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繪畫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若說攝影捕捉的是實景,而繪畫藝術是一種創造,那當兩者相融之時,呈現出來的究竟是真還是幻?資深新聞紀實攝影師馬立群繼國美展和今年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後,將在居藝廊展出個人藝術攝影創作系列《山水形》新舊作13幅,這次我們有機會邀請到他與居藝廊的負責人房彥文,一起聊聊這次展出的作品及藝術攝影創作。

跳脫新聞紀實攝影的另一靜謐之境,馬立群與《山水形》攝影創作專訪

馬立群Malica

資深攝影工作者、周刊資深視覺編導,擁有十多年攝影記者資歷,足跡遍及海內外各地,並舉辦參加過大大小小攝影展。「照片背後總是有許多故事,這也是吸引我按下快門的...」

個人網站

 

Ian 房彥文

拍出內心,拍下時代,把那些看不到的些什麼,用相機記錄下來。1994年出生,還有許多未成熟之處,還請多多包容、指教。

看更多文章
攝影作品輯

Facebook


是畫?是照片?是山水?還是…?

圓形結構中的山形一般的紋路,彷彿是工筆畫中的山水,又好似地理課本上衛星地形圖,乍看到馬立群《山水形》系列的部分作品,筆者腦中出現的是這兩種印象,因為知道這是「攝影作品」,又會忍不住再端詳幾許,且在《山水形》作品敘述中有提到「(將)外在的物件尋求像似的表徵,挪用轉化成中國的山水畫的形態」,讓人不禁更加好奇這畫面中的「實景」究竟為何。而在他說出這個「真相」的時候,卻又令人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其實這是海邊的沙,而其中還有的是海潮。」雖然說不少攝影藝術創作,會比較傾向有計畫地拍攝,但往往都需要一個契機,一個靈感的萌發。就在某一次在海邊散步時,馬立群偶然發現海潮來去間,沙地上的紋理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特別有層次,而本來就喜愛中國山水畫的他,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欣然拍攝了一組潮過的沙,回家進行「研究」和創作,於是便有了最初的作品,爾後並得到國美展的肯定,也讓他更加有信心和動力,持續進行創作。

跳脫新聞紀實攝影的另一靜謐之境,馬立群與《山水形》攝影創作專訪

 

解讀山水間的虛實

談起馬立群《山水形》系列作品,居藝廊的負責人房彥文津津樂道,之前在看《山水形》時就很中意,而在今年的福爾摩沙藝術展上有機會跟馬立群聊這部作品的創作及攝影,也讓他發現兩人在藝術、攝影及創作上有不少契合之處,決定邀請他舉辦《山水形》的個展。

「在看立群的作品時這(山水形)就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個系列。」結合了中國宋朝文人畫所闡述的「虛擬之境」(註1)及尚‧布希亞的「擬像」概念(註2),讓房彥文想到「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三種佛學境界。大家第一眼見到它,的確會覺得它是山水畫,但其實它只是沙灘上的沙或潮水。不過再進一步想想,沙和潮水,說穿了不也是「山水」嗎?只是是那「宏觀」山水的「微觀」部分罷了。

註:

1 宋朝人文畫的虛幻之境:文人畫九境中的第一境,主要是指文人透過自己的主觀理解來對景物進行描繪,而非就眼前所見做純粹的刻劃。因為他們對於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存疑,認為周遭世界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我們所能感知到的並非是真的「真實」,是人們自己主觀做的判斷。(詳細可參考這裡

2尚‧布希亞的「擬像」: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擬像」是他1970年代中期出版的《象徵交易和死亡》一書中提到的概念,主要有三種狀態──「仿冒」的擬像,指存有物與外觀的分裂,是「原始物」與「模仿它的替身」的分裂;「生產」的擬像,指所有的物體不再是原始物的反映或仿冒,而是所有物體彼此間都是擬像;「模擬」的擬像,指原始用一種幻像的形式再出現,如以設計好的程式把所有的物體投射出虛擬的存在。(詳細參考維基百科

一般常說「藝術和生活是有絕對相關性」,對於馬立群而言,這也是假不得的真理。因為過去近20年來的新聞攝影工作,讓他飽覽國內外不同的山水風景,而這些都成為他腦中珍貴的「資料庫」,再加上自己對於國畫的興趣研究,自然能將眼前所見到的沙與潮,化為心中宏觀的山水風景。於此同時,他也引用宋朝文人畫所謂「九境」中的「虛幻之境」,來闡述作品更深層次的創作意涵。「虛幻之境說的是,(畫家畫的山水畫)是畫家心中的山水,是將眼前現實的景色轉化成自己心中的風景,而不是單純的記錄拍攝。」

儘管這樣「擬像」的概念和創作手法,在國內外的攝影藝術作品中也能見到,但攝影師在選取拍攝媒材時的個人見解,往往又是能「獨樹一幟」的重要因素。在《山水形》中,馬立群最中會選擇沙和潮水做為「本體」,是因為它的「不可重覆性」。「對我來說那個獨特點在於,它是自然形成的,但卻又獨一無二。一天之中,它就只有在那個時間點才會有那個樣貌,而一天兩次漲退潮,每次沙子呈現的狀態都不同。」正式因為如此,就算其他人到了同樣的地方,也無法取得一模一樣的畫面。

跳脫新聞紀實攝影的另一靜謐之境,馬立群與《山水形》攝影創作專訪

 

從紀實到藝術,從無我到我在

記得半年前在關於新聞攝影的採訪中,馬立群曾經跟我們分享進行藝術攝影創作的原因,這次當被問起從新聞攝影到藝術攝影,在心態上有了什麼樣的轉變時,他告訴我們最主要還是心能安靜下來。「畢竟事件現場總是無論是人事物,總是非常具有衝擊性,一下子會被迫接受大量的訊息,17年下來,多多少少都會讓我想要『安靜』下來。」因此,在工作之餘的個人創作,能讓他平衡紀實新聞攝影工作時所受的「喧鬧」,而《山水形》這一系列作品的創作,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安靜」的作品。

「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常常會進入『跳脫自我』的狀態,只想著這是工作,就要拍到那個關鍵的畫面,例如別人打他,我就要拍到那個打的畫面,因為一張好的新聞照片,就是要有那種事件的衝擊性,而在這過程中,那個『我』往往是不存在的。但回到工作之外,就必須找回『我』在哪裡。」馬立群認為,透過像《山水形》這樣的藝術創作,他可以更多地挖掘自己的內在,於自己對話,並在作品中注入更多自我的想法。

 

跳脫新聞紀實攝影的另一靜謐之境,馬立群與《山水形》攝影創作專訪

 

(下一頁還有更多採訪內容喔!)

山水形Landscape Shaped 馬立群個展

  • 展期:2015.07.11−08.30
  • 開幕:2015.07.11 14:00
  • 展覽地點:居藝廊,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一段257巷8號(唭哩岸捷運站二號出口,康禾中醫診所旁巷子)
  • 主辦單位:居藝廊
  • 贊助單位:Tokaji Taiwan、Leaf Art綠葉藝術影像
  • 電話:02-2823-8355
  • 營業:11:00 - 19:00,假日至20:00(週一、二公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