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對相機的定義是要能完全掌握,手動調整的功能越多越好;然而大多數人對相機的要求則是簡單就能拍出好照片。那麼, Fujifilm X100 是一台一般人可以輕易上手的相機嗎?不是。X100好漂亮好復古,它是光看外表就可以買的相機嗎?也不是。一般應用在生活上,該買X100這樣的相機嗎?絕對不是。X100的畫質雖然很好,但是總有一些缺點,而這些缺點卻又剛好是普羅大眾會面臨的問題。
X100處理速度
X100顯然不是一台能迅速上手,拍出好照片的相機。而它最大的缺點不在於外觀質感,也不在於選單的配置好壞與否,更不是近似傳統相機的操作,我認為它最大的問題是在反應速度,這也同時反應在儲存處理速度與對焦速度上面。我自己用的相機,在速度上僅期許達到一個「可用」的標準,但幫別人選擇的話,這時對焦、儲存⋯⋯等等的反應速度就扮演重要的角色。
X100的對焦速度跟準確度來說,大概只在一個合格的位置而已,要增加成功率的話,需要多靠使用者自身的經驗去克服它,這是一個進入X100的門檻。很多人都會問是不是使用P模式,X100就拍不出不錯的照片呢?那倒未必,只是在這樣的操作下,使用者多少需要一些對相機的認知與知識,來增加成功率,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門檻。
▲F2,1/90s,ISO 800,-1EV,自動白平衡。(註:色調由作者本人調整)
X100的畫質與處理速度
相信大家都同意X100的畫質相當不錯,只是就易用度來說比起ILDC少了一些,而「易用性」,往往是我們購機考量的重點之一。ILDC跟X100這種大感光元件的相機,到底有哪些不一樣?第一個分歧點,就是在「可交換鏡頭」與「影像的最佳化」。
諸如Olympus E-P3、Panasonic GF3、Sony NEX-5N、Samsung NX200⋯等,大家所熟知的相機,我們都知道ILDC的優勢就是在可交換鏡頭的架構之下,有效縮減體積,於畫質上稍有取捨,加上親和的使用介面,簡單來說是ILDC既方便又可保有相當程度的畫質。
▲F8,1/450s,ISO 800,自動白平衡。
而「影像的最佳化」是什麼?Fujifilm X100、Ricoh GXR(A12系列模組)、Leica X1這類型的相機,由於鏡頭跟感光元件是封裝起來的,工程師可以針對這個環境做各種最佳化,不論電子性能的話,相信大家都可認同這類型相機的畫質相當優秀。這個最佳化的部分,自然反應在鏡頭光學設計與後端處理上,像X100的鏡後距離,達到了驚人的5.6mm。(ILDC最近的是NEX系統,大約在18mm。)
▲F8,1/480s,ISO 400,自動白平衡。
這是不到一公分的距離,鏡頭最後一片鏡片可說是貼著感光元件,也正是因為這顆鏡頭專門為這個感光元件所設計,才能達成這樣的設計。ILDC的鏡後距離,因為要考量到各種不同的焦段(廣角、望遠)的泛用性,鏡後距離不會這麼誇張的貼近感光元件。
甚至,機身裡面的影像處理器,也是專門為這個感光元件、這個鏡頭做修正做處理的。ILDC則不然,鏡頭可以替換到不同機身,但隨著機身感光元件的不同,有些時候也會有不一樣的狀況出現。所以,「方便」跟「最適化」,是這兩種類型相機不同的第一點。
▲F2.8,1/30s,ISO 800,自動白平衡。(註:色調由作者本人調整)
第二個分歧點,就是「速度」。ILDC除了輕巧、方便以外,在對比式對焦上,各廠商都下很大的功夫,每秒連拍的張數跟速度上,與一般DC比較起來,仍具有相當的優勢。ILDC的對焦處理,不僅止於對焦點及速度的判斷,同樣也在鏡頭馬達的驅動下功夫,這些都是造就ILDC處理速度比一般DC較快的原因。
不過,X100的處理速度也不盡然就是慢,即使礙於處理器的能力影響,在對焦速度上比ILDC稍稍遜色,但是由於採用鏡間快門的關係,帶來不少好處。像是按下快門的瞬間,快門遲滯的部份輕微很多,幾乎是所見即所得,不會有延遲的情況;採用鏡間快門的快門聲響跟震盪也相當輕微,幾乎可說是趨近於零,這都是在街道上、旅行上非常重要的速度因素。
兩者對於「速度」努力的方向不同,也造成相機個性上的不同特質。
▲F2,1/800s,ISO 200,自動白平衡。(註:色調由作者本人調整)
(後面告訴你X100的定位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