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起片幅,說這台相機是全幅的,那台相機是APS-C片幅的,還有什麼 4/3 系統,一寸黑卡之類的等等等等。對於對拍攝器材不怎麼了解的人,可能會聽的雲裡霧裡。那麼到底什麼是片幅?對拍照這件事兒來說片幅又有什麼影響呢?

 

今天就來說一說片幅。

Lesson 6:F for Frame

在曝光那一課我說到拍照其實就是曝光,而曝光就是光線以一定的量作用在感光元件上的過程。

這個感光元件,在底片時代,當然就是指底片(或其他化學感光材料),而在數位時代,則是 CMOS 或 CCD 等數位傳感器。這個傳感器的大小,就是片幅。

攝影術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片幅尺寸都已經被規格化,我們常見的片幅也就是那麼幾種。

在膠片時代,主要使用的是大片幅(Large format)、中片幅(Medium format)、已經我們常見的全片幅(Full Frame)格式,雖然在後期推出了先進攝影系統 APS(Advanced Photo System)格式,由於數位的衝擊,這種格式並未大規模普及,但是卻被後來居上的數位相機廣泛應用起來。另外還有一些並不常見的如 110片幅等就不再贅述。

對於大片幅來說,它們的顯著特點是使用的感光介質是頁片形式的,主流尺寸有 8x10 英寸以及 4x5 英寸等。

Angelina Jolie 和她的大片幅相機

▲ Angelina Jolie 和她的大片幅相機

中片幅使用 120/220 底片(120 和 220 規格是一樣的,只是 220 的長度要比 120 高一倍,比 120 卷能多拍一倍的量)的尺寸並不是固定的,取決於它的相機系統,常用的片幅尺寸有 6x4.5 cm(Mamiya 645 相機),6x6 cm(祿來系列雙反,哈蘇系列單反等),6x7 cm(Pentax 67 相機),6x9 cm(Fuji GSW690 相機),甚至更寬幅的還有 6x17 cm 以及 6x24 cm 等,不過那些主要是專業用途,主要是為了拍攝廣告海報以及寬幅風景照使用。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Grace Kelly 用哈蘇給 Frank Sinatra 拍照

▲ Grace Kelly 用哈蘇給 Frank Sinatra 拍照

全片幅我們最熟悉不過了,這一片幅由柯達公司確定 36×24mm 規格為 135 格式標準,並因為 Leica I 相機的推廣使之成為應用慣例。由於這一規格的大規模使用,通常說的 35mm等效焦距也是將其他底片格式上的焦距按照視角換算到這一系統上對比。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Brad Pitt with a Leica M3

▲ Brad Pitt with a Leica M3

相對應全片幅,在底片時代還有半片幅,其實也就是半格相機(如 Olympus Pen F/FT/FV 相機),將一張底片分為左右兩邊分別曝光,因此一卷 36 張的標準卷在半格相機上可以曝光 72 次,這一特性對於初學練習用或者的濟上相對不寬裕的用戶,提供了一個經濟的選擇。半幅拍攝時,同樣的走卷方式,原本橫向的構圖變為縱向,即橫持相機時候,取景框中為豎幅構圖,且3:2的畫面縱橫比也變為3:4。

Olympus Pen F 半格相機

▲ Olympus Pen F 半格相機

我做了一張圖來簡單表示他們之間的尺寸對應關係,這樣一下子就能看明白了,左下角的黃色區域使我們最經常用到的 135 全幅格式。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這下明白底大一級壓死人的含義了吧。

在數位時代就沒有那麼多選擇了,畢竟大尺寸的傳感器製造出來價值不菲,現在大部分的全片幅機就已經是主流高端,而數位中片幅距離民用市場依然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市場上最常見的還有在膠片時代沒有普及卻在數碼時代成為主流的 APS-C片幅,以及前幾年風光無限而今卻風光不再的 M4/3系統,在便攜式相機裡,1 英寸片幅也比較常見,比較出名的就是 Sony 的黑卡。

在數位時代,由於各家的感光元件的製造工藝略有不同,相對於全畫幅或者 APS-C片幅的尺寸也會略有不同,但一般就是零點幾毫米的差距,這個不去深究,主要會影響到等效焦距的轉換倍率,下面會談到。

同樣的,我也簡單製作了一張圖來表現數位相機的傳感器尺寸之間的對應關係: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最外圍的是哈蘇的數位中畫幅相機 Hasselblad H6D-100C,傳感器尺寸達到了 53.4*40mm,最小的兩個一個是 1/1.7" 片幅,是早期很多便攜式數位相機會使用的片幅,而下面的 1/3” 片幅,是 iPhone 手機的傳感器片幅尺寸。

知道了片幅大小的關係,我們就要更進一步的去了解片幅究竟有什麼作用?

首先就是等效焦距的問題。由於片幅影響了成像圈中所截取的畫面角度,在同一支鏡頭下,片幅越大,所截取的角度也就會越大,畫面所收納的景物也就會越多。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在上圖中,紅色外框顯示一個 24 x 36 mm 大小底片所見,藍色內框則是一塊約 16 x 24 mm 傳感器見到的。整個外圓則是大多數為 35 mm 底片格式設計的鏡頭所能展現的,這個外圓又被稱作成像圈。

由於長期以來,不管是鏡頭的生產商還是使用鏡頭的攝影師都習慣用焦距而非視角來描述鏡頭所能夠看到的「範圍」,並以此為依據建立了鏡頭焦段的劃分標準。而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畫幅下同一支鏡頭所能拍到的視角是不同的,這個區別我們用等效焦距來概括。

由於 135 尺寸,即全片幅尺寸的使用範圍最廣,所以我這裡所說的所有等效焦距的概念都是在 135 的基礎上對應產生的。

焦距轉換率提供給我們一個轉換依據,了解在另外一種片幅格式上某一特定焦距的鏡頭會有在某一底片格式(常用135底片格式為基準)上的等效焦距視角。
下圖截取自維基百科,對應了幾種不同的常見片幅對於 135 全幅的轉換率: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舉個例子,根據轉換率,我們可以換算出 Sony RX100 V 的長焦端 70mm 的實際焦距為:

70 ÷ 2.7 ≈ 25.9mm

基本等同於鏡頭上描述的 25.7mm。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Sony RX100 V 的鏡頭等效焦距為 24 - 70mm,而實際焦距為 8.8-25.7mm。

而根據轉換率,我們可以換算出一支實際焦距的 50mm 佳能鏡頭,使用在 APS-C片幅相機上時,等效焦距相當於全幅相機的 50*1.6 = 80mm 鏡頭。

那麼知道等效焦距有什麼用呢?

在景深那一課我說過景深範圍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實際焦距,同樣環境下,實際焦距越短,景深就會越寬。所以即使等效焦距相同,傳感器尺寸越小,就越難以拍出模糊的散景,其實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傳感器越小,相同等效焦距下的實際焦距就會越短。

也正是因為如此,就算現在很多手機標稱有 f/1.7 的大光圈了,但是由於傳感器太小,所以實際焦距其實很短,所以也就不能拍出像全幅相機那樣好看的散景了。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很多人其實更加關心片幅和畫質之間的關係,上面我說到底大一級壓死人,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更大的傳感器由於其吸收光線的面積更大,所以可以記錄的畫面的細節也就會越多。

而且在同一解像度下,較大片幅的感光元件的像素密度相對於較小畫幅要低,可以讓傳感器製造廠商在電子線路方面有更多的空間,所以大片幅相對於小畫幅在高 ISO 的情況下會有較好的表現。

但是要注意一點,由於科技在不斷的進步,傳感器的功能也在不斷的加強,很難保證現在的小傳感器的表現就不會比以前的大傳感器更好。而且一台相機的功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不能單純以傳感器大小來論好壞。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更大的傳感器一定就會更貴。

小傳感器的應用使得相機變得小型化便攜化廉價化,我們不再需要拿著那麼大又笨重的單反相機就能夠拍出足夠讓我們滿意的照片。

而對於現代攝影來說,我們確實很少會再需要將相片打印出來而大多數時候都只是在屏幕上去觀看,畫質的區別可能並不會那麼的明顯,不同的片幅對於視覺所影響的最多也就是物理性質所帶來的等效焦距的景深關係。

用途決定了需求,不是說越大就越好,而是要根據你的用途選擇適合你的相機。

更大的片幅並不一定能拍出更好的照片,但是你能。

【攝影入門】你必須要了解的攝影基礎(下)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

 

延伸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