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Hugo:「身為一個專職的攝影師,怎能擁有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拍攝手法,來滿足不同廠商的需求?難道沒有拍攝瓶頸這回事嗎?」他想了想說:對於職業攝影師來說,穩定成熟地拍攝技術,絕對是最基本的要求,能不能達到客戶需求,就是每天必要克服的課題。工作上要能不斷挑戰、符合客戶需求,就必定要對攝影有「想法」的建構與掌握。

當客戶指定成品的風格後,一定是先從腦海中建構出整個作品的樣貌,再利用對應的技巧、光線、色彩.....等,去拍出影像產品。每個案子都像是一個瓶頸,而不斷挑戰它,就是專職攝影師工作的挑戰所在。想法,是好照片的基本元素。從不間斷地學習與模仿中,瞭解「思考」到「作品形成」的執行過程,藉此經驗讓自己的作品脫離平凡。

拍攝前就要有想法

譬如觀察與掌握光線,對於攝影人來說,是拍好照片的基本技能。但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進階玩家,就算知道、也會注意光線方向與質感為何?卻不一定能在拍攝前期,就能掌握拍攝後的影像,應該會呈現什麼樣的情緒與調性。更難以恰到好處的引導模特兒,或是在後製時加強原先設定的調性,來統合並完成整個作品。這一切的問題,似乎不在於技巧上的缺乏,而是拍攝前對於影像成品,並沒有足夠的想法,許多時候甚至是因為太去思考各式各樣的技巧,反而讓攝影玩家混亂了思緒。

人像攝影講座:實力深厚的攝影職人 Hugo Yu

以實際例子為例,在海邊拍攝泳裝時,想要利用晴朗藍天來強調Model的活力,那拍攝時就要盡量利用順光與側面光的方向來拍攝,如果沒有預先想好整體作品調性,一下子採用順光,一下子又挑戰逆光,那最後當我們要選出原先設定的影像時,就很容易發現拍攝後的作品風格不一致,難以達到我們預設的結果。當然整體作品的呈現,不僅只是光線方向上的差異,還包含了色彩性、構圖手法……等,所以除了充實基本攝影技術外,拍攝前便擁有「完整想法」,絕對是讓影像作品脫離平凡,更進一步的大重點。

當攝影走上專業這條路,深厚的技術是基本條件,是展現拍攝想法成的工具。
▲當攝影走上專業這條路,深厚的技術是基本條件,是展現拍攝想法成的工具。

先要在腦海中描繪出既有畫面,再利用巧妙安排與厚實的棚燈打燈技術,才能在攝影棚內拍攝出自然光的質感與色調。

先要在腦海中描繪出既有畫面,再利用巧妙安排與厚實的棚燈打燈技術,才能在攝影棚內拍攝出自然光的質感與色調。
▲先要在腦海中描繪出既有畫面,再利用巧妙安排與厚實的棚燈打燈技術,才能在攝影棚內拍攝出自然光的質感與色調。

 

原來我們都一樣

我們總認為探尋一個攝影師的學習過程,就能理解並複製出相同的拍攝風格。但談起Hugo接觸攝影的歷程,和一般玩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2002年在數位攝影開始起步之際,因為聽聞CanonPowerShotG1怎麼拍怎麼好看,所以就購入了這台相機。Hugo笑著說,當時對於光圈、快門什麼也不懂,甚至不知道有數位單眼相機這種東西,當然也因為當時數位單眼相機還是相當高貴,有很大的關係。不過透過轉接增距鏡以及外接小閃燈,隨著當時外拍風氣,追求淺景深拍攝效果,卻也讓他對攝影開始產生興趣。

既然數位單眼相機難以下手,Hugo選擇當時頗負盛名的Canon EOS 5底片機,並購入了當時號稱國民鏡的EF 24-85mm F3.4-4.5 USM,與暱稱小小白EF 70-200mm F4L USM,他笑著說會選這樣的組合,和膚淺地想聽到清脆的快門聲,拍攝淺景深照片有關。

他說當時台灣論壇上,拍攝人像時大多還是以半身為主,且並不十分注重背景的選擇。所以不管在哪個地方拍,其實照片也沒有太大差別,拍了幾次外拍後,後來參加時,幾乎都是在和朋友聊天,回想當時到底拍了些什麼照片,還真是腦袋一片空白,Hugo說。「那段時間裡,拍照是沒有壓力,也相當快樂,但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比較有印象的兩次經驗,都是與當時攝影朋友大肚魚一起拍攝有關,一次是前往金瓜石附近的十三層遺址,在廢墟裡面拍攝;另一次則是晚間在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的天橋拍攝。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當時網路上的攝影論壇中,卻是很少有人挑戰的議題。

玩家時期。
▲玩家時期。

專業攝影。
▲專業攝影。

玩家時期作品較自然,但在細節處理上較不熟練。而職業攝影時期,能自然融合場景中的元素,且能兼顧影像的平衡度。

細緻的平衡背景與主題的反差,讓畫面產生明亮的日系風情。
▲細緻的平衡背景與主題的反差,讓畫面產生明亮的日系風情。

 

(下一頁Hugo要告訴我們,如何從批評中學習)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