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習慣拿起手機就開始猛拍,雖然照片拍到了,但就是少了一些美感與共鳴,若你亦有相同困擾,不妨拍照前先學會預視這個概念~~

範例一:框架構圖

雖然台北101這題材已經拍到爛了,但每次去信義區還是會習慣拿起手機拍個幾張,不過為了讓作品有所區隔,這次拍攝我鎖定了「局部+框架構圖」方式處理,拍攝過程中,繞了很多圈,也嘗試了很多不同角度構圖,最後我選定了以樹蔭縫隙來帶入台北101,雖然呈現方式和我們常見的高聳大樓有所不同,但卻能為作品帶來更深遠的想像空間。

 Photo By Google Pixel 6 Pro。(看大圖)

▲ Photo By Google Pixel 6 Pro。(看大圖)

範例二:鏡射

很早之前我就預視到這個畫面,不過由於當時手機超廣角鏡頭配置尚未普及,所以每次經過都只是用肉眼記錄一下, 去年適逢換新機,我便迫不急待地帶著手機前往拍攝,果然效果和自己預期的差不多,所以各位若之前和我一樣礙於器材受限而無法拍攝的場景或畫面,有機會的話不妨可帶上新手機前往驗證,應該會帶你給截然不同的視覺體驗喔!

Photo By Google Pixel 6 Pro。(看大圖)

▲ Photo By Google Pixel 6 Pro。(看大圖)

範例三:對比

當初看到這大型裝置藝術時,我的預視畫面是最好有人物對比,這樣才能透過對比讓畫面有不同層次變化。圖一:我嘗試以建物與裝置藝術拍攝,效果有出來,但作品沒有很驚艷;圖二:導入了人物陪襯,不僅大中小層次有帶出來,也能讓作品多些「人味」,而不是冷冰冰的裝置藝術而已。

圖一:Photo By Google Pixel 3 XL。(看大圖)

▲ 圖一:Photo By Google Pixel 3 XL。(看大圖)

圖二:Photo By Google Pixel 3 XL。(看大圖)

▲ 圖二:Photo By Google Pixel 3 XL。(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