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功能已經是現在相機的基本配備了,而且規格越來越強大,如果對它們一竅不通是不是有些可惜呢?這次我們以 Sony 和 Canon 系統為例,跟大家介紹影片拍攝前的相機設定,有興趣進階動態錄影的玩家可別錯過囉!哪天你也可以一圓導演夢,呈現不同以往的影像創作。

 

  • 我該選擇什麼檔案格式?

檔案格式的選擇可以分成幾個部份來說明:解析度、影格率(幀數)、流量和壓縮編碼方式。如果不考慮檔案大小的話,解析度當然是越高越好,如今 4K 早已是主流,FHD更是不用多說,或許有人會想為了畫質好一律都以 4K 解析度來拍攝影片,這麼想是沒有錯,但建議還是得視主要播放平台和最終用途來決定錄影的解析度會比較好。如果只是一般的活動、生活記錄影片,FHD解析度已經綽綽有餘,而且也較不佔電腦資源(後製時)與硬碟空間(儲存時);若是記錄風景、運動賽事或主打高畫質的微電影等,則建議用 4K 解析度錄影,後製時也有較大的彈性空間。

影格率則是畫面的每秒顯示格數(frame per second),通常相機上會有  24p、30p、60p 的選擇,格數越高自然越清晰流暢,而且也較適合處理慢動作影片,以正常速度 30p來計算,60p 可以得到 2 倍的慢動作效果,以此類推。但影格數越高對於光線的需求也越高,所以在低光源環境下就不見得是最理想的選擇。大家可以實驗看看,例如 APPLE iPhone一般的錄影格式為 60p,慢動作影片為 240p,在光線不足的時候切換這兩者,就可以看出亮度上有明顯的差異。

依照需求選擇適當的檔案格式、影格率(幀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依照需求選擇適當的檔案格式、影格率(幀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於電影膠捲的標準就是每秒 24格,所以不少人偏好用 24p 拍攝,呈現那種帶點微微動態模糊的視覺效果,以傳達接近電影的質感和美感,而且經過潛意識的連結,想到是「拍電影」也會覺得比較浪漫吧! 30p 和 60p 的畫面則比較像電視節目或新聞,對拍片來說可能就是少了一點「味道」。另外,要提醒的是電視的放映規格有兩種,分別是美規的 NTSC 和歐規的 PAL,台灣屬於前者,而 60p 和 30p 是 NTSC 制的標準,因此如果你發現相機的錄製設定是 50p 或 25p 不要覺得奇怪,因為那是 PAL 制的標準,記得在選單中切換為 NTSC 即可。

以 iPhone 為示範,在低光源環境比較一般錄影和慢動作錄影的畫面,可以看到高影格率對於光線的需求更為嚴苛。

▲ 以 iPhone 為示範,在低光源環境比較一般錄影和慢動作錄影的畫面,可以看到高影格率對於光線的需求更為嚴苛。

最後要提到的就是影片有不同的檔案格式,像是 Sony 的 XVAC S、AVCHD、MP4 等等,而不同的檔案格式就代表有不同的流量和壓縮編碼方式。流量代表著記錄的資料量,以 Mbps 為單位,流量越高自然影像的畫質和細節越豐富,檔案也就越大。從 Sony α7S 開始加入的 XVAC S 格式就是以此為賣點,可以錄製 50Mbps 的Full HD 影片。而壓縮編碼,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在檔案大小和影片畫質中取得平衡的運算方法,以滿足各種使用需求。例如 Canon 在採用 DIGIC 5+ 的 EOS 機種中,提供了 IPB 與 All-I 兩種不同原理的壓縮格,前者是「幀間演算法」,提供較高的壓縮率,檔案小所以適合長時間錄影或即時上傳,例如訪問或活動側拍等等;後者則是「幀內演算法」,影像畫質為第一優先,適合電影、廣告拍攝等專業需求,而且因為壓縮率低,在電腦上無須要經過複雜的解碼動作,在播放或後製剪輯時能夠更為流暢。

(左)ALL-I和IPB兩種不同的壓縮方式,讓使用者能夠依檔案大小或檔案品質的需求做選擇。(右)NTSC和PAL兩種視頻系統,台灣是屬於前者。

▲ (左)ALL-I和IPB兩種不同的壓縮方式,讓使用者能夠依檔案大小或檔案品質的需求做選擇。(右)NTSC和PAL兩種視頻系統,台灣是屬於前者。

  • 到底該不該套用風格檔?

不管是拍照或錄影,套用風格檔(調控檔)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使用者不用經過複雜的後製,就能輕鬆讓影像呈現不同的感覺。不過對專業錄影工作者而言,基本上都會經過後期調色的步驟,因此套用風格檔的目的通常在於留住影像細節,確保高光和暗部不會過曝或過暗,顏色也不會爆掉調不回來。以 Sony 系統來說皆提供了 S-Log2、S-Log3 Gamma 曲線,Canon 則是有 2011 年發佈的 CineStyle,Nikon 在 D810 後新增的Flat 也是類似的概念,或許原理有些不一樣,但它們的目的大致相同。套用這些調控檔後畫面會看起來灰灰的,變得非常「平」,色彩也十分清淡,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留了最大化的動態範圍,以方便後製作業。

(左)Sony著名的S-Log2 Gamma曲線,是拍片時常會用到的風格檔。(右)針對錄影拍攝需求,Nikon也有Flat「扁平」調控檔可以使用。

▲ (左)Sony著名的S-Log2 Gamma曲線,是拍片時常會用到的風格檔。(右)針對錄影拍攝需求,Nikon也有Flat「扁平」調控檔可以使用。

  • Standard
  • Log Gamma
 
 ▲ 套用 Log Gamma 曲線拍攝後畫面雖然看起來灰灰的,但保留了暗部和高光細節,為後製保留最大的彈性。
  • 錄影時的光圈、快門與感光度?

光圈、快門和感光度是控制曝光的基本要素,不過運用在錄影上,它們其實還有比控制曝光更優先的意義,換句話說,這些參數往往不能隨意更動,必須以其他方式來控制曝光。光圈的設定應該很好理解,它影響了景深的範圍,但不同於拍攝單張照片,拍片還需要考慮到前後相關聯的鏡頭,例如人物對話時的過肩景,若景深不同,剪接起來可能就會很突兀,因此即使變換位置拍攝的光線條件不一樣,基本上還是要以同樣光圈來維持相同的視覺效果才行。

快門速度影響的則是攝影機運動和畫面中主體動作時的視覺流暢度,或是針對日光燈閃爍頻率做適當的調整。為了要讓影片的呈現符合我們一般的視覺經驗,會建議快門速度是影格率的兩倍,例如 24p 的話就是 1/50 秒、30p 就設為 1/60 秒,以此類推。可以試著將手舉起在眼前晃動看看,手在移動的過程中有些許殘影,進而連貫成一個揮手的動作,若是拉高快門速度,捕捉到的動作越清晰,反倒會影響動作的流暢度。因此減光鏡是錄影工作者很常用到的配件,在戶外拍攝時光線充足,想要營造淺景深而快門速度又要維持在1/50 秒,就必須藉由減光鏡避免影像過曝。

  • 1/50秒
  • 1/250秒
 
 ▲ 快門速度影響著動作的流暢度,快門速度越高動作越清晰,減少了殘影其實並不符合我們一般的視覺經驗。

一般來說快門速度大概都設定在 1/50 秒或 1/60 秒,在戶外拍攝時為了避免過曝,ND 減光鏡是不可或缺的配件。

▲ 一般來說快門速度大概都設定在 1/50 秒或 1/60 秒,在戶外拍攝時為了避免過曝,ND 減光鏡是不可或缺的配件。

當然,上述所提的參數設定並非無法打破的常規,為了一些特殊效果快門速度也可以更快或更慢,而且如果預算非常非常有限,租器材時必須有所取捨,有人就建議指向性麥克風比減光鏡更為實用,因為快門速度差一點點可能還好(一般人通常只會覺得說不出哪裡怪怪的,甚至不會注意到,但應該是逃不過專業工作者的眼睛),但收音效果的差別則相當明顯,要把錢花在刀口上。

感光度的調整可以幫助我們在低光源環境中獲得適當的曝光,當然也是和影像品質息息相關,就跟拍照一樣,感光度越高雜訊就越多。另外,對應不同的系統在設定上也會有些不同,例如套用 S-Log2 Gamma 曲線,感光度基本上就是ISO 1600 甚至是 ISO 3200 起跳;而若是 Canon EOS 系統的話,則建議感光度設定為原生ISO的倍數,以呈現較佳的畫質。不過在使用上還是要看影片的需求和用途,若是活動記錄或新聞紀實,當然是拍到比較重要,也就不用吝於開高 ISO 了。

現在主打錄影功能的相機都有支援全手動曝光,讓設定更加精準。

▲ 現在主打錄影功能的相機都有支援全手動曝光,讓設定更加精準。

  • 斑馬紋圖案怎麼選?

斑馬紋圖案是調整曝光的重要參考,一般攝影機可以選擇的大概就是 70 和 100 兩種數值,一般偏向開啟 100,這樣只要畫面沒有出現斑馬紋圖案,就沒有過曝的問題。也有人分享經驗,選擇 70 來判斷人臉是否達正確曝光,當然這個部分沒有絕對,也是會受到現場光線或膚色影響。

如果有斑馬紋圖案的功能,建議要將它開啟,作為調整曝光的參考。

▲ 如果有斑馬紋圖案的功能,建議要將它開啟,作為調整曝光的參考。

  • 自動對焦還是手動對焦?

錄影時自動對焦雖然方便,但相機有其既定的邏輯,例如優先對焦在亮的地方或是最靠近鏡頭的主體,所以我們沒辦法控制到非常精準,更不用說光線不足時拉風箱的情況,或是要利用焦點移動的手法傳達影像訊息,因此還是建議以手動對焦作業。手動對焦其實沒什麼技巧,最重要的就是經驗和練習,但透過一些輔助功能可以稍微輕鬆一點,像是「峰值對焦」就相當實用。例如有些機種因為套用 Log Gamma 曲線的關係,畫面的對比非常低,即便是放大影像對焦仍是非常吃力,有「峰值對焦」可以參考就可以省力許多。\

拍片時幾乎都是以手動對焦作業,才能精確掌握畫面中的焦點。因此對焦放大功能就格外重要,建議將它設定在方便操作的自定義按鍵上。

▲ 拍片時幾乎都是以手動對焦作業,才能精確掌握畫面中的焦點。因此對焦放大功能就格外重要,建議將它設定在方便操作的自定義按鍵上。

套用風格檔後例如S-Log2 Gamma曲線,畫面的對比非常低讓手動對焦更為吃力,建議開啟「峰值功能」輔助。

▲ 套用風格檔後例如S-Log2 Gamma曲線,畫面的對比非常低讓手動對焦更為吃力,建議開啟「峰值功能」輔助。

  • 收音音量要如何確認?

雖然相機都有內建收音麥克風,但要有更好的收音品質還是建議外接指向性麥克風,而主打專業錄影功能的機種一定都可以讓你調整錄音的靈敏度,至於數值的設定沒有標準公式,需視現場環境與被攝者的距離做調整。拍攝前要讓演員或受訪者實際「試音」,並參照畫面上的 VU 表進行微調,一般來說讓 VU 表跑到 2/3 的位置就差不多了,稍微小聲一點點沒關係,後製還可以拉一下,但就是不要讓它爆掉。VU 表是收音參考的重要指標,在畫面中會以 CH1、CH2 兩條 Bar 來顯示,建議錄影時要讓 VU 表顯示於畫面上,除了確認音量大小,也是在沒有人監聽的情況下,確認相機當下是有在收音的,不然就欲哭無淚了。另外,還需要一副耳機作為監聽之用,VU 表雖然可以判斷音量大小,但有時候可能麥克風的位置不對,或是受到環境音的影響,讓你看 VU 表覺得音量是夠的,但實際上演員或受訪者說話的聲音其實不如預期,因此仍是需要監聽確保收音品質。除了確認最重要的對話內容有沒有清楚外,還有就是要注意環境有沒有不合理的雜音,甚至是你操作相機的細微聲響,這些都是干擾,應極力避免。

外接麥克風和監聽耳機,是確保收音品質的兩個關鍵,也是選擇機器的考量之一。

▲ 外接麥克風和監聽耳機,是確保收音品質的兩個關鍵,也是選擇機器的考量之一。

調整短片收音靈敏度時,畫面上的VU表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一般來說跑到 2/3 的位置就差不多了。

▲ 調整短片收音靈敏度時,畫面上的VU表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一般來說跑到 2/3 的位置就差不多了。

  • 白平衡手動好還是自動好?

白平衡也是相當重要的設定,建議使用手動白平衡確保每個畫面的色溫一致,在後製上會輕鬆許多。除了調整色溫 K 值,通常也會用純白色的物體(白紙、白牆、白衣)來自定義白平衡,但白平衡準確與否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光線要溫暖一點還是冷峻一些,最終還是取決於想要傳達的影像氛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