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本來是黑白的。雖然早在 1840 年攝影術誕生之初人們就開始嘗試拍攝彩色照片,但是受當時技術的影響,這些早期的彩色照片的質量非常低,而且可能需要連續曝光長達數小時甚至數天。
直到 1855 年,蘇格蘭物理學家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才首次依照彩色視覺原理提出了紅綠藍三色光成像的三色法,這也成為了現代彩色攝影技術的源頭。
儘管如此,由於早期彩色攝影的材料相當昂貴,除非特別需要,否則絕對不會有人專門去拍攝彩照,更不要說大範圍的民間應用了。直到柯達公司經典的 Kodachrome 的量產才讓彩色攝影的代價不再那麼高昂,也讓彩色膠片裝進了更多非專業非商業攝影師的相機裡。
135 格式的流行也讓更多的攝影師開始掛著自己的小型旁軸相機穿梭於大街小巷之中去捕捉眼中所見的那些美好的瑣碎日常。
雖然已經開始有量產的彩卷,但是相對來說,黑白膠片依然還是街頭攝影師的首選,不單單是因為成本低,更因為黑白負片的寬容度很高,迫沖好幾檔也能夠很好的成像,滿足在忙碌的街頭中使用高速快門拍照的需要。
儘管到了現代數碼攝影的時代,黑白還是彩色早就不再是一個成本或技術問題,大部分街頭攝影師依然還是會選擇黑白作為拍攝街頭的首選。對他們來說,黑白才是街頭的本質,按動快門所捕捉到的只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的鏡像,而並非複製這個世界的本體,彩色攝影總是會帶來一種出離感,它總是過度的想要去還原這個世界的真實卻又永遠都不可能接近真實,與其如此,倒還不如剝去色彩保留世界本來的樣子。
很多人的專業之路其實都是從偶像崇拜開始的,在他們對於影像的理解還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的時候,往往會從模仿一些他們所尊崇的大師開始,布列松、馬克呂布、薇薇安邁爾、Helen Levitt,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街頭攝影大師,都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黑白街頭攝影的作品。
而不同於人像攝影風景攝影景觀攝影等等這些注重於表達畫面內容的形式的多樣性,街頭攝影的主題往往很簡單,就是要捕捉瞬間迸發的情緒,而在這一點的處理上,黑白照片往往會更有優勢。
除去了色彩對視覺的干擾,照片很容易表達出想要表現的主題,在街頭拍攝的時候,看我們看到一個好畫面想要拍下來的時候,往往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細心的去構圖,只能用最快的時間舉起相機將眼前的畫面記錄下來,很可能在當時雜亂的背景下,豐富鮮豔的色彩往往會分散觀看者的注意力,使得主體情緒表現的並不那麼明顯。
街頭攝影師試圖去透過一幅畫面去展示一個故事,透過畫面中的人物,來和觀看者形成互動,黑白可以透過淡化色彩來幫助強調主體內容。
在街頭攝影之中,光暗的對比經常也會是一個常見的主題,用增強對比的方式來分別強化高光處和陰影處,讓畫面中出現死白或死黑,從而形成給觀看者無窮想像力的負空間,在這一點上,彩色攝影可能會很難做到。
但是任何一個美學形式都不應該是單一的,尤其是現代在黑白才是要經過處理的時代,彩色街頭也越來越常見,因為它更容易顯示社會中的同樣場景在不同時間的樣子,在這個時間跨度之中,色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畫面中的設計或者時尚在社會中的顏色的變化也可以看出每個時代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生活態度。
不管是彩色還是黑白,想要拍好了都不容易,彩色攝影的困難之處就在於顏色的紛雜很容易讓照片本身出現太多的干擾元素擾亂觀看者閱讀照片的重點。想要讓觀看者能夠更加容易接受畫面的內容,並且進入到畫面之中,需要拍攝者對畫面色彩的掌控,當然這也是近些年極簡彩色街頭攝影流行的原因之一,透過減少元素來減少干擾。
在黑白攝影中,圖像可以是隨機的,拍攝者只需要關注不同的亮度以及尋找正確的可以吸引到觀看者的畫面對比,而在彩色攝影中,不僅僅要關注主體內容本身,還需要注意背景中的元素會不會干擾到主體,不能夠太過於隨機的拍攝。
在拍攝黑白的時候,我們往往只關注主體的表情,但是彩色攝影讓我們在注意畫面精髓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畫面的外觀,表情固然很重要,衣服的顏色也同樣重要,衣服的顏色如何與背景顏色搭配更加重要。
雖然很多經典的街頭攝影作品都是黑白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街頭攝影就是黑白的,雖然相比她的黑白作品來說不多,但是薇薇安邁爾也曾經拍過很多非常好的彩色街頭攝影作品。
街頭攝影的本質也不等於是亂按快門(事實上很多人誤以為 Snapshot 就是隨機按動快門),細節是決定一張照片成功與否的關鍵,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在拍攝之前都需要你尋找不同的細節,以決定適合的色調。
黑白照片可以更直觀的表現內容,同時也強調了光暗的對比,而彩色照片則似乎更加逼真,更能夠表現我們真實的人生。
無論黑白還是彩色,只要用心,都能拍出好照片。
轉載自 膠片的味道 作者:Ki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