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三年漫長等待,Nikon 終於推出入門全幅後繼機種D800。Nikon D800搭載了3630萬超高畫素CMOS感光元件,部分核心規格等同旗艦等級Nikon D4,例如:Multi-CAM 3500FX對焦系統、9.1萬畫素RGB測光感測器、EXPEED 3影像處理器,火力強大的規格將D800推向媲美專業旗艦的市場定位。想知道D800有多「威」嗎?且看我們24小時的馬拉松密集測試,以最快速度為您詳細報導。

快速目錄

 

Nikon D800重點規格:

  • 感光元件:3630萬畫素CMOS感光元件,尺寸35.9X24mm
  • 影像處理引擎:EXPEED3
  • 感光度:ISO 100-6400,可擴展為ISO 50、25600
  • 對焦點:51點,內含15點十字型感測器
  • 測光感應器:9.1萬畫素RGB
  • 錄影規格:1920x1080p@30fps 編碼格式AVCHD 2.0,立體聲收音
  • 快門速度:30s-1/8000、支援B快門
  • 連拍速度:每秒4張
  • 觀景窗:100%涵蓋率、70%放大率
  • 螢幕:3.2吋92萬畫素
  • 電池:EN-EL15鋰電池,CIPA條件測試下可拍攝900張
  • 記憶卡:CF/SD/SDHC/SDXC
  • 尺寸:146X123X81.5mm
  • 淨重:900g
  • 建議售價:94,900元,3月22在台上市

 

2007年首次踏入35mm全幅戰場

在此之前,先讓我們跟哆拉A夢借時光機回到2007年。在那個沒有EVIL、大家都想擁有一台DSLR的年代,各相機大廠不斷研發新技術與規格,投入自家數位單眼,為的就是吸住用家的注意力。相較於其它35mm相機廠牌,Canon具備自行開發感光元件的能力,搶先時機推出了Canon EOS 1Ds系列、EOS 5D全片幅數位單眼,也使得消費者想升級時,只剩下「Canon Only」。也因此在同年8月,當Nikon首部全片幅機皇D3正式發佈,市場出現了「唯二」選項的時候,這消息可是讓苦候多時的Nikon Fans激動不已(甚至可以說是喜極而泣)。

同時發表的D300是台APS-C機皇,隔年Nikon選在差不多的時間,再送給Nikon用家入門全幅機Nikon D700這項大禮,以十萬元入荷的價位,直攻相同定位在市場上熱銷的C家全幅機。三年後的今天,Nikon D800以業界最高的3630萬畫素CMOS重返榮耀!搭載了比D700處理速度快22倍的EXPEED3影像處理器、新型51點自動對焦系統、9.1萬畫素RGB測光感測器(D700則是1005畫素,兩者相差極大,因此這次對於各種場景的測光準確度很高)、新增Full HD動態錄影、重量比D700輕10%…。突破性的規格使得D800未上市先轟動,D800身為史上最高畫素的135單眼相機,Nikon是怎麼辦到的?就讓我們先由外觀來回溯Nikon D800的進化軌跡。

Nikon D800突破性的採用目前最高3630萬畫素CMOS,實拍效果如何,請看本站獨家實拍及報導。
Nikon D800突破性的採用目前最高3630萬畫素CMOS,實拍效果如何,請看本站獨家實拍及報導。

 

D700 v.s. D800外觀差在哪?

回到現在時刻。Nikon旗下的單眼相機,從入門到旗艦機種在外型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也就是保留著大量按鍵與撥桿,卻又能「化繁為簡」的高度功能性,要將眾多功能鍵收納整齊,又能動線明確的讓用家輕鬆操作,這可是N家的拿手絕活。或許對於第一次踏入單眼的用戶,會對這麼多的按鈕心生畏懼,但我請身旁女性朋友實際把玩D800,只需約15分鐘左右的時間,就能掌握大致功能位置,操作上手是沒問題的,並不如想像中困難。

對於喜歡純手動操作的玩家來說,D800「機械感」十足的外型,可以徹底滿足他們的操控欲;這樣的設計對於一般用家其實也有好處,可以把專注力集中放在觀景窗中,不需要再將視線移至機身上,另行確定功能鍵的所在位置。整體來說,為了「準專業」玩家打造的D800,在延續「性能感」(多念幾次,發音要正確喔)的精神外,也小幅修正部份按鍵的位置,與前代機比較,整體操作感大幅提升。

讓咱們先從外型曲線來看,相較於前代機D700走的剛毅風格(請看軍艦部與機身邊緣),D800則選擇與D4接近的路線,將機身線條修飾得較柔和流線,也同時使得D800在軍艦部乍看下有幾分「嬰兒肥」。此外,D800「快門鍵周邊區域」角度較為傾斜,握把凹槽角度較平緩,對於長時間握持的手部舒適度能夠有效提升。也因此緣故,原先穿在D700身上的「紅色小內褲」,一併也改成更簡約的紅色迴力鏢。

Nikon D800(右)的外型曲線較圓潤,因應「大上半圈」的機身,在握持部也稍微做出修正,對於長時間握持的舒適度有一定幫助。從正面大圖便能觀察出D700/D800之間的差異。
▲Nikon D800(右)的外型曲線較圓潤,因應「大上半圈」的機身,在握持部也稍微做出修正,對於長時間握持的舒適度有一定幫助。從正面大圖便能觀察出D700/D800之間的差異。

Nikon D800的軍艦部較寬廣厚實,這是為了容納入光量更大的稜鏡的緣故。但D700/D800內建閃光燈彈起的高度倒是相當一致。另外,D800「白色」的鏡頭接環定位點也改成立體式的,方便更迅速的拆裝鏡頭,即使摸黑操作也能對準安裝。
▲Nikon D800的軍艦部較寬廣厚實,這是為了容納入光量更大的稜鏡的緣故。但D700/D800內建閃光燈彈起的高度倒是相當一致。另外,D800「白色」的鏡頭接環定位點也改成立體式的,方便更迅速的拆裝鏡頭,即使摸黑操作也能對準安裝。

Nikon D800(右)將Live View鍵從拍攝模式轉盤中獨立出來,設計在機背上。同時降低「主指令撥盤」的位置,且將「多重選擇器」加大,操作起來手感更佳,不易誤觸。
▲Nikon D800(右)將Live View鍵從拍攝模式轉盤中獨立出來,設計在機背上。同時降低「主指令撥盤」的位置,且將「多重選擇器」加大,操作起來手感更佳,不易誤觸。

從機頂上來看,可以發現「拍攝模式轉盤」上面新增了BKT(包圍曝光)鍵,另外,快門區域也新增了紅色的「錄影鍵」。在兩台相機的型號標示區也可以看出D800/D700機身線條有所不同。
▲從機頂上來看,可以發現「拍攝模式轉盤」上面新增了BKT(包圍曝光)鍵,另外,快門區域也新增了紅色的「錄影鍵」。在兩台相機的型號標示區也可以看出D800/D700機身線條有所不同。

相較於D700(左)的輸出端子區的橡膠蓋具有「回彈」機制的設計,D800則是採用「開啟後固定」的形式,兩者各有利弊。
相較於D700(左)的輸出端子區的橡膠蓋具有「回彈」機制的設計,D800則是採用「開啟後固定」的形式,兩者各有利弊。

以D700的按鍵佈局為基調,再添加更直覺且快速的功能鍵,就揉合出眼前的這台小怪獸。不過D800延用中階機D7000的AF模式+AF區域模式設計於鏡頭接環旁,且將原先D700的AF區域模式選擇器改成Live View撥桿。在機頂新增錄影鍵,一併的將Mode和EV補償鈕縮小了。拍攝模式轉盤上,除了ISO、白平衡、QUAL外,另外新增BKT(包圍功能)鍵,也可以指定成多重曝光、HDR的快捷鍵。此外,直接將S、CL、CH、自拍、Q、Mup(反光鏡預鎖)做在D800的拍攝模式轉盤的外圈,增加實機操作時可見度。

D800除了歷經上述的微整型,使實機操作可以更加靈敏並增添直覺性,整體重量也比D700輕了95公克左右。只是當筆者拿起D700與D800比較時,反倒覺得D800較有份量(難道是心理作用?)不知是否原廠在機身結構上,重新配置的結構位置,亦或這是手感紮實所產生的錯覺,這部份就有待添D800實機的你們分享一下了。

即便同時插入兩張記憶卡時,也可以透過選單的設定,指派不同照片檔案的儲存位置等功能。
▲即便同時插入兩張記憶卡時,也可以透過選單的設定,指派不同照片檔案的儲存位置等功能。

 ▲Nikon D800可加裝MB-D12把手,位在屁股的擴充端子也與D700(搭配把手MB-D10)有明顯的差異。
▲Nikon D800可加裝MB-D12把手,位在屁股的擴充端子也與D700(搭配把手MB-D10)有明顯的差異。

 ▲Nikon D800所使用的鋰電池,與D7000、Nikon 1 V1皆是EN-EL15,可拍張數約900張。反觀D700所使用EN-EL3e,可達1000張可拍張數。
▲Nikon D800所使用的鋰電池,與D7000、Nikon 1 V1皆是EN-EL15,可拍張數約900張。反觀D700所使用EN-EL3e,可達1000張可拍張數。

 ▲Nikon D800/700的充電器。
▲Nikon D800/700的充電器。

 ▲Nikon D800(右)的快門鍵區,做得較為傾斜。
▲Nikon D800(右)的快門鍵區,做得較為傾斜。

 ▲Nikon D800(右)的拍攝模式轉盤,直接將功能印製在外圈上,需要調整時,只需要將視線自觀景窗平行移到左側,就能進行調整了。
▲Nikon D800(右)的拍攝模式轉盤,直接將功能印製在外圈上,需要調整時,只需要將視線自觀景窗平行移到左側,就能進行調整了。

 

(D800的D-Light表現如何,後面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