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走向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作品的風格化。而風格同樣也將會成為每一位拍攝者最重要的個人資產之一。從個人角度來說,風格代表了拍攝者的內心世界。當我們看到某一張照片或者某一種拍攝風格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某位攝影師,而這本身就是這位攝影師的成功。

儘管如此,想要創建一種只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風格在現在這個時代基本上已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兒了,任憑你絞盡腦汁能夠想到的每一種拍攝思路可能都被無數人想到並且付諸實踐了,只不過可能那些人拍的水平一般,只不過那些人可能沒有那麼大的能量還沒有這麼廣泛的傳播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

那這樣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就可以自暴自棄不再尋找自己的風格了呢?並不是。即使拍照的思路和後期的形式幾乎沒有什麼新鮮的,但是風格依然存在,不管是不是我們的專項,我們用好了,那就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風格。

Photo by Allef Vinicius on Unsplash

▲Photo by Allef Vinicius on Unsplash

可是找到自己的風格卻真的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正因為如此,尋找特定的風格可能是許多年輕攝影師在剛開始自己的拍攝生涯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障礙,但它同樣也是每一位攝影師創造力的來源,並且是剛開始拍照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兒。

當你的職業生涯越來越漫長,你拍攝的照片越來越多的時候,你的風格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經過多年的經驗,你的用光方式,你擅長使用的鏡頭,你最常拍攝的主題,這些,無一不成為你的風格的證明。

當然,如果你想要發展你的具體風格,去專門拍攝一些特定主體的作品,有一些事情可以幫助你專注於推動這一發展。

1、你喜歡拍什麼?

景觀、人像、街頭、建築、微距、紀實,每一位拍攝者都有自己習慣拍攝的題材,就像有些人喜歡數位的便捷,有些人喜歡膠片的質感。

Photo by Baiq Bilqis on Unsplash

▲Photo by Baiq Bilqis on Unsplash

你熱愛拍攝的題材成就了你拍攝的激情,沒有激情的工作注定只能是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的波瀾。想想你第一次拿起相機是為了拍什麼?想一想在你開始拍照之前那些吸引你注意的照片,這些都將有助於你感受到你在一開始就走下去的激情。如果你對攝影沒有任何熱情,那麼風格對你來說也就毫無意義。

2、實踐

拍照技能和其他的知識不太一樣,不講究書面上的學習,而在乎實戰的技巧。雖然讀攝影教程,看網上那些教程視頻是很好的,但是它其實並不會自行改善你的攝影作品。當你完成學習的時候,確保你能馬上用你的相機拍出來,去反复練習,這樣才能讓你的學習得到實際的用途。

3、關注拍攝的內容,而不是器材

拍照永遠離不開器材,有些人喜歡拍照,有些人只是喜歡器材。器材顯然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提高我們的照片的質量,卻很難提高作品的美學意境,對風格的形成其實也就沒那麼重要。

Photo by Hester Ras on Unsplash

▲Photo by Hester Ras on Unsplash

器材可以幫助你的拍出更好的照片,但一定不是最好的照片。相機由一台就夠用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你在當下能夠實現的拍攝內容,以及想要拍出你想要的內容需要什麼。

4、尋找細節

好的照片是故意的。攝影師不會放過一個畫面中的每一個微小細節。在拍攝的過程中,你需要注意規劃你的照片中的每一處細節:燈光、背景、主體的位置,重要的元素等等。而在某些無法提出準確計劃的場景中(音樂會、活動、街頭等)的時候,你的耐心,知識和對設備的理解也會幫助你拍出更好的照片,讓你的照片脫穎而出。

5、學會挑選

Photo by Tam Nguyen on Unsplash

▲Photo by Tam Nguyen on Unsplash

數位時代,快門不再那麼金貴,於是乎我們經常會在同一個角度拍攝很多張看起來差不多的照片,然後卻在最後選擇的時候犯上了選擇恐懼症。這些照片往往只有細微的差別,觀眾可能並不會直觀的感受得到。但是對於攝影師來說,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你必須要有篩選作品的能力,選擇最正確的那一張作品,而不是一下子扔出幾十張看起來一模一樣的照片。

6、重新審視你的工作

當你拍完十萬張照片之後,你知道你的攝影風格是什麼了嗎?回頭重新看看你拍下的那些照片,或許,這些照片會告訴你的答案。

Photo by Tom Pumford on Unsplash

▲Photo by Tom Pumford on Unsplash

世界如此之大,想要創造出之前獨一無二的從來沒有人涉足過的題材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我們不需要太過於糾結想要創造形式上的獨特,我們應該去追求的是內容上的統一,讓我們拍下的每一張照片都能夠和我們的內心世界相通。我們所認為的,我們所感受的,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我們自己的風格,我們看世界的視角,就是我們的作品的獨特性。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  

 

延伸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