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50 V.S. D600人像發色比較 

談發色難免牽涉到主觀,就我長期使用N家的經驗,每一代影像處理器在色調處理上都有不小落差,早期是公認的偏黃,之後慢慢修正,到了EXPEED 3對於膚色的詮釋較接近主流,而近期D4S、D810與D750採用的EXPEED 4又是另一種基調,為了比較前後兩代革新所帶來的變化,決定再度召喚D600作為對照組,以室內、樹蔭、豔陽等多種不同場景拍攝Model為例,觀察EXPEED 4在膚色還原方面進步多少。

 

控制變因如下:

  1. 兩台機身均採用A光圈先決模式(光圈值相同)、偏重中央測光、自動白平衡、自動感光度(限制ISO上限為3200、最慢快門速度為1/200秒)與標準調控檔(參數維持一致)。
  2. 過程中均使用單燈補光,搭配鏡頭包括AF-S Nikkor 70-200mm F4G ED VR與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

 戶外樹蔭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戶外樹蔭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樹蔭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豔陽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戶外豔陽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豔陽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室內,(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室內,(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室內,(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屋簷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戶外屋簷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屋簷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樹蔭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戶外樹蔭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樹蔭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屋簷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戶外屋簷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戶外屋簷下,(左)D600(看原圖)、(右)D750(看原圖)。

從以上對照來看,撇除測光系統及感光元件所造成的些微曝光量差異,不難發現D600對於膚色的呈現就是一個「白」字,喜好見仁見智,但我認為相對D750少了些層次,新一代的影像處理引擎似乎又加回了一點暖色調,讓人像色彩更接近真實的白裡透紅,就這點而言EXPEED 4的表現確實有進步,自動白平衡也禁得起各種場景、光線的考驗,相較於D600的EXPEED 3,整體發色上更為討喜。

 

 

D750 V.S. D600 ISO表現實測

談到影像處理器更新,相信玩家最在乎的還是高ISO有沒有進步,雖然D750和D600系列有著攣生兄弟的外觀,不過核心的CMOS與處理器卻是貨真價實的不同,這點可以從略為提升的畫素及原生ISO上限看出端倪。除此之外,D750也比照D4S、D810的作法,加大像素間距以提升畫質,種種的變革理論上能換來更純淨、細節更豐富的高感實力,但口說無憑,接下來還是要透過測試比對,看看D750是否符合玩家們的期望。

 

控制變因如下:

  1. 兩台機身均採用A光圈先決模式(光圈F8、曝光補償0eV)、偏重中央測光、自動白平衡、與標準調控檔(參數維持一致)。
  2. 搭配AF-S Nikkor 24-120mm F4G ED VRII鏡頭,焦長統一設定為等效86mm,全程上腳架並使用快門線。
  3. 其他控制參數:AF-S單次伺服對焦、減低高ISO雜訊:標準、減低長時間曝光雜訊:關閉、主動式D-Lighting:關閉、RAW轉JPEG(透過Capture NX-D)。

 Nikon D750 評測 :全能戰神 V.S. D600 頂尖對決Nikon D750 評測 :全能戰神 V.S. D600 頂尖對決

(上)D600、(下)D750,在拍攝各階感光度前先用一組ISO 100的照片來比較亮度差異,相同的光線、對焦位置下雖然D750曝光值較D600少0.12秒,色階圖顯示反而更亮,這點與D4S、D4的差別雷同,證明了感光元件的優化對進光量有所幫助。(上)D600、(下)D750,在拍攝各階感光度前先用一組ISO 100的照片來比較亮度差異,相同的光線、對焦位置下雖然D750曝光值較D600少0.12秒,色階圖顯示反而更亮,這點與D4S、D4的差別雷同,證明了感光元件的優化對進光量有所幫助。

▲ (上)D600、(下)D750,在拍攝各階感光度前先用一組ISO 100的照片來比較亮度差異,相同的光線、對焦位置下雖然D750曝光值較D600少0.12秒,色階圖顯示反而更亮,這點與D4S、D4的差別雷同,證明了感光元件的優化對進光量有所幫助。

 各級感光度測試原圖,(左)D600、(右)D750,以下為中央對焦位置裁切。各級感光度測試原圖,(左)D600、(右)D750,以下為中央對焦位置裁切。 

▲各級感光度測試原圖,(左)D600、(右)D750,以下為中央對焦位置裁切。

 ISO 50,(左)D600(擴展)、(右)D750(擴展)。ISO 50,(左)D600(擴展)、(右)D750(擴展)。 

▲ISO 50,(左)D600(擴展)、(右)D750(擴展)。

ISO 100,(左)D600、(右)D750。ISO 100,(左)D600、(右)D750。

▲ISO 100,(左)D600、(右)D750。

ISO 200,(左)D600、(右)D750。ISO 200,(左)D600、(右)D750。

▲ISO 200,(左)D600、(右)D750。

ISO 400,(左)D600、(右)D750。ISO 400,(左)D600、(右)D750。

▲ISO 400,(左)D600、(右)D750。

 ISO 800,(左)D600、(右)D750。ISO 800,(左)D600、(右)D750。 

▲ISO 800,(左)D600、(右)D750。

 ISO 1600,(左)D600、(右)D750。ISO 1600,(左)D600、(右)D750。 

▲ISO 1600,(左)D600、(右)D750。

 ISO 3200,(左)D600、(右)D750。ISO 3200,(左)D600、(右)D750。 

▲ISO 3200,(左)D600、(右)D750。

 ISO 6400,(左)D600、(右)D750。ISO 6400,(左)D600、(右)D750。 

▲ISO 6400,(左)D600、(右)D750。

 ISO 12800,(左)D600(擴展)、(右)D750。ISO 12800,(左)D600(擴展)、(右)D750。 

▲ISO 12800,(左)D600(擴展)、(右)D750。

 ISO 25600,(左)D600(擴展)、(右)D750(擴展)。ISO 25600,(左)D600(擴展)、(右)D750(擴展)。 

▲ISO 25600,(左)D600(擴展)、(右)D750(擴展)。

 ISO 51200,D750(擴展)。 

▲ISO 51200,D750(擴展)。

 

有點意外,實測結果並不如預期的一面倒,ISO 1600以前D600的細節呈現比D750更好,直到ISO 3200之後D750在對焦位置(獅子嘴角、鬍鬚)才有較佳的清晰度。反觀雜訊抑制,EXPEED 4的優勢在此一覽無遺,這點和我過去使用D810或D4S的經驗相仿,尤其是暗部及色彩雜訊的處理,如果玩家看重的是畫面純淨度,毫無疑問D750大概領先D600系列1~2階工作ISO,自動感光度上限可放心設定在6400左右,面對微光、運動等較難拍的題材也能游刃有餘。

綜合以上,我認為D750在高ISO方面的進步顯而易見,無論雜訊、細節或色彩還原能力都比D600系列更好,有別於過去給人「髒髒的」感覺;但一體兩面,D750在低ISO細節部份就稍微遜色,魚與熊掌難以兼得,只能交由玩家自行取決。不過就我來說,D750將可用ISO向上推升絕對是好事,畢竟機身訴求的是全面性,真的很在乎細節可以選擇D810,否則論拍攝領域的適用性我會投D750一票。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