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王船」儀式的典故
「燒王船」最早源自於中國華南沿海一帶,由於當地氣候高溫多雨,霍亂、瘧疾、瘟疫叢生,再加上早期醫藥並不發達,每當一有疫情產生,便會迅速傳染開來,往往造成大量的死傷,而在那樣民智未開的時代,人們便會不自覺的與鬼神之說聯想在一起,居民也相信這是瘟神在人間散播瘟疫所致,而瘟神正是受命於玉皇上帝,降禍人間懲罰對天不敬的百姓,同時更相信猶如<代天巡狩>,代替玉帝巡視人間懲奸除惡,也是欽差御史的千歲王爺,因此享有「遊縣吃縣、遊府吃府」的特權,而王爺所到之處,百姓必須設宴熱情款待以避免觸犯神威,最後還須打造華麗的王船,當作恭送王爺的交通工具,有去瘟納福之意涵。
恭送「王爺及王船」方式
早期分為兩種:
- <遊地河>:百姓相信如同傳說中,瘟神王爺來自海中飄渺的小島,因此將王爺恭請上了王船後,便會將整艘王船推出外海,送走這些又敬又畏的瘟神。
- <遊天河>:也就是沿襲至今日的「焚燒王船」形式。信徒們相信王爺、王船、瘟疫及災厄,藉著焚化,就能如同冉冉上升的灰燼一般,直達天聽、啟航重返天河。
根據明朝文獻就有這麼一段關於「送王之時」的紀實:「以紙糊船,送之水際,此船以夜出,戶人皆閉戶避之。」意思是說,王船通常是在晚間將其推往海邊,而在這時,家家戶戶幾乎是閉門不出,唯恐避之不及。由此可見,「王爺及王船」在古代是有多麼令人們感到畏懼!
王船的信仰 正式隨著<遊地河>的方式飄洋過海 來到台灣
由於季風的緣故,讓原本在中國華南地區流放出海的王船,陰錯陽差的飄流停靠在台灣西南方靠海的小漁村,而在王船停靠之處的村民們莫不惶恐萬分,認為這是瘟神再一次降禍的表徵,因此也遵循「遊縣吃縣、遊府吃府」的習俗,將「王爺和王船」再次迎請上岸,宰豬宰羊、添載王船等為其做醮普渡,接著比照華南地區模式,再度的推往外海流放。
隨著時代變遷 瘟神信仰 逐漸轉型
每當廟宇舉行王醮期間,信徒認為玉皇上帝會派遣代天巡狩的使者(也就是出巡王爺),降臨建醮凡間,除監督醮會期間一切科儀以求醮事圓滿外,同時也開放信徒向王爺上訴人間冤情,待送王儀式當天,一併將冤情帶回天庭秉奏玉帝主持公道,儼然如古代君王派出的巡查御史。
在送王儀式的部分,也淘汰了<遊地河>,進而保留燒化的方式。其實早在清朝時期台灣西南沿海的部分村落,就因不忍將其流放出海,再去間接造成其他地方的不幸,轉而將王爺神像和整艘王船就此供奉,不再出海。至今仍會看見,有許多村落的廟宇,還保留著這些古文物,這不僅彰顯出台灣先民的慈悲胸懷,更凸顯悲天憫人的敦厚個性阿!
▲由於祭典內涵的轉型,此類活動也逐漸開放一般民眾前往參香祭拜!而在以這一連串的活動當中,廟宇建築、祭祀儀式、服飾、神轎、藝陣、王船船身等,各自皆包含相當多的文化意涵及鮮艷色彩的傳統在其中,也是目前「攝影玩家」相當推薦容易捕捉到好畫面的場合之一。
延伸閱讀
攝影是個途徑,分享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才是按下快門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