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台灣人物攝影最具傳奇性的攝影家曾敏雄,自從正式踏入這個圈子以來,人物肖像一直都是他專研拍攝的題材之一,《台灣頭》的發表,更奠定他在人物肖像攝影的地位,與攝影領域的成就;除此之外,《風景安靜》和《安魂曲》也都是令人在看過後印象相當深刻的創作作品。而接觸攝影十多餘年,擁有過的器材何其多,當從底片走到數位,驚嘆科技的進步與Sony的造機工藝,便從此與α7系統結下不解之緣。
危機就是轉機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來到位於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附近的曾敏雄攝影工作室,這是我與這位傳奇攝影家初次見面的地方,一開門就給了我朝氣的問候和親切的笑容,讓我對這位前輩留下初步的好印象。而在大略環顧工作室和隨著訪談的進行,覺得與其說是攝影家,我則認為他更像是一位藝術家,書櫃上擺滿各類型的書籍和唱片;牆上掛著一幅幅超高水準的攝影作品,無論遠看近看都像是藝術繪畫,頗有意境;工作室還保留著當年大地震所帶來的傷痕。我們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喝著手沖咖啡,並聊聊他接觸攝影以來的心路歷程,以及與Sony α7系統的結緣經歷和使用心得。
▲曾敏雄與他的Sony α7R II。
「曾敏雄」這個名字,或許對年輕一代的攝影玩家來說較為陌生,但相信對已涉足攝影好一段時間的你我而言,絕對有聽聞過其大名。1968年生於嘉義的他,在正式開始以攝影為主業之前,其實是從事音響設計工作,喜歡玩車,也曾辦過音響藝術雜誌,和擔任過音樂電台節目的主持人。1996那年,受到一位父執輩朋友影響而開始接觸攝影,到現在依然喜愛拍攝黑白影像,與自組暗房沖放相,可說與該位朋友脫離不了關係。由於喜歡閱讀,當所看到的文字和事物在經過消化後需要一個出口,而攝影在那個時候就成為他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
1999年的921大地震,可說是曾敏雄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不僅音響工作室嚴重受損,更震垮了他多年努力的成果和積蓄,加上沒多久愛車又遭竊,就在萬念俱灰下,接獲到台灣美術界重量級前輩–謝里法 老師的邀請,參與台中地區30位美術家的肖像拍攝計劃,之後又回故鄉嘉義拍攝當地藝術家,並同時意識到在台灣還沒有人為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拍攝肖像,那麼為何不自己來做?於是便決定開始籌畫這一系列的拍攝,並將其命名為《台灣頭》。因為那次的危機,攝影從此改變他的人生,也成為他的職業。
▲Sony α7R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 II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曾敏雄與他的α7系統
在2005年之前,曾敏雄都還不認為數位相機可以用來創作,頂多只是用於記錄,那時的他都還是以底片機為拍攝、創作工具,後來購買的第一台數位相機,主要還是用來翻拍《台灣頭》作品的底片,作為備份之用,真正讓他願意開始踏入數位的契機,是2007年五月到美國新墨西哥州流浪的那一個月。那趟旅程他帶了哈蘇 501CM、LEICA M6、Nikon D200……等器材,有天到了白沙國家公園要拍攝風景,當地一大特色就是光影變化相當快速,當把哈蘇 501CM架好,測光、構圖後要快下快門拍攝時,發現光線早已經不同,那時才驚覺原來數位相機可以提供一個更方便的拍攝可能,於是慢慢把比重從底片轉至數位。
至於曾敏雄與Sony的結緣,要從一位收藏家朋友說起,因對方用不慣定焦鏡而轉贈他Sony RX1,讓他非常驚訝一台小小的機身,竟然能提供品質相當棒的影像,不過那時他已有LEICA M9-P和35mm鏡頭,焦段和Sony RX1重疊,再加上當時Sony α7R甫剛上市,於是便買了α7R來轉接LEICA鏡頭,讓他能有更廣泛的拍攝運用。對於Sony α7R,曾敏雄認為其畫質絕對無可挑剔,尤其對有在做數位檔案進行銀鹽放相輸出的他來說,因Sony α7R所拍攝的影像質量夠好,和他獨家的傳統銀鹽放相技術可以說是相輔相乘,能得到相當令人驚嘆的紙本作品。唯獨稍大的快門聲,對他在進行街頭創作時較為困擾,於是當得知α7R II擁有α7R所沒有的靜音快門時,二話不說就選擇升級。
▲Sony α7R II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 II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α7R II,值得信賴的創作伙伴
Sony α7R II不僅繼承了前作α7R的諸多優點,在核心元件部份更有突破性的規格表現,對曾敏雄來說,因搭載世界首創之全片幅Exmor CMOS的α7R II,擁有比α7R還要更純淨的高ISO表現與影像畫質,同時快門遲滯、反應速度和整體性能也都比前作更具水準,加上終於有了他期盼已久的靜音快門和意外加入的新功能五軸防手震,讓他在面對拍攝條件較嚴苛的音樂劇也都遊刃有餘。就算用於自己的攝影創作,α7R都可以提供非常細膩的畫質,畫素更高的α7R II則更不用多說,這些規格上的升級,都為他的攝影創作帶來更多可能和方便性。
最後,曾敏雄還提到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Sony α7R II擁有令他相當喜愛的「機動性」。這裡所謂的機動性可分兩方面來說明,一是指採無反光鏡設計的α7R II在體積重量上與他手上其它大型相機或DSLR相較佔有很大的優勢,他認為以一位攝影家來說,除了平常的主力相機進行創作之外,大多都還會隨身攜帶一台小相機可隨時捕捉記錄,以Sony α7系列而言,無論是作為主力相機或是隨身機,都是可輕鬆勝任的,35mm片幅、絕佳的畫質和反應速度,要用來作為創作用的主力相機相當適合;而相對輕巧的體積,對某些以中片幅相機作為拍攝主力的攝影家來說,也是非常推薦。二是Sony α7R II擁有更多的自訂義鍵,讓他可以將常用的功能設定在這些按鍵上,無形之中加強了拍攝的流暢度,這對他而言也是影響機動性與否的重要關鍵。
「攝影家有沒有辦法拍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要看能不能足夠信任手上的相機,才能有辦法專注於拍攝上,不用擔心器材是否能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務,而Sony α7R II絕對能給我足夠的信心」曾敏雄如是說。
▲Sony α7R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 II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 II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
▲Sony α7R拍攝作品。(曾敏雄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