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我還是難以忘記幾個月前聽到 Sony 發佈 A7 (r)時的感動。自無反光鏡可交換鏡頭系統在2010年抑起了大感光元件的隨身數位相機革命後,大家都知道 EVIL 「搭載 35mm片幅 」的出現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經歷三年的等待, Sony 終於把它給端了出來。
憑著Flange Focal Distance(法蘭距)較短的優勢,無反全幅開啓了兩大可能性。首先隨身高畫質再不是夢,和DSLR使用同樣的全幅感光元件,畫質和DSLR根本沒有分別,同時因為Flange Focal Distance(法蘭距)較短,故鏡頭能造得更輕、更小。另一方面,全幅無反可以真真正正地解放以前在DSLR上不能轉接的老鏡頭(因為這些老鏡的法蘭距較DSLR短,相機只能轉接法蘭距比自己長的鏡頭),最佳例子就是Leica M、Contax G等旁軸鏡頭,全幅無反的出現令不少銘鏡都能夠復活,讓它們重現底片時代的光彩。
作為全幅無反的頭炮,Sony推出了偏重畫質的A7r和偏重對焦的A7,兩者的分別就不詳說了,請活用Google。追求極致畫質的我這次基本上想也沒想就選了搭載36MP無低通感光元件的A7r,除了成像更銳利外,Crop相(可裁切)的空間也較大,作為Canon用家,我一直都在期待著Canon對D800E的回應,可惜最後還是沒能等到,唉。
這次的淺評將會分為兩部份,先談機身再簡單說說轉接不同鏡頭的感想,另外我會以A7r作為主力相機,而不是隨身機的角度去寫這篇文章,要求會更嚴格一點。最後要再重申一次,以下都是我個人淺見,一點都不科學,頭盔先戴上。
先從Sony A7r談起
這一個月來一直都在使用A7r,今天心血來潮把5D2拿上手,竟然會覺得重,「以前的我真的每天都拿著它拍照?」看來身體已經習慣了A7r那不到500g的重量。很多人都不太喜歡A7r的外觀,特別是觀景窗突起的設計,我自己覺得是勉強可以接受的,看慣了就可。裝上垂直把手後的A7r看起來好像會順眼一點,但礙於價錢一點都不便宜,又違背了輕便的原則,所以自己並沒有入手。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A7r左手邊表面很容易留下指紋,給人「很油」的感覺,希望以後Sony能夠多在外觀質感下功夫,這方面大部份無反相機廠都比Sony優勝。
▲Sony A7r + Leica Noctilux-M 50mm f/1
▲Sony A7r + Leica Noctilux-M 50mm f/1
科技發展到這個地步,我已經不會擔心EVF會有什麼不足,Sony A7r的EVF亦一如預期般漂亮。某程度上我是喜歡EVF多於OVF的人,-所見所得即時控制曝光、放大準確對焦,EVF總是能給予我安心感。
EVF雖然造得好,但EVF和LCD之間的轉換卻很不爽快。把眼貼到EVF後需要1秒鐘才能夠從LCD轉到EVF,這樣的延遲在抓拍上是不能接受的。當然,你也可以在設定裡調為EVF Only(僅使用EVF),但這也意味著當你想瀏覽照片和進入選單時,也要把眼貼在EVF,萬分的不方便。這是可以透過韌體更新來改善的問題,如果EVF Only只套用在拍照模式的話就完美了。
▲Sony A7r + Voigtlander Nokton Classic 40mm f/1.4 SC
▲Sony A7r + Canon TS-E 17mm F4L
A7r設有三個轉輪,操控上不算差,但稱不上好。我最滿意的是A7r頂上的曝光補償轉盤,使用光圈/快門先決模式時相當實用,這個轉盤的作工很紮實,每一級都清楚明確。除了三個自訂键外只要點進FN後便能進入Quick Menu,可以轉換白平衡、測光、連拍等設定,習慣後可以用得很順心。
▲Sony A7r + Zeiss Distagon T* 28/2
▲Sony A7r + Zeiss Distagon T* 28/2
▲Sony A7r + Canon 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
我對操控最大的不滿是在轉換光圈、快門和ISO上,和DSLR比起來轉得很不乾脆,轉動轉輪時會有延遲,不像DSLR那樣有實感,有點不爽,我自己已經把Fn3改成了ISO,但光圈快門還是沒法子。其實這問題一直都有在Sony的NEX相機出現,直到現在還是沒有變過。另外使用MF時的設計也很不大好,每次想放大都要按兩次放大才能直正放大,其間還要卡一下,實在難以接受。按第一下是x1,按第二下才是x7.2,實在難以理解x1的作用,不就跟沒按一樣?在Menu內找不到相關的調整選項,不知是否我的問題。
▲Sony A7r + Zeiss Distagon T* 28/2
▲峰值功能已經不是什麼新功能,在像上面狗狗這種主體一直在動的場合非常有用,平時的話當輔助參考就好,大光圈鏡頭還是放大對較準確。Sony A7r + Zeiss Distagon T* 28/2
▲Sony A7r + Zeiss Distagon T* 28/2
最重要的、大家最關心的,想必是畫質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部份相機廠商都開始依頼了Sony開發的感光元件,強如N家的D800E的Sensor也是從Sony購入。還記得一年前RX1推出時大家都被其畫質表現所震懾到,對於A7r的36MP無低通感光元件,我在入手相機前就已經充滿信心。從2008年的5D2到2013年的A7r,我確切地感受到科技的進步。A7r的畫質很明顯地比5D2來得要好,100%放大看時尤其明顯,很嚇人。
▲Sony A7r + Voigtlander Nokton Classic 40mm f/1.4 SC
▲Sony A7r + Canon 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
當然高像素也不是百利而無一害,A7r的Raw檔大小由35MB起跳,對於SD卡、硬碟、電腦來說負荷相當大。剛入手A7r時使用的是Sony自家40MB/MSSD卡,自一次不斷連拍導致差點死卡後,終於狠下心買了Sandisk 90MB/s的Extreme Pro卡,又是一項額外開支。
▲Sony A7r + Voigtlander Nokton Classic 40mm f/1.4 SC
▲Sony A7r + Voigtlander Nokton Classic 40mm f/1.4 SC
不同廠家都有自己的曲線,A7r的Raw檔和C/N/L家的當然也有不同,各家都有特色,很難說誰比誰好,但差別是滿明顯的。Sony看起來好像現代感特別濃?另外A7r的JPEG顏色很討喜(味精),在機身瀏覽相片時就已經有很不錯的效果,略有意外。
▲Sony A7r + Voigtlander Nokton Classic 40mm f/1.4 SC
(後面還有:A7R的高感光度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