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幅相機大概可以從外觀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像 Hasselblad 那樣的腰平取景相機、第二種是像 Pentax 6x7 那樣的巨大化135設計、第三種是像 Rollei 這樣的雙眼相機。其實第一類和第二類沒有很大差別,由於組件都可以更換的關係,加上手柄和眼平取景器後的Mamiya 645操作起上來也跟135相機很類似。雖然大部份雙眼相機都不能更換鏡頭,也不能換機背,但TLR有著體積和重量上的優勢,這也是我當初入手Rolleiflex的主要原因。
細說Rolleiflex
Rollei除了輕便外,因為雙眼相機沒有反光板的設計,快門比其他相機都要輕。由於沒有反光板震動的關係,安全快門會比哈蘇等中幅相機低,更適合低光拍攝。
Rollei是第一間量產雙眼相機的公司,也是TLR的代表。第一台Rolleiflex早在1929年開賣,在數年後為了把產品差異化推出了價錢較親民的Rolleicord。雖然現在Rollei已因為多次轉手收購而變得支離破碎,但它出產的相機在我們心中都有著永垂不朽的地位。
Rollei其中一個最有名的型號是Rolleiflex 2.8F。2.8F為祿來公司生產最多數量的光圈f/2.8系列機種,總共約8萬台,這是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也是ROLLEIFLEX全盛時期的代表作。另外日本玩家非常推崇2.8F,稱之為工藝與技術的平衡點,最高峰的雙眼相機。此款從1960年代開始生產,一直到1980年代才停產,長達20年以上的單一型號生產歷史.可說是祿來公司的代表作和經典。
因為2.8F的價格實在太高,我入手的是其兄弟機3.5F,除了光圈少半級外,畫質操控都和2.8F十分貼近,體積也比2.8F要小一點。(以下實拍照片,可點擊照片觀看原尺寸)
先說說手感吧
第一次把3.5F拿上手時便已經覺得操控十分人性化,體積不大不小,光圈快門調節方便,過片滑順,不愧Rollei巔峰系列的美喻。使用腰平取景最大的困難在於其左右相反的影像,起初移動相機構圖取景時會很難控制水平,需要時間適應。3.5F搭配的是Zeiss Planar 75/3.5鏡頭,換算後大概是135格式的40mm F2。畫質方面我沒有多想,畢竟是蔡司Planar鏡頭,全開成象也很好,基本上我都是很放心的在用。
要注意的是3.5F是全手動相機,雖然我買的是有內置測光的版本,但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早已壞掉,所以當我想要精確的測光時我還是會先以GXR來測光或是使用iPhone上的Light Meter來輔助使用。
以前的我只會注重拍照的結果,直到接觸過底片機後我才慢慢學會享受攝影的過程。拿著3.5F到處逛,使用腰平取景拍攝,實在是一件快事。
中幅的立體感和過渡總是那樣的迷人,不用很貴的鏡頭和機身就可以拍到很有質感的照片。
當然,我想有追看Tenny Life部落格的朋友都會知道我只會為出掉的器材寫道別文,這次3.5F也不例外,早在兩個月前已被我出掉。
我很清楚我是一個用家而不是一個收藏家,這半年我都把心力放在數位攝影上,加上因為情意結入手了Hasselblad,重複的地方有太多,所以實在找不到把Rollei留在身邊的理由。3.5F實在沒有什麼不好,對於冷落了它的這半年我感到很內疚,它是台好相機,所以更值得被會珍惜它的人所擁有。
更多3.5F實拍分享
那麼,再見了,謝謝你給過我短暫的美好,Rollei。
這篇大概是這裡最短的器材文,實在沒有想到很多東西可以寫,所以就此作罷,下面是更多用3.5F拍的照片。
延伸閱讀
向濱田英明、長能豐一致敬,Pentax 67II中片幅體驗分享
時候尚早
19歲,主修經濟,英國留學生。每個人都想找到一個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方式,而我,好像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