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攝影的相關配件
-
閃光燈
閃光燈是微距攝影重要配件,尤其在拍攝1公分以下的昆蟲尤為重要,因為在拍攝時,鏡頭若越接近被攝物,畫面景深就越淺,破解主體可能只有局部清楚,而顯得不完整。雖然縮小光圈可以讓影像效果更為清晰些,但由於縮小光圈,也會間接讓進光量變少,若是手持拍攝就容易產生影像晃動問題,而這時閃光燈正好提供絕佳的解決方案。
在陰暗的環境拍昆蟲,一般我們會以機身上的外掛閃光燈為主要光源,但有時利用相機內置閃光燈補光也有不錯效果;另外,在明亮的陽光下拍昆蟲,閃光燈也可做為輔助光源使用,可補強自然光源無法直接照射位置。
若是在近拍0.3公分以下的昆蟲時,由於鏡頭十分接近昆蟲,閃光燈因為工作距離受限,而無法將光線完整補在被攝主體上,導致拍出的畫面會出現下半部全黑或光線不足的情形,此時,就需要有第2盞閃光燈置於鏡頭前方補光。一般來說,多數玩家都會使用光感應觸發第二盞輔助閃燈,而這支手持的第2盞小閃光燈作用,不僅可任意移動位置來輔助主閃燈補光不足部分,對於消除閃光燈所留下陰影現象,也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
腳架
拍攝靜態的昆蟲時可以使用腳架輔助,雖然腳架機動性較差,帶著走又相當笨重,但在光線許可下,將相機架在腳架上,並將快門調慢、光圈縮小,往往能拍到閃光燈所無法取代的自然色澤,但上述模式通常比較適用於像是蝴蝶、蜻蜓……等大型昆蟲拍攝,若是面對1公分以下的小型昆蟲就比較不適合,因為移動過程往往會驚嚇到昆蟲,所以近距離拍攝時,盡量還是以手持拍攝為佳。
-
其它配件
以戶外攝影為例,除了相機、閃光燈外,在嘎嘎相機背包或衣服口袋裡尚有攜帶以下物品:相機或閃光燈用的電池、記憶卡、隨身硬碟、鏡頭拭紙、空氣噴刷、對焦燈、小閃光燈、閃光燈支臂架(L架)、近攝鏡片或近攝鏡頭、防蚊液、記事紙、筆、透明盒、雨衣、遮陽帽。至於鏡頭攜帶數量,以考慮行程和拍攝類別而定,而閃光燈攜帶類別,則以主閃燈和附閃燈2套為主,主閃燈使用Canon MT24-EX的雙閃,附閃則是Canon580EX。若沒有MT24-EX雙閃,嘎嘎建議可使用580EX做為主閃燈,另外再加上一支具光感應啟動的小閃光燈輔助,至於閃光燈的操作使用方式,嘎嘎將會在往後幾期雜誌中做詳細的介紹。
▲Canon MT24-EX及Canon 580EX是目前嘎嘎補光的主力閃燈,兩者交互搭配,可營造出不同的影像補光效果。
▲由於雙閃燈補光範圍有限, 所以,有時必須透過延伸桿外掛第二顆閃光燈進行補光。另外,L架(右圖)也是許多生態玩家常用配件,不僅操控彈性大,也具備一定的補光效果,相當適合初學者選購。
目前各廠牌中焦距微距鏡頭一覽表
到哪裡拍攝昆蟲?
我們常在花園、草叢或樹林內看到昆蟲,但多數昆蟲都有其特殊的棲息環境,譬如蜻蜓常出沒在池塘、溪流……等水域出沒,但比較有趣的是,不同種類蜻蜓,棲息地也會有所差異,像常見的青紋細蟌在菜園、水溝甚至沼澤出現、短腹幽蟌在流動性的溪流出現、粗鉤春蜓在靜止的湖泊表面出現、陽明晏蜓則是在森林內的附近溪流出現,所以,若要拍攝這些不同種類昆蟲,則必須先了解其個別棲息特性,才可以順利記錄到各種昆蟲的美麗身影。
一般來說,螽蟴、蝗蟲棲息在草叢,天牛棲息在樹幹,多數瓢蟲群聚在蚜蟲附近,至於賞花性的蝴蝶、天牛、金龜子,菊虎、食蚜蠅、蜜蜂……等,則只要在花朵附近就可找到。另外,步行蟲、土椿象、白蟻、跳蟲…等昆蟲,由於喜歡居住在潮濕地區,所以,必須在地面附近搜尋,才能找到他們蹤跡。至於多數蛾類及鍬形蟲,是屬於趨光性動物,則必須在夜間燈光下才能進行拍攝。
另外,昆蟲的一生包括卵、幼蟲(若蟲)、蛹、成蟲等,每一階段的外觀及習性也會不同,也都具備不同的生態記錄價值,但可惜多數昆蟲都藏匿於我們所忽略的環境,譬如地上的落葉、石頭、樹皮、牆壁或岩層的隙縫裡,而且有些昆蟲還會善用環境將身體隱藏其中,並以保護色或者模仿植物外觀等方式來偽裝,所以若要順利找到這些昆蟲進行紀錄,拍攝者不僅要多加用心,對於昆蟲習性的了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嘎嘎隨身都會攜帶透明觀察盒,主要是為將昆蟲放入容器中便於觀察,如此一來,就能詳細紀錄昆蟲細微特徵及特有紋路。
▲除了原子筆及小尺作為生態記錄使用外,攜帶具海拔顯示功能手錶,也能有助於昆蟲棲息地的紀錄。
怎樣拍出有感覺的照片
初次嘗試昆蟲攝影的朋友會把昆蟲拍成圖鑑式照片,通常會把昆蟲拍得大大的,只要清晰就好,其實生態攝影最高境界在於情境的表達,要怎樣拍出有感覺的照片,才是生態攝影者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另外,每個人對於生態攝影的呈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建議初學者剛開始學習時,盡量不要以唯美影像為目標,因為昆蟲是個有生命的獨立個體,而且每種昆蟲的形態與習性也各有特色,所以拍攝時,應該先對於昆蟲生長環境多些了解,因為了解越多,也越能掌握該昆蟲的神韻所在,當然所拍攝出來的影像效果,也會更具生氣,而不是死板版的圖鑑照片。
▲八仙黑斑瓢蟲 :屬於大型的植食性瓢蟲,常出現於華八仙葉面,4-10月在郊外很容易看到。瓢蟲外觀呈半圓球,頭部小常縮藏在胸背板下方,觸角短鞭狀,口器也是咀吸式,植食性瓢蟲會以大顎刮食葉肉再吸食。(Canon 20D+65mm macro+MT-24ex, F16, 1/125, ISO 200, 攝影:嘎嘎 )
▲暮蟬羽化:雄的暮蟬會在黎明、黃昏或陰天時鳴叫,台灣總共有8種暮蟬,其中以分布北部的陽明山暮蟬最常見。5~9月暮蟬若蟲會鑽出泥土到樹上羽化,但由於多數羽化時間皆在晚上時段,所以必須利用閃燈輔助拍攝才可以順利捕捉影像。(Canon 20D+100mm macro+MT-24ex, F18, 1/125, ISO 200, 攝影:嘎嘎 )
昆蟲攝影的技巧問題
到戶外攝影穿著盡量樸素,攜帶器材夠用就好,不要背太重的東西。清晨和黃昏較容易找到昆蟲,但發現昆蟲時,記得要將動作放輕再慢慢接近,尤其要特別注意腳步聲,以免容易驚動到牠們。當接近昆蟲20-10公分時,移動鏡頭的速度要變得更慢,至距離昆蟲3-6公分的位置,對焦、按快門就得一氣呵成。另外,拍攝0.5公分以下的昆蟲時,若是處於光線較為昏暗環境下,建議可改用手動對焦,或者先調好焦距再移動相機進行對焦,就能避免對焦動作而驚動到昆蟲。
若要使用閃光燈輔助拍攝,嘎嘎建議可將快門(S)固定在1/125秒,光圈(F)設定在f14-f32間,並將閃光燈設定為TTL模式,一旦發現拍攝後影像太亮或太暗時,就可立即微調閃光燈亮度鈕,或者光圈大小進行修正,當然若是被攝昆蟲較為安靜且不怕驚擾,建議初學者可慢慢調整,直到拍出滿意影像後才離開。另外,以閃光燈為主要光源,常會拍出黑暗的背景,但若要將背景畫面一併拍攝入鏡,建議可將感光度(ISO)調到400-800,光圈(F)放大至f5.6-f10,並調慢快門速度到1/30-1/60秒間,至於閃光燈則同樣設定為TTL自動模式,並不需要作調整,接著只要握穩相機拍攝,就能拍出背景較為明亮影像。
當昆蟲被驚動時要保持不動,因為多數的昆蟲都是近視眼,只要攝影者不動,昆蟲也不會因人的存在而受到驚嚇,而且比較有趣的是,許多昆蟲都會有區域性概念(如蜻蜓、蝴蝶),會重複再飛到原來的地點吸吮花蜜或取食,所以拍攝者只要耐心等待,就有機會拍到精彩畫面。
最後嘎嘎建議,初次見到昆蟲時,先以記錄為主,若昆蟲還沒被驚動,就可採取其它角度多拍幾張,但須注意主體與背景的對應關係,一般來說,拍攝者只要移動相機或改變攝影姿勢,就能拍攝出不同背景的影像效果,當然這效果也包含構圖元素在其中,至於構圖複雜程度,則依個人需求而定,並沒有一定的強制法則。
▲有時嘎嘎會利用輕型縮放腳架作為閃燈延伸桿,如此一來,就能輕易掌握閃燈所需補光位置。
▲嘎嘎自行拼湊的小型探照燈,採用兩顆三號電池供電,在拍攝光源較為昏暗環境下可進行局部補光。
▲若是遇到較為好動昆蟲時,嘎嘎習慣都會利用透明容器先將昆蟲蓋住幾分鐘,等昆蟲安靜後再進行拍攝。
▲雄褐翅細蘋果天牛:為常見的天牛,體背褐色,身體細長,觸角鞭狀,具咀嚼式口器,喜歡啃食樹幹或樹葉、花粉。雌天牛會咬破樹皮產卵於樹幹內,幼蟲孵化後也以樹幹纖維為食。這隻天牛長相很可愛,以macro 1:1鏡頭,就能拍出可愛大頭照。(Canon 20D+100mm macro+MT-24ex,F16, 1/125, ISO 400, 攝影:嘎嘎 )
▲黑棘蟻:體長約6-7mm,用100mm marco 1:1鏡頭就可拍得很漂亮。黑棘蟻特徵為胸部背面有8根長短不一的棘刺,體色黑色具絲緞光澤,大顎發達,不過大顎通常用來嚇阻天敵,吃東西主要靠大顎下方的毛鞭狀構造來吸食液態食物。(Canon 20D+60mm macro+3倍鏡+MT-24ex, F32, 1/125, ISO 200, 攝影:嘎嘎 )
延伸閱讀
嘎嘎(林義祥)
在網路化名「嘎嘎」的林義祥,是名專職的兒童美術教師,1999年於東北角海岸靠近金瓜石附近一所偏遠小學任教,學校位於基隆山腰、面對陰陽海,擁有相當豐富的生態資源,而當時嘎嘎老師為了想找個舞台與外界互通訊息,便興起架設網站念頭。當初網站成立目的,除了拍拍小孩子畫作上網交流外,也會順便紀錄周邊所看到的自然景觀,沒想到竟然就這樣會陷入生態攝影世界中而無法自拔。目前嘎嘎已退休,每天過著到處征戰生活,並企圖以微距影像為台灣生態環境記錄下更多美好畫面。
嘎嘎昆蟲網網址:驚奇山行
作者:嘎嘎(林義祥)
本文同步刊載於DIGIPHOTO雜誌NO.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