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拍攝甜梅號在松山文創園區開啓,這是甜梅號更名前的最後一場表演,也是改名微光群島的第一場表演,生為歌迷難掩興奮,但拍攝工作不能因為興奮就忘記客戶的需求,在拍攝一個案子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跟客戶初步達成共識,聆聽客戶的需求,並提出拍攝想法給客戶參考。
「後搖滾於1980年中葉,在歐美音樂界開始被提出。在後搖滾音樂裡,許多常見的音樂產業傳統現象都被顛覆改寫,例如吉他不再是主要角色;沒有歌詞或主唱;打破傳統歌曲長度,有些樂曲甚至長達二、三十分鐘。」取自維基百科。
我大概從2003年甜梅號專輯《從是不是少了什麼》開始認識這一類的音樂,在台灣後搖滾聲音裡,一定要聽的甜梅號...回想至今12個年頭走過...。
2003年我還是一個剛出社會不久的新鮮人,拿著打工零用錢,去唱片行買張雨生的紀念專輯《雨生歡禧城》,跟唱片行的老闆聊天,無意間得知這一個樂團。
初聽到的時候,發現沒有人聲的音樂,在深夜裡聽起來特別有味道。這期間,長期深受失眠所苦,不管是工作不如意,與朋友鬧翻,或是歷任交往過的女友,充斥無趣的、深刻的、懷念的、有開心就有難過的,不管生命出口究竟在哪,有時候只用音樂慰藉苦悶的生活,總是有這麼一個甜梅號聲音迴盪在我的生活裡。
將時間回到2014/3/4號的face書
還記得當天充滿錯愕的po文,甜梅號換名字!跟好多朋友一直議論這件事...
大概是2014年中吧,與新任bass手培榮在酒館相遇,一開始認識蠻好笑的,
男生嘛!黃湯下肚後就聊開了,我與培榮聊著一些台灣團,我說我非常喜歡甜梅號,我問他,所以你是哪一團的呀?
他說:甜美號
我心想幹嘛學甜梅號的團名勒....
他說他們團正在找一位攝影
某次在酒館又再次遇到
他又問我,小才你到底有沒有興趣?
我說:我都google不到你們團甜美號的資訊誒(生氣)
他:大噴笑,你是白癡阿啊啊!!!
誤會冰釋,我就正式接下有台灣post rock第一團的甜梅號駐團攝影邀請....
幾經轉變,甜梅號正式改名微光群島,開啟我這2014-2015年來的後甜梅號時代的拍攝......
就在2015/8/25號團長昆蟲白突來的po文,發佈解散消息
原本還在準備拍攝專輯的封面以及形象,17個年頭的樂團...就在這一天正式進入歷史...留下無數感傷不捨以及錯愕的歌迷。日後,將刊登這一年在樂團的工作影像,並分享一些拍攝音樂演唱會上的心得...從一開始的旁觀者,到參與其中的歷程,17年樂團最後一年,身為忠實歌迷,非常榮幸能參與其中。
------------
第一次拍攝甜梅號,是在松山文創園區,這是甜梅號更名前的最後一場表演,也是改名微光群島的第一場表演,身為歌迷難掩興奮,但拍攝工作不能因為興奮就忘記客戶需求。拍攝一個案子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先跟客戶初步達成共識,聆聽客戶的需求,並提出拍攝想法給客戶參考。
參與樂團會議的時候,團員提出:希望用顏色來訴說整場演唱會,容許在畫面加入一些噪點。我使用的器材是Sony A7R 搭配Sony自家E鏡轉A鏡的三代轉接環,並使用SONY A鏡24-70mm跟70-200mm的鏡頭,還有一顆E鏡55mm作為機動時候的應急搭配。大部份都使用70-200mm望遠鏡頭,這時候也會帶著一台小相機Sony RX100 III 作為輔助,Sony RX100 III的實際焦段24-70mm,隨時補上廣角畫面的突發狀況。
由於是第一次收費拍攝樂團的演出,心態上不能太隨意的拍攝,一開始我先用24-70mm抓取空間環境裡的人,了解最廣的畫面邊際到哪後,才開始使用70-200mm的望遠鏡頭去抓取畫面我想要的特寫。
接洽活動攝影工作的時候,這類型的案子最常有突發狀況發生;音樂演唱會尤其是,必須閃避同樣在現場的官方媒體,以不干擾觀眾聽音樂的方式出現在場地裡,在拍攝有限的活動範圍裡,通常現場拍攝的人會被限制在舞台的左右兩側,以及舞台前的護城河...。
分享幾點拍攝樂團想法:
1.必須要有至少到85mm的望遠鏡頭
這部分會隨著場地的大小,需要的望遠端會越來越遠,在有限的空間裡,望遠鏡頭是非常方便好抓取的。
▲鼓手吳孟諺_台北2014
2.找到最佳拍攝鏡位
試想你在聽演唱會的時候,現場的攝影師一直在你身邊按快門擠來擠去,一定會打斷你的觀看演唱會心情,你必須要隨時更換鏡位,不僅畫面在事後會豐富一些,也能將自己隱沒在現場裡。
▲台下的觀眾們_台北2014
▲表演現場_台北2014
3.閃避同樣是在現場的攝影師
一個演唱會現場會有各方單位派出的攝影師,這部分就是在工作拍攝的禮儀。拍攝期間,我也遇過在舞台前一直拍攝的攝影師,當下頗無奈的,不過你可以觀察他,看看他究竟在拍些什麼,你可以往他不同的方向去拍。例如他正在舞台前方的護城河忘情拍攝,你可以就走上舞台兩側,這樣在同一個場景裡,就會有跟他截然不同的角度出現,有時候現場的阻礙,反而是你拍攝出與別人不同角度的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