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圖語言並沒有一定的規則可言,想要刻意的透過某種法則去達到構圖的完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一樣的畫面內容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千篇一律的規則並不會對每個畫面都有效用。

因此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畫面使用不同的手段,很多時候我們在拍照的時候並不會去刻意的回想那些艱澀的構圖語言,構圖不是一門技巧,而是在長久的拍攝過程中累積的經驗下,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圖像的構建方式。所以我們在拍攝的準備工作中還是應當需要多了解一些引導方式,久而久之,在之後的拍攝中,就能自然的了解面對眼前的畫面應當如何去取景了。

大多數人都會知道三分法則,這畢竟是最最最入門級的構圖法則,我們還會知道引導線,知道觀看者的視角必須透過引導線加以深入,我們知道紋理,知道對稱,還有負空間等規則。

我們每天都會在各種平台上看到大量的圖片,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的照片脫穎而出,被更多人喜歡?可能我們需要追求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這並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因為展現給不同的觀看者也要根據他們的喜好而變化,但本質上,有一些共通點需要遵守:

  • 審美體驗
  • 深入觀看者的內心世界
  • 講故事

當然,想要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非常難,更多時候,只要能達到其中一條就已經算是一張不錯的照片了,而利用合適的構圖形式,能幫助我們做好這些。

格式塔學派是心理學的重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 的音譯,Gestalt 的基本含義是:形態、形狀、定型。也就是完形心理學,它的核心觀點是:整體先於部分,並決定部分的本質。

格式塔體系的關鍵特徵是整體性、具體化、組織性和恆常性。

整體性很好理解,就好像我們看到一條狗的照片,我們認為照片裡拍的是狗並不是因為我們首先確定了它的部分(腳、耳朵、鼻子、尾巴等等),並且從這些部分的組成來推斷這是一條狗,而是在看到狗的同時就馬上將狗作為一個整體來認知。

任何一個畫面的組成都可能會有多個元素共同作用,在格式塔理論之下,畫面的整體是大於畫面中各部分之和的。格式塔圍繞著我們的思維處理圖像的方式,或者更確切的說,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感知這些畫面中各個零散的元素和符號的。

下面這張照片來自倫敦攝影師Carl Warner,他巧妙的運用錯覺將局部的人體變成整體的沙漠地貌。

Photo by Carl Warner

▲Photo by Carl Warner

我們的大腦經驗可以將符號具體化,某一個場景元素換個角度可以展示其他一種可能毫不相干的事物。下圖來自古巴攝影師Abelardo Morell,畫面為一堆摞起來的紙,但紙的邊界形狀卻是一個人的側臉,這張照片取名為《自畫像》。

Self Portrait by Abelardo Morell

▲Self Portrait by Abelardo Morell

同時這也是格式塔體系中組織性的體現,畫面可以左右我們的思維,在這種模糊體驗之下,不穩定的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解釋之間往返。

影響視覺感知的基本要素有線、面、體、空間、重量、色彩和紋理等。重複的紋理可以帶來視覺上的美感,但在重複中設置一個不同的點可以讓畫面變得更有趣,並且能夠立即引發觀看者的興趣。

Photo by Erol Ahmed on Unsplash

▲Photo by Erol Ahmed on Unsplash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