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會有人來問我怎麼樣才能拍出「背景模糊」的照片。其實說實話,我在剛剛拍照的時候,也超級喜歡那種背景虛化模模糊糊一大片就像奶油一樣化開的夢幻一般的散景效果。

 

不要否認,我們在剛剛接觸攝影的時候都經歷過這一個時期,羡慕別人拍出來的那種美輪美奐的效果,這並沒有什麼。我們很多人在剛剛開始拍照的時候,都想要知道,究竟怎麼樣才能夠拍出好看的虛化背景?

image via Adrianna Calvo

▲ image via Adrianna Calvo

通常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光圈影響景深,光圈越大景深越淺,但是影響散景的可不僅僅就只是光圈而已,有些人用 f/5.6 拍出來的焦外就是比人家 f/1.8 的拍出來的好看。還有為什麼現在手機都號稱有 f/1.8 的光圈了,卻還是拍不出相機那樣好看的散景呢?

這是因為散景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最主要的因素概括起來就是三個:光圈、焦距,以及鏡頭與主體之間的距離。

1、光圈

簡單來說,光圈越大,景深越淺,但是這裡需要注意一個問題,光圈的數值是倒數,所以光圈的數值越小,光圈就越大。f/1.8(景深淺) > f/8(景深寬)。

下面兩張圖可以直觀表達同等焦段下不同光圈的景深。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2、焦距

在同等光圈的情況下,以及主體占據畫面位置固定的情況下,長焦會更加輕鬆的營造淺景深。

下面兩張圖就可以直觀表達同等光圈下不同焦距的景深表現。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 image via Ilko Allexandroff

3、背景與主體之間的距離

如果主體與背景靠的太近,主體可能會陷入背景的景深之中,導致散焦不足。所以在拍攝人像或者靜物的時候,如果想要模糊背景,請保證你拍攝的主體與想要達到散焦效果的背景保持一定的距離。
以上三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每一點都不是唯一因素。

好了,那麼有人說了,這是不是和感光元件大小也有關係?俗話說,底大一級壓死人,用小 DC 或者用手機就是不容易拍出虛化,用全幅或者中畫幅就很容易拍出虛化。

image via Little Visuals

▲ image via Little Visuals

聽起來好像有點兒道理,但是要知道,在我上面說到的影響景深的三要素裡面,第二點就是焦距。

我們以等效 135 焦距為例。50mm 鏡頭在全幅相機上面焦距就是 50mm,而在 APS-C 畫幅上面要達到 50mm 焦距的鏡頭其實實際焦距只有約 31mm(1.6x),而在 1寸黑卡 CMOS 下,達到 50mm 焦距的鏡頭實際焦距只有約 18.5mm(2.7x),iPhone 7 是固定 28mm,但我們假設要到 50mm,它的實際焦距只有約 6.9mm(7.21x)。

而一台 66 畫幅的中畫幅相機想要達到 50mm 焦距,實際鏡頭焦距約為 91mm(0.55x)。

如何才能拍出如奶油般化開的夢幻散景效果?

從上面這張表可以看出,並不是說底越大越容易拍出散景,而是折合等效 135 焦距以後,底越大,實際焦距就越長,因此也就更加容易拍出散景。

至於 iPhone 7P 的人像模式,並不僅僅是光學直出的結果,而是雙鏡頭以及軟件模擬共同處理的結果。

image via Pixabay

▲ image via Pixabay

那麼我們在平常的拍攝中要怎麼樣才能夠拍出更淺的景深呢?注意下面幾點,我就不一一詳細解釋了。

1、選擇較長的鏡頭

2、更大的光圈值

3、鏡頭離主體更近

4、主體離背景更遠(使背景不至於進入主體的焦平面)

5、更大的傳感器尺寸(等效焦距下實際焦距更長)

6、P 圖(=。= 就是造假,我知道現在很多手機 app 都提供這種設置)

對了,散景的形狀和光圈葉片也有一定關係,因為小數碼鏡頭光圈葉片不會做這麼多片(本身空間就小),也因此小 DC 和 手機 拍不出那些漂亮的散景形狀,這也是有些鏡頭能拍出漂亮散景的原因之一,就像我昨天頭條裡面介紹的 17 片葉片的蔡司2B。

如何才能拍出如奶油般化開的夢幻散景效果?

這張照片裡的六邊形散景就是因為這支鏡頭的光圈有六片葉片。

如何才能拍出如奶油般化開的夢幻散景效果?

拍出散景並不難,概念了解就好,我們更需要明白的是,對於一張好照片來說,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

 

延伸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