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拍攝的設定中,光圈只是其中之一的參數。但是,能夠將光圈控制得宜,大概就已經由基礎邁入進階了。利用這次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在生態攝影上,調整與選擇光圈的方式。快門速度太慢容易晃動手震,每個人都有各自約當的「安全快門」數值,只要拍攝過幾次,大概就能了解自己容易掌鏡成功的快門速度到哪邊。但是,有使用微距鏡頭的朋友大概都會體會到,在近距離的成相中,景深是相當短淺的,一縮光圈後,卻常常因快門不足而導致拍攝失敗。到底在拍攝生態時,光圈該如何抉擇呢?

不同鏡頭略有別

相同的光圈下,越長焦段的景深越淺,越短焦段的景深較深。焦段與拍攝距離,對景深的影響程度還大於光圈的縮放。另外,每隻鏡頭光學的表現在各個光圈階段都不盡相同,以我自己使用的Sigma APO MACRO 180mm F3.5 EX IF HSM來說,在光圈F5.6~8之間,是這隻鏡頭最好的區間,而F16開始,影像劣化就開始變得明顯,到這鏡頭的最小光圈時(F32),解像力只剩下F5.6時的44%。所以,我自己最常用的拍攝光圈在F5.6~F8,次常用的在F8~F16。想要了解自己手上的鏡頭,也可以參考Photozone的網站資訊。

【艾氏樹蛙】這隻的拍攝距離並不會太近,所以F8就已經足夠表現我要的景深。(Canon 450D,Sigma 180mm,F8,1/100s,雙閃燈)▲【艾氏樹蛙】這隻的拍攝距離並不會太近,所以F8就已經足夠表現我要的景深。(Canon 450D,Sigma 180mm,F8,1/100s,雙閃燈)

【碧眼樹蛙(暫名)】這隻蛙和上一張的體型約略相仿,但是拍攝距離較近,可以看出,景深比上一張淺很多。(Canon 450D,Sigma 180mm,F8,1/125s,雙閃燈)▲【碧眼樹蛙(暫名)】這隻蛙和上一張的體型約略相仿,但是拍攝距離較近,可以看出,景深比上一張淺很多。(Canon 450D,Sigma 180mm,F8,1/125s,雙閃燈)

 

把多餘的設定留給快門用

如果只能拍一張,那我會寧願要一張F3.5的清晰照片,也不要一張F8的晃動照片。所以,我在常用的光圈區間做調整時,必會考慮安全快門;快門夠我縮點光圈,快門不足,就將光圈開放些。 

【曙鳳蝶】訪花的鳳蝶翅膀是不同擺動的,拍攝時通常需要1/500s以上的快門速度,否則容易留下翅膀擺動的殘影。(Canon 450D,Sigma 180mm,F5,1/640s)▲【曙鳳蝶】訪花的鳳蝶翅膀是不同擺動的,拍攝時通常需要1/500s以上的快門速度,否則容易留下翅膀擺動的殘影。(Canon 450D,Sigma 180mm,F5,1/640s)

【田中烏小灰蝶】由於停棲的枝條風吹搖晃,所以我將光圈由F8退回F6.3,以提高快門速度;另外,選擇光圈時,也得考慮背景和主體的距離與複雜程度。(Canon 450D,Sigma 180mm,F6.3,-2/3EV,1/500s)▲【田中烏小灰蝶】由於停棲的枝條風吹搖晃,所以我將光圈由F8退回F6.3,以提高快門速度;另外,選擇光圈時,也得考慮背景和主體的距離與複雜程度。(Canon 450D,Sigma 180mm,F6.3,-2/3EV,1/500s)

 

(掌握住快門後,還有什麼因素會影嚮景深呢?)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