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都會有自己的喜好,隨著拍攝的時間越來越長,加上修圖的概念慢慢穩定,在沒有什麼大幅度變動的前提下,多半是會越趨穩定。如果長時間瀏覽flickr explore 或是500px 之類的社群,多少可以認得某幾位攝影師的照片,可能來自於拍攝的題材、慣用的構圖或特殊手法、色調等等。對於一個需要自我經營品牌的攝影師而言,這樣能夠幫助你的忠實客戶迅速的從一群攝影師中找到你,也容易建立並維持特定的客群。
預視
攝影的預視一般會著重在事件的發生,如何去掌握那決定性的瞬間,對我而言:預視,就是預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在婚禮上新娘父親哭泣的瞬間、下雨天踩水坑、閃電的瞬間等等,都是屬於跳出時間框架,搶先預覽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預視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預先知道這張照片的潛力。如同在第二章所提到的,在拍攝的當下,就要知道影像的極限在哪裡,以及自己需要什麼東西。我自己的概念是「能夠在前製快速做好的東西,不要留到後製再處理;後製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前製準備上」。預視的概念會隨著自己前製、拍攝技巧的轉變,以及後製能力的精進不斷變化。無論如何,前製與後製的學習,都會持續深化自己在影像處理上的空間。
記得有次拍攝婚紗,當夕陽緩緩落入海平面下,天空染上夢幻的顏色,但依然帶不強烈逆光讓主體顯得一片漆黑,是該補閃燈的時候。我喜歡在拍攝時使用50cm x 50cm 左右的柔光罩,因為他好攜帶,我又偏好使用小閃燈,但總有小閃燈不夠用的時候。如果直打光線又會太過生硬,離得太遠打亮的範圍太大,又不符合我的期待,當下貌似是沒有比較好的答案,只能擇一妥協一下。
我想了一下,快速地調整相機的參數,讓背景的亮度達到剛剛好,完整保留美麗的雲彩,接著我請助手將柔光罩貼近新人,盡量地逼近,即便進入畫面也無所謂,讓用較弱的出力依然能補出完美的光線,接著請助手離開,我多按了一張沒有打閃燈的照片,回去的時候直接將兩張照片組合,再把跑入畫面內的助手刪除即可。
如果我堅持一張照片要馬上OK,那我只能用很妥協的方式,得到效果沒那麼好的補光,如果我不多按一張空景,我幾乎沒辦法完整的將穿鏡的助手刪除,但因為我多按了那張空景,在後製上大約只多花了一分鐘,就得到我想要的照片。雖然看起來是理所當然,也很簡單的一件事情,但如果沒有辦法在拍攝時,就與後製連結在一起,只會把自己陷在當下的困境。
▲其實在原始拍攝下,閃燈的邊緣已經進入了畫面的邊緣,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以及當下器材的限制,這是相對比較好的做法,但由於有拍攝無閃燈的空景,可以很順利的將穿入畫面的器材移除。
▲這張照片在堤坊上拍攝,其實當下助手也是在畫面內,但因為是在堤防上,不可能要求助手拋完頭紗後立刻躲起來,太過於危險,於是拋的當下是連助手一同拍下,之後再請助手往後退開,額外拍下一張沒有助手的影像,再將兩張合成為一張。
本文已取得出版授權,原文節錄自《預視:跳脫後製框架,找回攝影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