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山水間的自我

無論是什麼類型的創作,有時候作品中總會隱藏著作者想傳達的訊息。談到這裡,我們很自然地問出這樣的問題。「我比較希望這系列作品能讓大家安靜下來,看到自己,不一定是看到我。就像文人畫那樣,畫面中的是畫家心中的景,並不是真實的,而每個人眼中看到的或許也都不一樣,再加上作品大張輸出,裡面有很多細節,大家可以靜下來、慢慢地看,從而看到自己。就像這次在福爾摩沙藝術展上,很多人看了作品之後來跟我聊,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房彥文進一步補充:「我們之所以會覺得這(作品)是山水,是因為我們是東方人,有見過山水畫,所以這麼認為,但若今天給一個沒有接觸過東方文化和山水畫的外國人來看呢?他『看到』的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東西。」這也是回到「見山不是山」那一理論的原點,其實最終還是會因為個人的生活背景、經驗累積,而對作品有不同的解讀。他同時也提到,藝術本身不是一種「闡述」,而是一種「辯證」,沒有所謂的絕對,即便是看不懂也是一種「欣賞」。

跳脫新聞紀實攝影的另一靜謐之境,馬立群與《山水形》攝影創作專訪

動山水

這次在居藝廊展出,出了先前就在國美館和福爾摩沙藝術展上展過的3幅作品外,還有另外10幅新作首次公開,此外現在工作主要在拍攝影片編輯的馬立群,亦結合聲音特效,製作了山水形的動態影片,讓到來觀展的朋友們能有不同的視覺感受。「對我而言,我本來就對聲音很感興趣,而之前在上張乾琦工作坊時,接觸到『混媒』這樣複合式的媒體去呈現作品,非常有意思,所以在這次的作品中,我也做了動態錄像,畢竟創作嘛,本來就不應該僅局限於攝影這塊,可以嘗試更多不同的東西。」

房彥文告訴我們,馬立群創作的這一系列,一攝影與版畫的方式,數位輸出在畫布上,表框變成一個藝術品販售,其實就是「擬像」第二個狀態──「生產」的詮釋,而那影片作品則如同第三個狀態──「模擬」。「我認為《山水形》這一系列作品,對『擬像』這個概念的詮釋十分完整,我之所以喜歡它,一方面是畫面有吸引力和張力,另一方面是其中的內在、能挖掘探討的東西很多,讓我們能很好地向國外的朋友去推廣,且每個人的解讀都會不一樣,很有意思。」

 

延伸閱讀

讓人熟悉卻又陌生的台灣新聞攝影,攝影師馬立群專訪

攝影記者眼中的2014台北市長大選

馬立群 × 荒木經惟:日常裡的鄉愁,喚起兒時眷村回憶

京都那些事,19歲攝影師 Ian 的 京都 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