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部落格或是 Facebook 收到的訊息中,網友最常問我的問題之一就是:「請問我想買一支 180mm 微距鏡頭,到底該怎麼選擇呢?」回覆得太籠統總覺得不安心,要說清楚自己的看法,真的要用很多時間打非常多字,所以,乾脆把我用過這三支最常見的 Canon 系統微距長鏡,做個心得分享。
如果要稍微客觀來說哪種焦段的鏡頭拍微距好用,我會說中長焦段(常見如90到125mm),事實上百微也是最多人擁有的微距焦段。短焦微距鏡頭(常見如35到60mm)非常靈活俐落,且方便構圖,但是當短焦微距鏡在最近對焦距離左右時,通常鏡頭前端離被攝物體僅兩三公分,當構圖主體偏下方時機頂閃燈容易被鏡頭所擋住。而長焦段(150到200mm)微距鏡頭,則是需求安全快門太高、景深太淺,使用上限制最多。
▲左圖:Canon EF 180mm F3.5L USM macro;右圖:Sigma AF 180mm F3.5 EX HSM APO macro。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
但是由於長焦段鏡頭也有著拍攝距離較長,對於一些容易驚擾飛離的生態被攝主題有著優勢,所以仍多被列為擁有第二支的選項。而180mm是長焦微距鏡頭中各家重疊性較高的焦段,最常被拿來比較(詢問)。由於我各自使用過Canon EF 180mm F3.5L USM macro、 Sigma AF 180mm F3.5 EX HSM APO macro、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這三支焦段與光圈相同的微距鏡頭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就我個人的感覺,來作一些區別陳述(其實Sigma 180mm現已出F2.8 OS新款,但我未有使用經驗,且光圈有別,故在此沒有敘述)。
【規格比較】規格上不是一支獨贏,實際使用上也是各有勝負
型號 |
Sigma AF 180mm F3.5 EX HSM APO macro |
Canon EF 180mm F3.5L USM macro |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 |
最大光圈 |
F3.5 |
F3.5 |
F3.5 |
視角 |
13.7度 |
13.4度 |
13.42度 |
鏡片組 |
10組13片 |
12組14片 3片UD超低色散鏡片 |
11組14片 |
光圈葉片數 |
9片 |
8片 |
7片 |
最小光圈 |
F32 |
F32 |
F32 |
最近對焦距離 |
0.46m |
0.48m |
0.47m |
對焦系統 |
內對焦系統 |
內對焦系統 |
內對焦系統 |
濾鏡尺寸 |
72mm |
72mm |
72mm |
直徑x鏡長 |
80x182mm |
82.5x186.6mm |
84.8x165.7mm |
重量 |
965g |
1090g |
920g |
附送配件 |
遮光罩、腳架環 |
遮光罩、腳架環 |
遮光罩、腳架環 |
銳利度的比較
這三支鏡頭在比較銳利度上頗有意思,以最高中央解像力而言,Sigma佔優勝,不過Tamron卻獨在大光圈與小光圈中領先,Canon則是從最大光圈起一直到最小光圈的中央解像力表現出最高與最低衰減最小的平緩數據。
【鏡頭中央解像力】資料來源:PhotoZone網站
型號/中央解像力/數值 |
F3,5 |
F5.6 |
F8 |
F11 |
F16 |
F22 |
Sigma AF 180mm F3.5 EX HSM APO macro |
1721 |
2008 |
1990 |
1860 |
1659 |
1444 |
Canon EF 180mm F3.5L USM macro |
1655 |
1829 |
1838 |
1814 |
1670 |
1452 |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 |
1844 |
1965 |
1986 |
1834 |
1676 |
1456 |
而邊緣解像力通常是較容易受到忽略的,但是在講究構圖甚至常運用到極端構圖的用戶而言,卻是滿重要的考量。這部份出現了很戲劇性的變化,Sigma除了在光圈F5.6勉強以小數點超前(但與原本中央F5.6相比,劣化頗多),Tamron在其他各光圈值獲勝比例極高,而Canon則與原先中央解像力的表現相符,鏡頭邊緣解像力和中央解像力非常接近,這是相當優異的。
【鏡頭邊緣解像力】資料來源:PhotoZone網站
型號/邊緣解像力/數值 |
F3,5 |
F5.6 |
F8 |
F11 |
F16 |
F22 |
Sigma AF 180mm F3.5 EX HSM APO macro |
1652 |
1933 |
1918 |
1759 |
1589 |
1409 |
Canon EF 180mm F3.5L USM macro |
1633 |
1757 |
1803 |
1788 |
1651 |
1445 |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 |
1789 |
1933 |
1932 |
1790 |
1672 |
1439 |
色彩表現
Tamron AF 180mm F3.5 SP Di LD IF macro
三支鏡頭中相對較偏冷硬的色調,在生態表現上討喜。而Tamron在三支鏡頭中最高的對比,對於細節的呈現有些吃虧,但對比高有利於看作品的第一眼;我相當喜歡這支鏡頭在藍色與綠色的表現。
▲【枯葉蝶展翅】光圈6.3, 快門1/400, EV=0, ISO 400, 機頂單閃, 光圈優先, 手動白平衡。
▲【中國樹蟾鳴叫】光圈8.0, 快門1/160, ISO 200, 雙閃, M模式, 手動白平衡, 夜間拍攝。
▲【蝗蟲若蟲】光圈7.1, 快門1/80, ISO 200, 雙閃, M模式, 手動白平衡, 夜間拍攝。
▲【脊紋鼓蟌】光圈5.6, 快門1/125, EV=-1/3, ISO 200, 自然光, 光圈優先, 手動白平衡。
Sigma AF 180mm F3.5 EX HSM APO macro
這支鏡頭是眾所皆知的偏黃,偏到有時讓人不知所措。其實並不是沒有解救的方法,必須由相機內部去設定色彩與自訂白平衡。而這支鏡頭在對比的表現是三支裡面最低的,所以在細節與曝光表現上佔相當優勢。
▲【虎斑泥壺蜂】光圈5.6, 快門1/80, EV=-1/3, ISO 200, 自然光, 光圈優先, 手動白平衡。
▲【台北樹蛙】保育類特有種。光圈10, 快門1/20, EV=-1/3, ISO 400, 自然光, 光圈優先, 手動白平衡。
▲【銀紋淡黃蝶】光圈5.6, 快門1/80, EV=-1/3, ISO 200, 自然光, 光圈優先, 手動白平衡。
▲【阿里山紋翅暮蟬】特有種。光圈11, 快門1/125, ISO 200, 三閃, M模式, 手動白平衡, 夜間拍攝。
(下一頁還有Canon 180mm實拍與綜合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