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亞伯拉罕(J.J. Abrams)是當今最為炙手可熱的導演,除了目前熱映中的「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Star Trek Into Darkness)之外,預計於2015年上映的第七部「星際大戰」(Star Wars),也同樣將由他來執導。究竟J.J. 亞伯拉罕是如何以寫實炫目的影像風格同時獲得兩大片商的青睞,獲得授權重拍這兩部科幻經典的?請接著看下去就知道。
同時獲得派拉蒙與迪士尼認同,執導兩個「星戰系列」的首位導演
近期將在英國倫敦開拍的第七部「星際大戰」還要在兩年後才上映,目前只能在網上看到前期提案的動畫片頭,或許如此,讓人很難猜想由迪士尼投資拍攝的新版「星際大戰」會是什麼樣子。不過喬治‧盧卡斯不會加入拍攝的事實(盧卡斯影業已被迪士尼併購),也提升了該片注入嶄新元素的可能。畢竟老是觀看電影台連續重播六部風格近似的「星際大戰」實在有些無趣,換人做做看應該是個好選擇,且看剛由迪士尼出品的「復仇者聯盟」就是成功的例子。
▲由於採用多種不同格式的類比膠捲與數位格式攝影機,因此現場攝影師必須針對不同拍攝用途時常進行切換。
▲J.J.亞伯拉罕極力避免在純粹的綠幕下拍攝,或進行後製,因為覺得那樣「會讓他發瘋」。因此即便是單人內心戲,也會要求演員在該場景進行演出。你可以由這張特寫發現寇克船長(克理斯‧潘恩)的投入程度。
▲同樣是開頭戲,史巴克正在著裝準備被傳送到尼比魯星火山叢林,晚一點他女朋友妮歐塔‧烏胡拉的情緒就會跟火山一樣向他爆發了。
簡短回顧一下J.J.亞伯拉罕的資歷:現年46歲的他出身電視劇世家,由廣告與MV作品崛起,擅長營造現代流暢的影像,同時具有作曲家、編劇、製作人、導演的能力,也同時是「Lost 檔案」、「雙面女間諜」(前導篇)、以及電影「世界末日」的劇本執筆人。這樣堪稱全能的個人屬性,難怪會被兩大片商委以重拍史上兩大科幻經典的重任。
另外,雖然還是很難搞清楚,既然是系列電影,無論怎麼翻片名應該都是:「星際爭霸戰:闇黑無界」,而不是「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啊!但截至目前為止,這部由派拉蒙影業出品的電影,拜口碑行銷之賜,上映首日就已賣出2,200萬美元票房,奪下北美票房冠軍。請注意,這個票房可是同樣由J.J.亞伯拉罕執導的前作「星際爭霸戰」的兩倍!但如果以1.9億美元的製作成本來看,本片也是2009年前作的兩倍以上,多出來的預算都花到哪去了?答案是:花在IMAX攝影與3D後製上頭了。
▲這是長達七分多鐘的影片花絮,即使用側拍攝影機,畫面未經後製,也可以看到跟影片相似的質感,可見劇組對於整體細節的講究。
忠實呈現細節,貼近真實世界的場景
「用IMAX拍攝的電影是獨樹一幟的,」導演說,「解析度非常高,能讓人充分與電影融為一體,我還沒看到任何太空冒險電影是這樣拍的,」「在克里斯多夫‧諾蘭很慷慨讓我看過「黑暗騎士:黎明昇起」的初剪片之後,我們決定不只在片頭的尼比魯星火山叢林、克林貢母星克羅諾斯、以及最後在舊金山追逐的場景都用上IMAX,只要是戶外動作場面,就一律用IMAX拍攝;在室內則用35mm膠捲拍攝。」也因此在拍攝時本片就已保留最多原生細節,可供日後進行後製應用。
為了把故事帶向更高的境界,J.J.亞伯拉罕決定混用IMAX和35mm膠捲(都是傳統底片),然後以數位後製方式展現3D效果。為什麼不採用原生3D?第一,3D目前還沒有現成的完美方案,3D必須靠導演與攝影師共同研發,而且效果很可能不如想像的那麼理想。第二,IMAX目前還沒有提供3D解決方案,因此現階段選用IMAX的導演,大多是捨棄3D效果。但像是J.J.亞伯拉罕這種一心求好的導演,當然不可能放棄任何可能性,這也是他決定以後製方式呈現3D效果的原因。
▲Zoo Out到整個拍攝場景的片場花絮,可以看到本片使用了原生畫質達到5K的RED Epic數位攝影機,35mm膠捲的Panavision攝影機(艙內靜態與若干手持攝影),以及傳統膠捲的IMAX 65mm攝影機(不在畫面內,戶外動作場景拍攝使用)。
即便3D效果是用後製的,也一點都不便宜。首先必須將電影的每幀畫面分成8個不同層次,然後由電腦調整每層素材的偏移,用來模擬另隻人眼所看到的效果,每分鐘素材的轉換成本在10萬美元左右。如果按一部電影90分鐘的時間來算,本片的3D轉換成本大概為900萬美元,換算約2.7億台幣。
▲打卡板上面標明本場景由「RED Epic」數位攝影機拍攝,解析度是5K,訊號密度足以後製成3D影像左右眼視差的影像資訊之用。
(電影中的耀光效果,是如何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