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登場的Df,到今年陸續改款的D4S、D810,這兩年Nikon在全幅產品線可說是秣馬厲兵動作頻頻,而9月登場的D750就像是天外飛來一筆,打破了以往旗艦、高階及中低入門的三線佈局,讓N家用戶在既有的全幅四少外又增添一生力軍。

 

快速索引 

 

當然,上市之初不免伴隨許多疑問,例如D750是不是D700的後繼機種?推出D750的市場考量為何?我想原廠大概是被問過很多次,所以發表會當天開宗明義告訴大家D750是嶄新的產品線,它既不是D610的改款也不是D700的繼承人,也就是說未來D610系列若沒有停產疑慮,Nikon的全幅機種將正式進入五大天王的新紀元。至於D750有何特別之處?在強調高ISO、高畫素、低價與造型之外還能走出什麼新路?以下我們透過各方面實測,另外再納入外貌相似的D600一同比較,端看D750的進步能夠臻至什麼程度。

 

D750作品賞析 

 Nikon D750+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的24mm端。光圈F16,快門1/10秒,ISO 1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的24mm端。光圈F16,快門1/10秒,ISO 1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155mm端。光圈F4,快門1/320秒,ISO 36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155mm端。光圈F4,快門1/320秒,ISO 36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200mm端。光圈F4,快門1/1250秒,ISO 90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200mm端。光圈F4,快門1/1250秒,ISO 90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200mm端。光圈F4,快門1/200秒,ISO 280,A光圈先決,自動白平衡,RAW轉JPEG,+0.3eV(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200mm端。光圈F4,快門1/200秒,ISO 280,A光圈先決,自動白平衡,RAW轉JPEG,+0.3eV(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185mm端。光圈F4,快門1/1000秒,ISO 10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0.3eV(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185mm端。光圈F4,快門1/1000秒,ISO 10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0.3eV(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的66mm端。光圈F8,快門1/4秒,ISO 1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的66mm端。光圈F8,快門1/4秒,ISO 1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的100mm端。光圈F5,快門1/640秒,ISO 10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的100mm端。光圈F5,快門1/640秒,ISO 10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的48mm端。光圈F5.6,快門1/200秒,ISO 90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的48mm端。光圈F5.6,快門1/200秒,ISO 90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200mm端。光圈F4,快門1/400秒,ISO 14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的200mm端。光圈F4,快門1/400秒,ISO 140,A光圈先決,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的17mm端。光圈F8,快門15秒,ISO 1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Nikon D750+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的17mm端。光圈F8,快門15秒,ISO 100,M全手動模式,手動白平衡,RAW轉JPEG(看原圖)。

 

 

輕巧、舒適的第一印象 

綜觀近期的機身革新,D750是N家全幅最令我激賞的,含電池、記憶卡的重量僅介於Df和D610之間,體積也比D610更小,一切要歸功碳纖維用料和縮小的電路板設計,使得整體尺寸縮減、握把深度更深,即便厚度不如旗艦機種D4S,仍無損其絕佳的握感,加上本身重量輕巧,就長時間使用來說D750無疑是Nikon FF陣營中最舒適的一款。而原廠推出的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組合,配重上也絲毫沒有頭重腳輕的困擾,一機一鏡非常適合旅行、街拍等使用需求。至於全新導入的碳纖維複合外殼前蓋,除了輕便外亦兼顧強韌、不易變形的特色,無論是製作難度或成本都比工程塑膠更高,對於這項改變身為N家用戶樂見其成,足以證明Nikon對於D750的全能定位與重視程度。

 D750使用全新的結構設計,前機身與前蓋改採堅固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頂蓋及背蓋則延續鎂合金材質,落實了輕量化又兼具防滴防塵的耐候實力。 

▲D750使用全新的結構設計,前機身與前蓋改採堅固的碳纖維複合材料,頂蓋及背蓋則延續鎂合金材質,落實了輕量化又兼具防滴防塵的耐候實力。

 搭配小三元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堪稱畫質保證,手持配重也相當得宜。 

▲搭配小三元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堪稱畫質保證,手持配重也相當得宜。

從D600(左)與D750(右)的握持對照圖可以發現,D750的握把溝槽明顯更深,手感上比D600舒適許多。從D600(左)與D750(右)的握持對照圖可以發現,D750的握把溝槽明顯更深,手感上比D600舒適許多。

▲從D600(左)與D750(右)的握持對照圖可以發現,D750的握把溝槽明顯更深,手感上比D600舒適許多。

 機身輕薄帶來了一個小小副作用,與左側的D600相比D750的機頂顯示屏面積較小,拍攝資訊陳列較為精簡。 

▲機身輕薄帶來了一個小小副作用,與左側的D600相比D750的機頂顯示屏面積較小,拍攝資訊陳列較為精簡。

 

 

翻轉螢幕讓取景更便利 

在Nikon的單眼版圖中,D750是繼低階D5000系列後唯二配備翻轉螢幕的機種,也是現今全幅市場中寥寥可數的其中之一,而翻轉LCD的好處無需贅述,它讓我們在仰角、俯角的構圖上更具彈性,但美中不足的是D750僅有上掀、下翻各約90度的角度侷限,雖然就拍攝風景、小孩或寵物來說絕對有幫助,不過若能比照D5300隨意翻轉方便自拍,應該能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青睞。此外,想到翻轉螢幕我會直覺聯想到觸控,試想當我們把相機放在地上透過Live View拍攝,如果能直接碰觸螢幕改變對焦點、切換選單設定將省去彎下頭找按鍵的麻煩,不僅讓操作更直覺,也更能夠解放翻轉螢幕的實用性,這點希望D750的後續改款可以列入參考。

 D750承襲D810下放的122.9萬像素3.2吋螢幕,並支援RGBW四色顯色,畫面整體的細緻度與色彩更為漂亮。如果玩家認為預設的螢幕稍有色偏,也可透過螢幕色彩平衡自行校正。D750承襲D810下放的122.9萬像素3.2吋螢幕,並支援RGBW四色顯色,畫面整體的細緻度與色彩更為漂亮。如果玩家認為預設的螢幕稍有色偏,也可透過螢幕色彩平衡自行校正。 

▲D750承襲D810下放的122.9萬像素3.2吋螢幕,並支援RGBW四色顯色,畫面整體的細緻度與色彩更為漂亮。如果玩家認為預設的螢幕稍有色偏,也可透過螢幕色彩平衡自行校正。

 翻轉螢幕的各種角度示意,上掀、下翻最多各約90度。 

▲翻轉螢幕的各種角度示意,上掀、下翻最多各約90度。

 左圖是小編俯角拍Model的現場實況,右圖為Model示範的仰角構圖,翻轉螢幕讓拍攝更具彈性。左圖是小編俯角拍Model的現場實況,右圖為Model示範的仰角構圖,翻轉螢幕讓拍攝更具彈性。 

▲左圖是小編俯角拍Model的現場實況,右圖為Model示範的仰角構圖,翻轉螢幕讓拍攝更具彈性。

 同樣的場景對照,左為手持平視角拍攝、右為相機放地上仰角構圖。相較於左圖手持必須拉高ISO,畫面只能採框景的方式;右圖可放心設定低感確保畫質,線條的延伸張力也更加出色。 同樣的場景對照,左為手持平視角拍攝、右為相機放地上仰角構圖。相較於左圖手持必須拉高ISO,畫面只能採框景的方式;右圖可放心設定低感確保畫質,線條的延伸張力也更加出色。  

▲同樣的場景對照,左為手持平視角拍攝、右為相機放地上仰角構圖。相較於左圖手持必須拉高ISO,畫面只能採框景的方式;右圖可放心設定低感確保畫質,線條的延伸張力也更加出色。 

 

 

新功能下放 操控同步重整 

觀察近期這波新機優化,Nikon投入很多心力在選單與配置的改良,到了D750可說是集D4S、D810之大成,包括全新的快門結構、高光測光、群組對焦及調控檔概括下放,外加重新打造的info與i介面,D750稱得上是我用過最直覺的N家機種,尤其參數的調整簡潔明瞭,無論資深用戶或入門玩家都能夠很快上手,顛覆了Nikon以往設定繁複的刻板形象。

不過話說回來,為了做出產品區隔,難免有幾項實用的新功能遭到割捨,例如S RAW檔、電子前簾快門、雙區縮放顯示等,其中電子前簾快門與雙區縮放或許可以解釋為產品定位考量,畢竟D810在畫素與拍攝題材上需要高度的穩定性,但少了小尺寸RAW檔就讓人無法理解,尤其機身內建Wi-Fi方便即時傳輸,本身2,432萬像素也會有S RAW檔的必要,Nikon選擇捨棄實在有點可惜!

 我們一樣請出D600作為對照組,主要的差別在於i、info及Lv切換鍵的配置;而共通點為兩者都沒有AF-ON鍵,觀景窗也都少了接目鏡快門桿,不像D810或D4S可以遮蔽OVF防止光線由後方進入CMOS。 

▲我們一樣請出D600作為對照組,主要的差別在於i、info及Lv切換鍵的配置;而共通點為兩者都沒有AF-ON鍵,觀景窗也都少了接目鏡快門桿,不像D810或D4S可以遮蔽OVF防止光線由後方進入CMOS。

 再從底部來看,右側的D750由於機身較薄,電池艙開口與垂直手把連接位置都與D600有所不同。 

▲再從底部來看,右側的D750由於機身較薄,電池艙開口與垂直手把連接位置都與D600有所不同。

 D750加高的Pv鍵操作起來更順手,左圖D600由於Pv高度比Fn低,假使錄影時設定為電動光圈開關,很可能因為按壓位置落差導致光圈縮放不流暢。D750加高的Pv鍵操作起來更順手,左圖D600由於Pv高度比Fn低,假使錄影時設定為電動光圈開關,很可能因為按壓位置落差導致光圈縮放不流暢。 

▲D750加高的Pv鍵操作起來更順手,左圖D600由於Pv高度比Fn低,假使錄影時設定為電動光圈開關,很可能因為按壓位置落差導致光圈縮放不流暢。

 按下info鍵的選單差異,左圖D600為過去的調整介面,按兩下可直接調整參數,整體版面看起來較為凌亂;而右圖的D750簡潔許多,各種拍攝資訊一目了然,參數設定則交給獨立的i鍵。按下info鍵的選單差異,左圖D600為過去的調整介面,按兩下可直接調整參數,整體版面看起來較為凌亂;而右圖的D750簡潔許多,各種拍攝資訊一目了然,參數設定則交給獨立的i鍵。 

▲按下info鍵的選單差異,左圖D600為過去的調整介面,按兩下可直接調整參數,整體版面看起來較為凌亂;而右圖的D750簡潔許多,各種拍攝資訊一目了然,參數設定則交給獨立的i鍵。

 近期機種像是Df、D810都新增了i鍵設計,但版面顯示幾乎和info鍵相同,主要差在一個能調整參數一個不行。到了D750終於把i鍵介面改為條列式,只不過現階段設定降噪還需要翻頁,若能將選單項目控制在一頁以內會更好。 

▲近期機種像是Df、D810都新增了i鍵設計,但版面顯示幾乎和info鍵相同,主要差在一個能調整參數一個不行。到了D750終於把i鍵介面改為條列式,只不過現階段設定降噪還需要翻頁,若能將選單項目控制在一頁以內會更好。

 重新打造的白平衡、影像品質與感光度快捷設定頁面,不僅將調整項目放大顯示,前後滾輪主司的功能也一清二楚。 

▲重新打造的白平衡、影像品質與感光度快捷設定頁面,不僅將調整項目放大顯示,前後滾輪主司的功能也一清二楚。

Nikon D750 評測 :全能戰神 V.S. D600 頂尖對決Nikon D750 評測 :全能戰神 V.S. D600 頂尖對決

其他拍攝選單的改變,左為D600、右為D750,包括白平衡自訂組數、清晰度調控與間隔攝影的曝光平滑化選項皆傳承自D810,對於影像品質的控制更為細膩。其他拍攝選單的改變,左為D600、右為D750,包括白平衡自訂組數、清晰度調控與間隔攝影的曝光平滑化選項皆傳承自D810,對於影像品質的控制更為細膩。其他拍攝選單的改變,左為D600、右為D750,包括白平衡自訂組數、清晰度調控與間隔攝影的曝光平滑化選項皆傳承自D810,對於影像品質的控制更為細膩。其他拍攝選單的改變,左為D600、右為D750,包括白平衡自訂組數、清晰度調控與間隔攝影的曝光平滑化選項皆傳承自D810,對於影像品質的控制更為細膩。

▲其他拍攝選單的改變,左為D600、右為D750,包括白平衡自訂組數、清晰度調控與間隔攝影的曝光平滑化選項皆傳承自D810,對於影像品質的控制更為細膩。

最後也最重要的莫過於群組對焦與高光測光模式的下放,前者面對動態題材相當管用;後者則徹底發揮了Nikon的暗部修復強項,面對樂團、展場等題材可精準掌控高光位置,其餘暗部再交由後製修正,將曝光值亂飄的問題降至最低。最後也最重要的莫過於群組對焦與高光測光模式的下放,前者面對動態題材相當管用;後者則徹底發揮了Nikon的暗部修復強項,面對樂團、展場等題材可精準掌控高光位置,其餘暗部再交由後製修正,將曝光值亂飄的問題降至最低。

▲最後也最重要的莫過於群組對焦與高光測光模式的下放,前者面對動態題材相當管用;後者則徹底發揮了Nikon的暗部修復強項,面對樂團、展場等題材可精準掌控高光位置,其餘暗部再交由後製修正,將曝光值亂飄的問題降至最低。

 

 

EFFECTS特效模式參戰

如果你是Nikon千位數機身用戶對這個模式肯定不陌生,基本上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讓拍攝擁有更多樂趣,平凡的場景也能變得不一樣。過去EFFECTS模式主要針對新手或不想後製的玩家,到了D750才首次出現在全幅機身上,從這裡或許可以窺見Nikon的產品定位策略,相較於D700的高階與D610的低價,D750的親切展現在更多面向,無論是職業需求或攝影初心者都能夠勝任,企圖以包山包海的姿態,搶佔既有產品線中的游移族群。

 EFFECTS模式下共有七種設定,光圈、快門皆無法手動調整;另外只有低色調、高色調與剪影三項支援RAW檔格式。 

▲EFFECTS模式下共有七種設定,光圈、快門皆無法手動調整;另外只有低色調、高色調與剪影三項支援RAW檔格式。

 (左)剪影模式(看原圖);(右)保留特定色彩效果(看原圖)。(左)剪影模式(看原圖);(右)保留特定色彩效果(看原圖)。 

▲(左)剪影模式(看原圖);(右)保留特定色彩效果(看原圖)。

 (左)微縮模型效果(看原圖);(右)色彩素描(看原圖)。(左)微縮模型效果(看原圖);(右)色彩素描(看原圖)。 

▲(左)微縮模型效果(看原圖);(右)色彩素描(看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