人像創作的主題眾多,再加上「大後製類型」作品跳脫框架的創意發想,請問靈感大多從何而來?

過往在設計領域的工作經驗,已經為我累積眾多資料庫,藉由這些資料庫,我就可以快速進行天馬行空的發想。但其實這些並不夠,因為世界在進步,人對於美感的想法也持續改變,所以還必須多看書,藉由文字的力量,幻化出各種可能的畫面;多看電影或照片,藉由大量的影像及色彩刺激,增加腦中的資料庫;多聽講座,藉由短短幾小時的演講看到另一個人的人生,以及他/她令人敬佩的特質;多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無論是大幸福或小確幸,都是一個很棒的引子。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那能不能分享你的經驗,有沒有哪一輯作品是看了什麼電影或書而得來的靈感?

沒有耶,我創作的靈感就是多看再加上我自己的想法,會去參考,但不會全部複製。例如「精靈」往往有既定的形象,可能大家會想到《魔戒》裡那位帥氣挺拔的弓箭手,但在我腦中不見得就是那樣,我可以把我的生活、教育、文化融到我自己的精靈中,不一定要照著大家普遍認知去做。像電影《暮光之城》的吸血鬼還可以在太陽下活動,顛覆人們既有的想法就很有趣。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這類型的創作通常需要多久時間呢,請跟我們分享一下甘苦談?

此類的作品,在前期規劃非常的重要,從靈感的發想、整體調性的設定、模特兒的選擇、到服裝造型的挑選,這些工作都不要假手他人,因為作品是你想拍的,你就有義務去構思並執行出來。而溝通的過程,內容分享的越清楚,甚至準備類似的參考圖片,更能在彼此的心中描繪出相同的畫面。其實每輯作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透過故事的分享,也更能讓模特兒融入角色情緒中。而在後製上,平均一張至少會花費10天(每日8小時)的工時。

或許是環境的關係,嘗試了很久,但發現大後製類的作品,似乎不是那麼容易的被所有人接受,這是我比較受挫的地方。很多人覺得那已經跳脫攝影的範疇了,或是失去人像攝影的真義。我同意他們的想法,但我覺得這是另一種創作方式,我喜歡多元一點,不希望的我的作品就只是這樣子而已,沉沒在一片紅海之中。這類的創作仍舊是我的最愛,即使再困難,我還是會堅持並努力的把腦中的畫面創造出來。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常看到許多超現實的攝影創作也會運用到大量的後製合成,藉由影像來表現創意或藝術性,未來有可能朝這樣的走向嗎?

國內像3CM或夏葛耳,其實那些已經是藝術家等級的了,美感和層次都超過我,在他們面前我等於是一個技師而已。他們把心思放在視覺上的震撼和一些影像心理,技術只是輔助而不是重點,看很多藝術家會發現後製都有些破綻,但不會有人在意,能藉由影像去刺激五感,真的要有天賦,這也是我很羨慕,但短期間沒辦法達到的。相較之下我是苦工型,就像是一隻勤勞的螞蟻,比較會去做別人不想做的事情。以修圖來說,單張最短5分鐘,最長要半個小時,整個系列如果有100張圖,我每張一樣都這麼修,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你只要肯做,就會跟別人有差異。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Gilber Lai 大吉專訪:與人相處是攝影最大的樂趣

 

最後聊聊新書,現在出版市場不比從前,攝影書在市面上也是一本接一本,滿想聽聽你和編輯討論的過程,如何決定出書的方向?有沒有什麼理想與現實面的衝突?

收到編輯的邀約心裡又驚又喜,但也充滿恐懼,就像你說的,書局的攝影類書櫃中,本來只有一層書,變成一櫃書,到現在變成好幾櫃書,所以對於寫書來說,其實壓力真的頗大。最早與編輯討論時,我本想要嘗試撰寫我很擅長的大後製領域,但經討論後,這類的主題技術門檻較高,市場接受度還不是這麼普遍所以暫時打消念頭。而我的人像拍攝主題較為多元,便以時下較為風行的七大主題為主,從前期規劃、中期拍攝引導到後製程序進行分享,讓讀者能瞭解一個完整的人像拍攝流程。

書裡面撰寫的內容,都是我的經驗分享,完全毫無保留,真心希望讀者閱讀後,都能有所收穫。當然,我還是希望能分享一本大後製領域的書籍,這是一個小小的夢想(笑)。

 

 

延伸閱讀

談攝影市場的經營之道,如何抓住高端客戶的心?

[教學] 人像外拍 瓶頸教會我的10件事

淺談美少女 人像 寫真:拍出影像的陌生感

提升人像攝影技巧的10大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