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工作大不同
所以出國與國內工作,除了責任與壓力外,還有什麼比較大的差異呢?在歐洲拍攝時,其實也不全然這樣浪漫,當地社會環境與生活習慣,都成了攝影工作不可控制的變因。小恩說觀光區不時前來要錢的吉普賽人,或是不只一次碰上路上醉漢,一路跟隨攝影團隊工作,雖然並沒有發生衝突,但還是會擔心他到底想做什麼。當然也有看起來怪怪的人,要求和Model合照的也不在少數,基於在國外工作最好是與人為善,所以沒耽誤太多時間,還是就讓他合照一下吧。
這還不算一些難以理解的狀況。還記得去法國巴黎街頭拍攝時,當天風超大超冷,Model超辛苦穿著少少的衣服拍照,這時突然有個外國人走來,直接就敞開大衣,熊抱正在拍攝的Model,重點是他原本還牽著的老婆就在旁邊,一時之間整個攝影團隊都傻了眼。
▲MODEL:林鴒│服飾廠商:ANGEL'S SHOP │義大利─威尼斯
另一個有趣問題是民族性,每個國家與城市對於攝影師的接受度與觀感都不同。例如在台灣攝影師在街頭工作時,因為剛好取景帶到商標、店景、櫥窗等,被店家強硬或不禮貌的驅趕,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但在國外似乎沒有太多這樣的問題,對於攝影師是相當友善,並且以尊重拍攝工作與專業的態度來應對。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日本街頭,就算遇上不能拍攝的地點,工作人員也會在拍攝空檔,很有禮貌的進行溝通,雖然都是同樣的理由,但處理態度卻截然不同。小恩很感嘆的說,這是在國外工作時很大感觸。
▲MODEL:林鴒│服飾廠商:ANGEL'S SHOP │義大利─威尼斯
記憶卡絕不離身
問到小恩工作時,有什麼特別習慣。他說記憶卡他絕不離身,而且一定作雙重備份。他說行李丟了、相機壞了,都可以買回來,但影像不見了,他無法想像是多麼嚴重的失誤,畢竟不是錢能解決的事情不容有閃失。所以拍攝當天,他一定會先將照片拷貝到電腦硬碟中,並且在記憶卡中保留雙重備份。
潛移默化的美學養成
除了實際工作,有時候廠商安排的拍攝時間比較寬鬆,雖然行程安排4天,但2天就拍完所有工作,那剩下時間就算是賺到了,小恩自認不敢說是愛旅遊的人,但絕對是喜歡看新事物的人。以往在台灣,就算工作忙碌,也一定要空出時間逛書店,到美術館看些藝術品展覽,或是找一些特殊的綠建築來參觀,甚至坐著大眾交通工具,到台中、高雄、墾丁⋯⋯等外縣市去搜集靈感。
現在趁著出國時間,可以看到更多全新的美感與刺激,尤其是建築樣式與色彩最能刺激他的想像。他說,台灣建築普遍不注重色彩配色,一片灰濛濛的水泥,或老是二丁掛壁磚,其實還挺無趣,也缺乏了生命力。但在國外不僅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建築造型,配色也相當特別,回想起台灣建築,為什麼不試著上色呢?
在很歐洲城市裡,房子總是會去配色,黃、白、藍、綠、紅⋯⋯五顏六色,光是建築色彩就讓整個城市多了許多活力。就像在義大利工作閒暇的旅途過程中,看到一整區藍白配色的社區,坐在車上看著窗外的他,就不斷把畫面收錄進手機中,做為未來攝影棚設景的參考。走訪幾次歐洲城市,小恩覺得歐洲為什麼會讓大家說美,其實不見得只是因為幾棟偉大建築或是著名景點,而是存在於生活四周的自然美感。
▲MODEL:林鴒│服飾廠商:SALULU │香港─中環
金錢報酬外的大收獲
「若要說出國拍照的最大收獲,我想是更有國際觀吧!」如果實際用經濟成本來計算,每次出去拍攝的金額,比起在台灣執行外拍,成本至少是3 ∼ 5倍,這還不包含攝影師本身交通時間所損耗的機會成本。不過小恩認為雖然實際收入減少,但藉由出國工作卻有機會能看到、學到更多東西。「不論是建築、風景、光線、文化,甚至是色彩,都刺激我有更多美學想法。」他說行萬里路真有讀萬卷書的感覺。
「雖然每一次出國拍照都讓我非常非常的疲憊,但是還是會想要再去,因為那完成的畫面、成就感,以及學習到的東西,是比在台灣我們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作業方式,還要更加充實。」就像是外國攝影師來到台灣西門町,這麼大的區域總會想要走完,而不像我們在西門町長大,怎麼不可能知道要到哪裡拍照,所以到陌生城市拍照,消耗的精力與收穫,自然是大大不同。
▲MODEL:外籍│服飾廠商:哈森│上海─外灘
▲MODEL:林鴒│服飾廠商:SALULU │澳門─威尼斯人
▲MODEL:外籍│服飾廠商:哈森│上海─外灘
認識攝影師小恩|郭堯中
自認不是天資聰穎型的攝影師,所以「努力、再努力」成了持續攝影工作的座右銘,加上屬於處女座天生的吹毛求疵特質,讓他在攝影這個領域裡漸漸看到一絲曙光。大三暑假開始兼職擔任攝影助理的工作,企圖在理論與實務的接軌中找到平衡,也讓他的「攝影」從當初純粹的興趣,成為今日專門的職業。目前在繁忙的攝影工作,還攻讀傳播碩士的學位,期許自己不僅只是要求畫面美感,而是讓畫面能夠說話,表達靈魂深處的密碼,追求身為攝影師的極致表現。
延伸閱讀
飄洋過海的幸福傳真,+K Vision海外婚紗攝影團隊 專訪
1 / 200秒的美,用閃光燈打造的魔幻光影世界 張馬克 專訪
採訪:孫宗瑋、圖片提供:郭堯中(小恩)
本文同步刊載於 DIGIPHOTO NO.55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