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社會功能

或許是長期觀察記錄社會百態所培養出的寬厚,沈昭良對於攝影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省思:比如說批判。「批判是一種類型,我擁護各種不同的聲音。但我覺得,有時何必要先進入批判的位置?」沈昭良強調,「一個社會樣態的形成有許多原因,而且複雜程度可能遠超乎想像;越是深入那個結構,越是清楚地看見身在其中的人所面對的壓力,有時會覺得批判可能是需要考慮的。我並不是反對,只是覺得不必急著到那個位子上;尤其是處理人或人生命所處狀態有關的議題時。」

築地魚市場系列,1994。
▲築地魚市場系列,1994。

築地魚市場系列,1995。
▲築地魚市場系列,1995。

 

攝影專題的經營與構成

沈昭良的作品幾乎都是以專題的方式呈現。他說明,「要完成一個作品,基本上應該透過更大的視覺群化概念來呈現,因為單看一張照片就要評斷好壞,難度非常高,甚至容易流於主觀判斷。」

因此,沈昭良是以系列專題的方式在工作,過去甚至很少拍攝專題以外的東西。「但是現在,我開始透過旅行拍一些內心觀照的照片,所以我必須在移動的時候拍照,跟自己對話。」他自我解嘲道,「這樣也好,只要找到自己想拍的就好了,不用管別人同不同意讓我拍!」

然而長期經營一個攝影專題殊非易事,將之編篡成一個結構完整的作品(攝影集/攝影展)更是艱鉅任務。以《築地魚市場》的編輯工作為例,沈昭良先思考自己想要的韻律,將某些圖像、結構、視覺表現較好的單張照片挑出來,再加以排列組合與思考。

「這個想是很複雜的。有時候一張照片在手上,光看就看了很久;排好之後,一放又放上幾星期、個把月,始終在想要不要更動。」當然,期間他也不忘徵詢他人的意見,比方說張照堂老師。最後,沈昭良決定以一天的工作變化為編輯主軸,穿插不同型態的照片,並以鳥的狀態轉折心情、隱喻自己。

他認為,專題編輯並沒有固定公式可循,只要流暢即可,但是單張照片的處理卻是基礎。「我相信一個專題的好壞,來自於單張照片的飽滿與否。若每一張都很粗糙,卻想匯聚成一組動人的專題,這是不可能的。」

築地魚市場系列,1994。
▲築地魚市場系列,1994。

 

「對你來說,攝影是什麼?」

採訪至終,我忍不住問了這個問題。沈昭良給的回答卻很明確:「首先,攝影是我謀生的工具,至少過去十幾年來,我主要的收入都來自於攝影。」其次,「攝影也有可能是我個人對環境提出看法或感受的媒介。或者,它是我拓展與外界聯繫的一種方式。如果一個人除了將攝影當成謀生的工具,能持續拍一些不同的東西,他的攝影有沒有可能有更高的指標?現在看起來,有可能是我們心裡某種重要的價值,需要透過攝影來表達。」

因此,「攝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自我實現的管道。自我實現就是你可以對當下說一些什麼,反映一些什麼。更清楚地說,攝影是型塑個人價值或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吧?或姑且說是一種語言。」他認為,每個人可以援用來表現自己的語言不同,例如語言、文字、靜態或動態影像、雕塑⋯⋯等等;「攝影到目前為止比較適合我。」

「攝影可以改造社會嗎?我不敢這麼想。但是可以改造自己。放在歷史的長軸來看,今天我拍的照片,有一天終究不會是我的。」

映像南方澳系列,1995-2000。
▲映像南方澳系列,1995-2000。

 

對業餘攝影玩家的建議

「我沒辦法做出什麼建議啦!」雖是這麼說,沈昭良仍給了相當中肯的建議:多閱讀成熟攝影家的作品,尤其是透過正式的展演或攝影集閱讀專題性質的作品。「台灣很難有大規模的攝影展演,那你要看什麼?看攝影集。尤其攝影集可以重複回頭翻閱、思考,幫助很大。」

沈昭良表示,「當然,我覺得還是看攝影展最好,但不必侷限於此。有感覺的人,一句話、一首詩、一幅畫他都能有所感動,然後透過攝影表現出來。」更重要的,可能還是持續創作的堅持與熱情。「剛開始總是要透過比賽或展覽、出版、作品發表去尋求肯定,但最根本源頭是你要不斷去拍照、發表。」當然,攝影人必須夠敏感、觀察力要敏銳,能夠對周遭環境產生反應或想法,才能培養出攝影眼來。

「我很難評斷什麼是好不好、對不對,都是要從失敗中繳學費。一個老畫家曾告訴我:『40歲以前靠努力,40歲以後靠天分』。努力是要件,但不保證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沈昭良笑著說,當然,這還要看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又是什麼;想來所謂的成功或許與真實一樣,最難的就是定義了。

玉蘭系列,2001-7。
▲玉蘭系列,2001-7。

玉蘭系列,2001-7。
▲玉蘭系列,2001-7。

沈昭良

1968年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歷任報社攝影記者、副召集人及專任駐校藝術家。自1993年起,沈昭良即投入數個專題式影像創作,2001年首度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專題,其後陸續出版《玉蘭》、《築地魚市場》等長篇攝影著作,殷實細緻的紀實影像風格與嚴謹的攝影集製作,普遍為相關專業人士所肯定。

作品除於國內外刊物發表及展出,曾於2000、2002年獲頒行政院新聞局雜誌攝影類金鼎獎。「映像南方澳」及「台灣綜藝團」系列專題作品,並分別獲頒2004年日本相模原攝影亞洲獎及2006年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人攝影家獎。

2008、2009 年以建構台灣特有娛樂產業與文化現象的「STAGE」系列作品, 受邀於韓國大邱當代攝影雙年展、西班牙畢爾包GETXOPHOTO國際攝影節及2009 PHOTO TAIPEI 中展出。2010年則定於東京、大阪及台北等地舉辦「STAGE」系列巡迴展。著有《築地魚市場》、《玉蘭》、《映像南方澳》及《BRAND 9─全球九大暢銷品牌創意解析》。目前除從事專題影像創作、評述與研究,同時兼任教職於多所大學。個人網頁| www.shenchaoliang.com

 

延伸閱讀

報導攝影 : 張國耀 帶你走過世紀百歲風華

從戰地孤兒到百萬巨星,專訪 美國攝影師 伊萊.律德 Eli Reed

用 鏡頭 捍衛自然的環保鬥士: 奚志農 專訪

向 吳毅平老師 致敬

生態攝影 秋冬 拍攝主題

採訪/撰文 >> 林怡君
作品拍攝 >> 沈昭良
圖片提供 >> 也趣藝廊
本文同步刊載於 DIGIPHOTO 雜誌 NO.44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