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任何專業技能來說,從業餘向專業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就在於對控制權的掌握上。

 

在高度智能化的今天,現代攝影器材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太簡單的了,一切參數上的設定相機都可以幫我們選擇好,我們不需要考慮曝光,不需要考慮白平衡,不需要考慮對焦,這些一切我們都只需要半按一下快門鍵,然後相機的內部系統就會根據現場的環境情況自動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除了畫面的選擇,剩下的一切選擇我們都可以交給相機,我們只需要對著畫面按下快門就好了。

Photo by Alexander Andrews on Unsplash

▲Photo by Alexander Andrews on Unsplash

只用過手機來拍照的人可能很難想像,以前的相機連電都不需要,任何參數的設置都是透過機械來選擇的,我們透過選擇膠片的類型來確定感光度和白平衡,透過轉動光圈環來控製鏡頭光圈開孔的大小,透過設置快門速度來選擇合適的快門,然後轉動對焦環的時候看著取景框中的裂像屏或磨砂屏來確定焦點。

只有這一切都做好了,我們才能夠安心的按下快門,拍下我們心中的畫面。

在調整相機設置的過程中,畫面就已經在我們的心中了,不像現在的相機,拍的不好可以馬上刪掉重拍,過去哪兒有給你回放看照片的機會啊。只要按下快門,甭管拍的好不好,這個瞬間都已經永遠的定格在那張底片上了,是好是壞都沒有辦法更改了。

不過也正是這一系列的手動操作,讓拍照的過程有了一種儀式感,也讓我們更容易能夠體會到照片背後的意義。

Photo by Camilo Fierro on Unsplash

▲Photo by Camilo Fierro on Unsplash

其實手動模式很簡單,無非也就是光圈快門感光度三個參數之間的平衡,當我們談論手動模式的時候,其實談的是曝光,當我們談論曝光的時候,其實談的是對曝光三角的控制。攝影術從誕生到現在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於影響光線作用在傳感元件上的效果的控制,而這個控制,則透過控制光圈、快門和感光度來實現。

手動檔正是透過控制這些因素來控制能夠作用到感光元件上的光線的量以及以何種方式透過鏡頭作用到感光元件上,當然,在現代數碼攝影中,還會有一些特殊技術的實現。

在鏡頭一定以及主體位置確定的前提下,如果我們想要控制景深,就需要透過控制光圈來實現,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淺,反之光圈越小,景深就越寬廣。因此如果我們想要拍攝虛化的背景,就需要開大光圈,而如果想要拍攝在有一定縱深範圍內的多個主體都在焦點範圍內的照片,就必須要縮小光圈以讓縱深範圍都處在景深範圍之內。

Photo by Ethan Hoover on Unsplash

▲Photo by Ethan Hoover on Unsplash

如果想要捕捉運動模糊,或者想要凍結高速運動的物體,就需要知道如何控制快門來達到我們心中想要的效果。同樣我們也需要知道安全快門的概念,在手持模式下,根據當前使用的鏡頭至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快門才不至於讓畫面出現抖動。

數碼相機的感光度不同於膠片,膠片感光度固定,更高的感光度可能會帶來粗糙的顆粒,但是膠片的顆粒大多呈現一種規則的藝術感,有的時候雖然粗糙,但是看起來也還蠻好看的。而數碼相機的高感帶來的噪點就不同的,噪點是雜亂無序的白點,看起來就像是家裡老電視的雪花點,很影響照片的觀感。所以在提高數碼相機感光度的時候一定要對自己的相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在多少感光度範圍內的噪點自己能夠接受。

Photo by Julius Drost on Unsplash

▲Photo by Julius Drost on Unsplash

每一名攝影師都應該學會使用手動模式來拍照,透過手動模式我們可以充分的了解每一個曝光參數對於畫面的影響,因為我們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要拍出什麼樣的畫面完全由我們來控制。但即便是程序控制,也未必就是不專業,我們依然可以透過手動控制光圈快門或者對焦點中的某一個具體參數來讓畫面達到自己的預期,並且讓相機去處理其他的曝光參數,免去了不必要的麻煩,更為便捷也更有效率。

技術必須要了解,在完全掌握技術的前提之下,我們關注的技術參數越少,我們和主體之間的聯繫就越密切,把心思放在主體身上而不是技術參數上,這才是拍出好照片的關鍵。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  

 

延伸閱讀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