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一位朋友來信問到:「Olympus Mju II 可以拍得出淺景深的照片嗎?」答案是可以的,然而這個問題,其實會牽涉到一點片幅(或者在數位上感光元件尺寸)的故事。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小的分別吧。

又記起上次在「不要當 pixel peeper」一文中提起的那位用無敵兔的 200% 仁兄,記得那天他其實也說了句讓我有點震撼的話。「聽說你有一台徠卡的 M2 對吧?」、「嗯...」(然後下刪幾段對話)、「這台 M2...是 full frame(全片幅)的對吧?」繼續的無言。「嗯,是用 35mm 底片的。」

好,我們開始今天的題目,說說片幅(元件)尺寸大小吧。

對,這是「full frame」的。(笑)

對,這是「full frame」的。(笑)

 

FULL FRAME?APS-C?

初接觸攝影的新手朋友們(應該包括樓上說的那位 200%)都會對片幅/感光元件大小這問題存在一點點的疑問。這到底是些甚麼?對拍攝又有些甚麼影響呢?

 

35mm 的 FULL FRAME

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FULL FRAME,或是中文「全片幅/全幅」其實意思是指相機所使用的,是和銀鹽時代每格35mm(135)底片相同大小的感光元件,而鏡頭上標示的焦段值在 FF 的感光元件下,並不需要額外乘上倍率。

感光元件/片幅大小和拍照的關係

APS 則是另一種比較小一張的片幅,在底片時代其實都已經有的了。一般常見的有 C 和 H 的分類,APS-C 就是一般入門數位單眼常見的片幅,他們的 crop factor(裁切因素)大概是 1.5-1.6 倍左右,意思是指,如果鏡頭上的焦段標示是 28mm 的話,那在 APS-C 的相機上,可使用的有效焦段就會是 28 * 1.5 = 42mm,而另一種 APS-H,則是 1.3x 的 crop factor,如Canon 1D Mk IV一樣。

還有普遍 DC 使用的 1/2.5" 感光元件,又或者是進階一點的,好像說 GRD 所使用的 1/1.7" sensor,但相比 DSLR 所使用的尺寸作比較,則已經小一大截了。

120 的世界,片幅更大,同一個光圈值,所能夠製造出來的散景會更厲害。(不過不要老是追求全虛化的散景,詳細請看看這文章的解說)

120 的世界,片幅更大,同一個光圈值,所能夠製造出來的散景會更厲害。(不過不要老是追求全虛化的散景,詳細請看看這文章的解說)

 

感光元件的尺寸會影響到...?

sensor的大小當然對影像有不同的影響啦,我們可以試從幾方面去看。

景深

有發現過, 當使用輕便數位相機拍攝的時候縱使光圈值已經很大(e.g. LX3, GRD)卻怎拍都很難製造那種淺景深的效果嗎?

對,除了光圈以外另一件會影響到景深的就是片幅大小。

為小相機平反一點:其實當使用微距小花功能 / 使用長焦(我想大約 200mm 以後的),都能夠看到有一點點的淺景深效果的(笑)。

為小相機平反一點:其實當使用微距小花功能 / 使用長焦(我想大約 200mm 以後的),都能夠看到有一點點的淺景深效果的(笑)。

 

我們以最簡單,而不太嚴謹的說法跟大家解釋一下。試想像一下,我們拍好了一張照片,我們比喻這就是全片幅。然後我們知道如果使用有 crop factor 的相機,如APS-C 的 DSLR。如果在同一個位置,拍出來的照片,其實是比在全幅相機上的照片近,所以如果想要拍出相約的畫面,那您可能就需要往後退幾步了。然而淺景深的出現,是因為利用主體件和其他物件距離上的分別,而去虛化了其以外的所有東西。

我們就把這張當成是用FF 相機拍的照片有的景深淺度(設計照片)。

我們就把這張當成是用FF 相機拍的照片有的景深淺度(設計照片)。

記得鏡頭上的景深尺這東西嗎?其中它就會嘗試去告訴您,有關不同光圈值和對焦距離下,景深所能夠覆蓋的範圍。這時候您不難發覺對焦距離越近,景深所能夠覆蓋的範圍越少,對焦距離越遠,景深所能夠覆蓋的範圍越多。所以,如果使用同一顆鏡頭,拍攝同一個寬度的畫面,在相對比較大片幅的相機裡面,所營造出來的景深會比較淺。

如果是在 APS-C 相機上用同一顆鏡頭拍,而又想畫面的寬度是一樣的,那您就可能要退後幾步再拍,那麼景深就沒那麼淺了。

如果是在 APS-C 相機上用同一顆鏡頭拍,而又想畫面的寬度是一樣的,那您就可能要退後幾步再拍,那麼景深就沒那麼淺了。

至於在開始的時候,那位朋友所問的問題其實很簡單,是套用到了數位才有的說法。35mm 底片相機都是「全片幅」的,所以就沒有像數位小相機一樣的問題,因為感光元件(就是底片啦)並沒有縮小,所以是能夠拍出像一般135相機能夠展示的淺景深效果。然而 Mju II 是一台全自動的相機,光圈快門的組合無法自己控制,所以說會不會一定拍得到淺景深的效果,這就要看看拍攝環境的亮度和底片的感光度去配合了。

擁有 F2.8 最大光圈值的 Mju II,在某些光度環境等的配搭下,是能夠拍出淺景深的效果的,不過全自動的相機來說這其實是有點聽天由命的(笑)。

擁有 F2.8 最大光圈值的 Mju II,在某些光度環境等的配搭下,是能夠拍出淺景深的效果的,不過全自動的相機來說這其實是有點聽天由命的(笑)。

 

雜訊

雜訊是數位相機當中無可避免的一個環節,但是,好像同樣是千萬畫素的相機,大尺寸元件的雜訊,會比小感光元件的少,為什麼呢?太深入的我們就不說了,不過可以簡單的試想像一下,每點像素(pixel)就是一個格子,而每點都會產生同樣份量的雜訊,在同樣畫素的情況下,尺寸大的感光元件,格子也會比較大,能載的訊號也會比較多,而每一格的雜訊訊號在比例上,會比小型元件的小,那麼照片看出來的時候,就自然會感覺雜訊少一點。

擁有 backlit cmos 技術的 GXR P10,按道理拍攝暗光場合的時候,應該表現會比以前的小相機好,只是因為感光元件物理上的限制,ISO 400 的時候其實微粒的感覺已經有點厲害。

擁有 backlit cmos 技術的 GXR P10,按道理拍攝暗光場合的時候,應該表現會比以前的小相機好,只是因為感光元件物理上的限制,ISO 400 的時候其實微粒的感覺已經有點厲害。

曾經高 ISO 和 自動對焦都是死穴的 Pentax K20D,在 ISO 1600 的時候,相比起小相機來說優勢依然很明顯。

曾經高 ISO 和 自動對焦都是死穴的 Pentax K20D,在 ISO 1600 的時候,相比起小相機來說優勢依然很明顯。

 

而照片的動態範圍,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感光元件的大小,對這是有一點點的關係的。

說完數位了,該說說傳統的底片。底片有雜訊嗎?其實是沒有的,然而隨著底片的感光度增加,顆粒感就會越明顯。

1600 ISO 的富士 natura,已經算是顆粒感蠻幼細的高感度底片。

1600 ISO 的富士 natura,已經算是顆粒感蠻幼細的高感度底片。

 

那動態範圍呢?一般朋友都喜歡說底片的動態範圍很強,其實這只對了一半嗯。負片的動態是很好的,然而正片的動態也許就只有 +/-1EV,大概一般的數位單眼都比它好了,所以拍攝正片的時候,我們都會追求準確的曝光,這就是另話了。

100 度的正片 RDP,顆粒感是有,不過看上去都總會感到很細很滑的感覺,而且應該不難看出正片和負片的分別──正片的分差比較大,而動態範圍也比較弱。

100 度的正片 RDP,顆粒感是有,不過看上去都總會感到很細很滑的感覺,而且應該不難看出正片和負片的分別──正片的分差比較大,而動態範圍也比較弱。

 

延伸閱讀

給攝影新手朋友的十件事

簡說景深尺及其應用

如果您喜歡 攝影,請不要當 Pixel Peeper

淺說 照片 比例

Photalks

photalks 是取 photography 的音 "pho-tog" 而來的,其實就是想有一個地方,說說攝影。寫東西並不是我們的正業。從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得出不同人寫東西的風格。

Photalks部落格
Photalks FB粉絲頁 
Photalks 微博 

本文經Photalks授權轉載,同步刊登於感光元件/片幅大小和拍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