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BIRTV 2014將於8月27至30日舉行,BIRTV是世界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的國際廣播影視展覽會,而為了促進交流並提升台灣電影市場的競爭力,並為不克參與此盛會的同好提供一個參考標的,捷成工業在台舉辦了第一場BIRTV熱身展,現場展出多款攝影機和電影鏡頭。專業級的影視器材對一般人來說是相當陌生的領域,以鏡頭來說,不曉得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好奇,電影鏡頭和我們一般單眼拍照用的鏡頭有哪些不同呢?請繼續看下去吧!
體驗會活動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行,定調為鏡頭博覽會,可以自行攜帶EF或PL接口的攝影機去體驗各式鏡頭無與倫比的質感。而強調眼見為憑,現場也擺出多款專業級攝影機,接上監看螢幕,讓大家可以直接看到鏡頭拍出的效果。此外,許多電影相關配件也在現場一併展示,例如吊臂、燈具、燈夾,甚至後期調光軟體Davinci Resolve也在現場讓大家體驗,活動中展出的所有設備價值超過兩千萬台幣。
▲一字排開的專業級攝影機,加上鏡頭每台都有百萬元以上的身價。
▲後期調光軟體Davinci Resolve。
說到電影鏡頭,大家或許聽過電影工業中ACDK四大鏡頭光學廠,分別是Angenieux、Cooke、Dallmeyer和Kinoptik,但除了上述四大廠,其實還有一些你我都聽過的知名品牌也有投入電影工業,像是這次活動展出的鏡頭,ZEISS有玩攝影的一定不陌生,Schneider大家應該也都聽過,ARRI也不是什麼冷門的品牌,而這次體驗會最大的亮點,應該就屬台灣首套的ARRI變形寬螢幕鏡頭與Angenieux變焦變形寬螢幕鏡頭了。據了解,現在很多電視劇不管是器材或技術的製作層級都拉高,跟電影的差距逐漸縮小,而電影要突顯出與高端電視劇的差異,變形寬螢幕鏡頭就是未來必然要走的一條路。
▲電影鏡頭大多以定焦鏡為主,而Angenieux則是製作變焦鏡的知名大廠。
▲變形寬螢幕鏡頭是這次展出的亮點,也是未來的主流之一。
▲全世界有在製作變形寬螢幕鏡頭的大概就4、5家,其中就包括ARRI和ZEISS。
▲Schneider大家應該不陌生,中譯稱作斯耐德或信乃達。
▲Schneider Cine-Xenar III提供EF-S接口,可以用在Canon EOS 7D等APS-C機種上。
▲Schneider Xenon FF-Prime 則是為全片幅(36×24mm)機種設計的電影鏡頭。
▲Schneider FF-Prime提供Nikon F、Canon EF和PL卡口。
▲ZEISS擁有定焦和變焦的鏡頭群,鏡頭成像圈可覆蓋36×24mm的全片幅規格。
▲現場備有場景和model提供試拍,可以親眼見證鏡頭效果。
變形寬螢幕鏡頭
光從字面上的意思,還是不好理解變形寬螢幕鏡頭有什麼作用,和一般鏡頭在設計上又有什麼差異,為此則請到捷成工業的余偉龍副技術經理解答我的疑惑。由於電影中最常使用的長寬比例是 2.39:1,比我們熟知的16:9還要再窄,為此4:3錄出來的畫面就必須切掉上下去迎合這樣的長寬比,但這樣一來就會使畫面的解析度變低。因此為了充分利用感光元件的畫素,透過變形寬螢幕鏡頭拍攝先將畫面由兩邊往中間壓縮,播放時再透過後製軟體還原,如此就損失解析度,影像品質也不會失真。
而在鏡頭結構上,變形寬螢幕鏡頭和其他鏡頭最大的不同,只要一看光圈的部分就清楚了。一般鏡頭往裡面看大多都是圓形光圈結構,但變形寬螢幕鏡頭則是成橢圓形,關鍵在於它的鏡組中多了一個長方形往外凸出的透鏡,將進入的光線由兩旁往中間壓縮,因此其實它仍是圓形光圈,只是因為透鏡的關係,讓它看起來是橢圓形。就是因為這樣的原理先將畫面擠壓,原本4:3的畫面要裁掉上下才能得到一個寬的畫幅,透過這樣的一個設計被擠壓的畫面占滿整個感測器,再後製展開還原,藉此達到所需要的長寬比。
因此除了避免影片解析度因比例修正的關係而損失,變形寬螢幕鏡頭還有另外兩個特性,一個是景深淺,另一個則是橢圓形的散景。儘管前面提到它將是未來的主流,但仍必須考量到該款鏡頭的特性適不適合電影拍攝的調性,而且相較其他鏡頭來說,它的價格昂貴,預算也是很重要的考量。
▲鏡頭展示區,大家可以帶著自己的EF或PL接口攝影機進行體驗。
▲ARRI和ZEISS合作的高級定焦變形寬螢幕鏡頭。
▲不同於一般鏡頭的圓形光圈呈現,它看起來是橢圓形的,也因此會呈現蛋型的散景。
電影鏡頭 VS 一般拍照用鏡頭
電影鏡頭有幾個特點,從它的外觀設計就可見端倪,由於強調精準細膩的操控,所以不管是對焦表尺或光圈刻度都十分精細,而且實際操作會發現控制的行程都很長,幾乎快到整圈,操作起來的手感則相當滑順。再來就是光圈的標示上,有別於我們常見以F為代表,電影鏡頭是以T表示,因為F光圈僅是理論值(鏡頭焦距和光圈孔鏡的比值),T光圈有考慮到鏡片的透光率,因此代表實際上的進光量,而且電影鏡頭是無段光圈設計,操作時不會發出喀喀喀的聲響,完全符合錄影需求。
另外,電影鏡頭幾乎以定焦居多,除了拍攝的習慣外,也因為每支鏡頭的重量和大小都很接近,不管追焦、對焦不用更改太多設定,不用花太多時間去記位置,應用上就不會落差太多。反觀變焦鏡頭因為長度的關係,安裝時重心也要跟著調整,需要更多時間設定。最後可以發現,多數電影鏡頭都會強調它無呼吸效應,就我的認知來說,這是電影鏡頭一個決定性的優勢之一。呼吸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對焦時焦距會有輕微改變的現象,平面靜照來說沒什麼影響,不過動態影像就很明顯了,從畫面邊緣會發現如呼吸般輕微縮放的情況,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的範例說明。
▲呼吸效應的範例說明,可以從2:20開始看
一般我們評斷鏡頭的標準,通常會著重在銳利度的表現,但以電影鏡頭來說,它必須各方面的表現都有一定的水準,包括變形控制、邊角失光等等,缺陷越少越好。不過銳利度的部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電影鏡頭並不需要這麼高的銳利度,因為影像是連續不斷的,你不會逗留在那個畫面太久,更不可能像照片一樣100%放大檢視,反而畫面呈現的通透度和所謂的「電影感」才是電影鏡頭的觀戰重點,而且不同鏡頭的tone調,選擇上也要看符不符合該電影的調性。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個影片,同時比較了Canon的電影鏡頭和的L鏡,大家可以看看,能不能感受出什麼差異。
▲有點惡搞,博君一笑囉XD
電影鏡頭也是許多資深攝影玩家賞玩的收藏品,但我相信絕對不會是現場展出的這幾顆(笑),因為現場展出的這幾款實在又大又重,我手癢借了Schneider Xenon FF-Prime T2.1 50mm裝上6D體驗看看,當然質感和作工沒話說,但要拿來拍照可就挺累人了,因為只能手動對焦,必須透過LiveView放大對焦,而且對焦行程又長,光圈值也要手動調整。在我借來拍照前,副技術經理余偉龍就直言,拿電影鏡頭來拍照效果不會太好,畢竟不需要追求太高的銳利度。
▲銳利度不是電影鏡頭要求的重點。
▲Canon EOS 6D+Schneider Xenon FF-Prime T2.1 50mm 。
▲電影鏡頭大多都是又大又重,現場看來ZEISS 的CP.2系列算是比較小的了。
▲雖然可以接上單眼一般拍照使用,但那麼重的鏡頭要手持手動對焦,這樣玩太累了XD
▲現場也有GH4可以體驗,透過轉接環接上Angenieux的電影鏡頭,看起來超帥的!
難得可以接觸到電影工業所使用的影視器材,現場參與的多是相關技術人員、導演或攝影師,下次如果還有相關的體驗會,大家不妨也把握機會到現場看看吧!雖然是一般人無法觸及的專業領域,但最近我發現拍片相關書籍其實都賣得不錯,而且相機的錄影功能也越來越強大,電影工業也開始有中低階的市場需求出現(Schneider Xenon FF-Prime一顆大約新台幣13萬到19萬不等),要從專業跨足消費市場似乎有點想像空間,應該會逐漸熱絡起來吧!?
延伸閱讀:
Samyang 35mm T1.5 AS UMC VDSLR 電影鏡頭,讓影像曝光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