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巧不成書,就在瑞典哈蘇宣布停產旗下V系列最後一款中片幅相機503CW的同一天,美國百年膠捲巨擘柯達公司宣佈以28億美元,將旗下兩個核心部門:「個人影像」與「文件影像」售予柯達公司最大債權人,也就是英國的KPP(Kodak Pension Plan,柯達退休基金)。此舉可說是「肥水不落外人田」:充分避免核心技術被賤賣給其它公司的可能。

在此同時,柯達公司也由KPP獲得6億5千萬美元的流動現金與資產,在預定時程內成功擺脫破產的可能,邁向公司重組的第一步。當然,個人底片部門既已售出,就不會再買回,柯達宣佈它們將轉型為純粹商用影像沖印的公司。這正有如當初IBM徹底退出個人電腦市場,將其核心業務轉成商業服務層面,這是因為主力消費需求的典範已轉移:隨著市場的持續改變,單靠底片或主機並不足以支撐起這兩間公司龐大的編制。

柯達由黑白時代就開始的沖洗業務,如今有望保留下來,對於底片用家而言,無須改變教科書上的操作方式,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柯達由黑白時代就開始的沖洗業務,如今有望保留下來,對於底片用家而言,無須改變教科書上的操作方式,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個人影像部門」包括攝影人最熟悉不過的相紙與膠卷產品,傳統銀鹽底片加上正確手工放大的效果,還是領先目前現有的數位列印技術。
▲「個人影像部門」包括攝影人最熟悉不過的相紙與膠卷產品,傳統銀鹽底片加上正確手工放大的效果,還是領先目前現有的數位列印技術。

且先簡短回顧這間百年老店的興衰史: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 Co.)創立於1880年,以傻瓜相機與底片業務起家,百多年來,總公司位在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的Kodak,幾已成為銀鹽底片的的代稱。不過世事無常,隨著數位化影像的蓬勃興起,身為底片巨人的柯達也許因為包袱太沉重,因此始終未能成功將核心業務「數位化」。諷刺的是,首部數位相機正是1975年,由柯達應用電子研究中心工程師Steven J.Sasson開發出來的,想必家大業大的柯達公司當時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更想像不到37年後的2012年,自己會被這股席捲全球的數位化影像浪潮徹底擊垮,終至提出破產保護申請一途。

包含柯達kiosk消費型自助沖印站,全球仍有超過十萬個據點,而市場對數位沖印相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這都是未來接手者的經營優勢。
▲包含柯達kiosk消費型自助沖印站,全球仍有超過十萬個據點,而市場對數位沖印相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中,這都是未來接手者的經營優勢。

雖然沒有人敢打包票,柯達底片與相紙會否繼續存在。不過對於仍在使用Kodak產品、為數眾多的攝影人而言,柯達不會破產,同時核心影像業務有人接手的消息,可說是為柯達底片與相紙持續在市場的存在,揭開了一線曙光。還記得拍立得的「不可能計畫」嗎?如果更改配方影響到原有品質,攝影師可是不會買帳的,這樣的產品充其量只能說服攝影愛好者,而非靠影像吃飯的專業人士;因此,這塊金字招牌能否持續發亮,還得看後繼者如何著想了。

延伸閱讀

柯達破產事件,誰是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凋零與重生,10款你絕不能錯過的110底片機介紹

小百 × Pentax 67 II 拍人像,追尋生活中最平凡的感動

縱得相逢留不住, 永恆經典的 Rolleiflex 3.5F 使用心得

 

資料來源: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