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超廣角鏡頭」大約都落在等效 16mm 左右,例如 16-35mm 或是 17-40 這樣的焦段,少數鏡頭可達到更短的焦距,例如 Nikon 14-24mm、Canon 11-24mm、Sigma 12-24mm 這幾顆鏡頭。如今 Sony 不僅推出了超廣的 12-24mm 焦段,更以不到一半的重量聞名於世。
在超廣角領域當中,焦段可說是短 1mm 就強一分,尤其焦距越短,每差 1mm 差別就會越大。Sony 在 2017 年推出的鏡頭中,除了複刻自 135 STF 的 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之外,最受筆者期待的就是這顆 Sony 12-24mm F4 G 超廣角鏡頭了,雖然同時期還有 FE 85mm F1.8、16-35mm F2.8 GM 這幾顆新鏡頭,但 12-24mm 這顆鏡頭仍然是筆者最想嘗試的一顆,原因無他,就在於它罕見的達到了全片幅 12mm 焦距的境界,而目前僅有少數鏡頭能開出這樣的規格。
目前的全片幅系統「非魚眼的超廣角鏡頭」能達到 14mm 以下的僅有幾顆,包含 Canon 超廣角之王 11-24mm F4 L、Sigma 12-24mm F4 DG HSM Art,以及本次要介紹的 Sony 12-24mm F4 G 這顆,這三顆正是目前世界上最廣的全片幅超廣角變焦鏡,算起來 Nikon 的原廠鏡最廣也只有到 14-24mm F2.8G,而若計入定焦鏡陣營,Voigtländer 還有全幅最廣的 10mm F5.6 以及 12mm F5.6 這兩顆定焦鏡,但這兩顆都僅能手動對焦,故不在此次變焦鏡陣營的比較中。
在現有鏡頭的鏡頭產品線中,Sony 也許是劃分最多類的一家,有一般鏡頭、G 鏡、ZA 鏡,以及 GM 鏡,而這顆 Sony 12-24mm F4 G 歸類為「G 鏡」,意味這是一顆中高等級但卻又不是頂規的鏡頭,這與焦段接近的 Canon 11-24mm F4 以及 Sigma 12-24mm F4 都不同,這兩家都想將這焦段的鏡頭打造成鏡皇等級,反之 Sony 則將更高等級的定位放在了 Sony 16-35mm F2.8 GM 身上,反而由 12-24mm F4 G 承擔較次一級的超廣定位。
12mm 超廣角變焦鏡比較表
Canon 11-24mm F4 | Sigma 12-24mm F4 | Sony 12-24mm F4 | |
視角 | 84° - 126°05' | 84.1º - 122º | 84° - 122° |
鏡片組成 | 11 組 16 片 | 11 組 16 片 | 13 組 17 片 |
光圈 | F/4-22 | F/4-22 | F/4-22 |
光圈葉片 | 9 | 9 | 7 |
對焦系統 | USM | HSM | DDSSM |
防手震 | 無 | 無 | 無 |
最近對焦距離 | 28cm | 24cm | 28cm |
放大倍率 | 1:6.3 | 1:4.9 | 1:7.1 |
遮光罩 | 內建 | 內建 | 內建 |
重量 | 1,180g | 1,150g | 565g |
體積 | 108.0 × 132.0 mm | 102 x 131.5 mm | 87 x 117.4 mm |
建議售價 | 98,880 元 | 42,500 元 | 51,980 元 |
由以上的比較表可以看出,Sony 在焦段、光圈、放大倍率上都非最優秀的選擇,但重量卻僅僅只有前兩者的一半不到,體積也小上不少,雖然價格上比起 Sigma 略貴一些,但光是方便攜帶這點,就足以構成值得購入的理由。
鏡頭簡介
在鏡頭質感上,Sony 並未沿用以往 FE 鏡頭的陽極鋁合金以及金屬細鋸齒對焦環,而是採用往 GM 靠攏的設計,對焦環與變焦環也採用橡膠材質,這對於職業用家來說相信會是個好消息,畢竟以往鋁合金的表面材質雖然質感不俗,但細鋸齒對焦環卻很容易刮傷,使用久了往往容易有掉漆等傷痕。
操作鈕方面,Sony 12-24mm F4 G 僅具備一個「對焦鎖定鈕」以及「AF/MF」切換紐,操作上相對簡易一些,鏡頭變焦則採內變焦設計,變焦時鏡頭整體長度不變,不過內鏡筒還是會隨著焦段不同而伸縮,例如在 12mm 時內鏡筒是最突出的,變焦至約 18mm 時內鏡筒是最深入的狀態,而變焦至 24mm 時鏡筒又會再伸出。
與其他 12mm 的超廣角變焦鏡一樣,這顆鏡頭同樣也採用內建遮光罩不可拆卸的設計,且不可加裝濾鏡。在超廣角的領域中這樣的設計並不少見,Sony 倒是把加裝濾鏡的任務交給了 16-35mm F2.8 GM 這顆鏡頭,就如同其他品牌的大三元超廣角一樣。
順帶一提,這應該是對許多還在觀望 Sony 12-24mm 這顆鏡頭的人一項有用的資訊,目前 NISI 已經有打算推出第三方濾鏡架,適用方形濾鏡,必須說副廠動作真的很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這裡看進一步的資訊。
由於採用內建遮光罩的設計,因此鏡頭蓋也是專屬的,算是相當大一顆,取下鏡頭蓋收納時會有些麻煩。鏡頭蓋的固定方式是以內爪式固定在鏡頭前緣的凹槽內,由於沒有方向性的差異,因此在蓋回鏡頭蓋時不需要對準方向。
12mm 的視野
相信有不少使用者大多只有操作過等效 16mm 超廣角的經驗,筆者認為在操作焦距比 16mm 短的鏡頭時,使用習慣與拍攝手法都會與一般的超廣角有所區隔。當等效焦距為 16mm 時,鏡頭視角是 107 度,但若焦距短至 12mm 的話,視角則會達到 122 度,在這麼廣的視角下,鏡頭中央的主體會被壓縮至更小,畫面周圍的景物也會被拉伸的更長,連帶使得取景上需要做一些調整。
來看看 12mm 與我們一般認知的廣角焦段 24mm 有什麼差別?在拍攝室內空間時這樣的差距會更明顯,注意 24mm 已經是比一般智慧手機鏡頭要廣的廣角。
在拍攝室內在退無可退的環境時,鏡頭越廣可將有限的室內空間拍得極大。筆者真心建議房仲業者或是拍室內空間的攝影師都可以來一管(誤。
那麼,12mm 距離世界最廣的 Voigtländer 10mm F5.6 差異有多少呢?等效焦距在 10mm 時的視角大約是 130 度,相較 12mm 多出了 8 度的視野。筆者手邊雖沒有 Voigtländer 10mm F5.6 這顆鏡頭,但剛巧有在同一場景拍攝的照片可參考比較:
(兩張是在不同日期拍攝,因此色調有所差異)
另一方面,鏡頭愈廣,水平愈難以對準,即使 Sony 內建水平儀也是。筆者在使用這顆鏡頭拍攝時基本上機身的水平儀都是全開狀態,但即便如此,在水平儀顯示水平的狀況下還是有微幅的差距,只要有 1 度的傾斜在畫面上都非常明顯,這唯有靠取景時耐心的拍攝、多打幾張或是後製調回才行。
鏡頭測試
12mm 變形測試
24mm 變形測試
12mm 邊角失光
邊角失光測試全都有在同樣的曝光條件下進行,不過在光圈縮至 f/11 時整體曝光會少約 0.3EV,無論有沒有開啟數位修正皆同。此外由於數位修正是三個選項全數開啟,因此開啟修正也會修正畫面色偏,故開啟前後照片色調不盡相同。
24mm 邊角失光
12mm 星芒測試
星芒測試是以 LED 光源作為點光源,取畫面中央星芒裁切。下列每一格星芒圖例都是原檔裁切而成,不代表實際拍攝出的星芒大小。值得注意的是這顆鏡頭在某些光圈值下星芒會縮到幾乎不見,例如 12mm f/5.6,或是 24mm f/8(拍攝時有確實確認準焦)。
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星芒由收斂轉為發散時的過渡所致,因此要成功拍攝出星芒,也並非一味地縮光圈就可以。比較可惜的是無論廣角或是望遠端,這顆鏡頭的星芒都明顯屬於掃把(發散)型。
24mm 星芒測試
12mm 中央畫質測試(數位修正開啟)
以下 12mm 和 24mm 畫質測試皆是擷取畫面中央 600x400 畫素比較。
24mm 中央畫質測試(數位修正開啟)
ps.邊角畫質測試會在之後的篇幅中補上
實拍體驗
使用這類廣角超過 16mm 的鏡頭時,由於視角極廣的緣故,拍攝出的畫面經常會涵蓋極大的動態範圍(例如大範圍的天空和大範圍的地景),這時候不僅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很重要,筆者也會建議使用者開啟 DR 或是 HDR 功能。不過開啟 DR 暗部雜訊會增加,開啟 HDR 有時會不易取得好看的色調,這就看個人取捨了。
▲12mm f/8 1/800s ISO 100,HDR 開啟前後比較
由於橫跨動態範圍極廣的緣故,要取得好看的直出照片需要較好的光線條件與較佳的空氣通透度,若是空氣不佳的狀態下,往往很難拍出純正乾淨的藍天,大多數時候還是要倚靠後製才行。只是不知為何,筆者在使用這顆鏡頭拍攝室內或是室內+室外的場景時,經常有白平衡偏綠的狀況。
在放大倍率的部分,雖然 28cm 的最近拍攝距離並不算是很好運用,但變焦至 24mm 望遠端,在需要近距離拍攝的室內餐桌食物上仍算是可用,如果想要再凸顯主題的話就只能裁切畫面了。
▲24mm f/4 1/30s ISO 250,最近對焦距離拍攝
▲24mm f/4 1/30s ISO 800,最近對焦距離拍攝
Sony FE 12-24mm F4 G 實拍範例
以下的實拍照片皆是使用 Sony 12-24mm F4 G 搭配 Sony A7R II 機身所拍攝,雖然 Sony A9 是最新的機身,但要測試鏡頭畫質仍非高畫素的 A7R II 莫屬。在拍攝時都是使用 X.Fine Jpeg 格式拍攝,機身數位修正全部開啟,不同於我們以往的評測,這次有一部分的實拍照片經過後製拉曲線,並會在 EXIF 資訊上註明。絕大多數照片都是位於 12mm 端拍攝,主要是給大家參考這顆鏡頭的最廣視角可以如何運用。
▲12mm f/8 1/400s ISO 100
▲12mm f/8 1/80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4 1/30s ISO 640
▲12mm f/4 1/10s ISO 400
▲12mm f/7.1 1/50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4 1/30s ISO 500
▲12mm f/8 1/125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4.5 1/30s ISO 500
▲12mm f/8 1/25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4 1/40s ISO 400
▲12mm f/5.6 1/64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7.1 1/125s ISO 1600
▲12mm f/5.6 1/40s ISO 100(水平校正)
▲12mm f/5.6 1/30s ISO 640
▲12mm f/7.1 1/125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校正水平、裁切)
▲12mm f/8 1/50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5.6 1/20s ISO 1000
▲12mm f/8 1/50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12mm f/5.6 1/80s ISO 100(後製調整曲線)
使用心得與總評
在全片幅超廣角的選擇上有很多,要最廣變焦可能會選 Canon 11-24mm F4 L,要便宜可能會選 Sigma 12-24mm F4 HSM Art,要最輕巧可能會選 Voigtländer 10mm F5.6,要大光圈可能會選 Sigma 14mm F1.8 HSM Art,這樣看來 Sony 12-24mm F4 G 似乎沒有獨特的亮點?其實不然,我們在選擇鏡頭時往往考量的不是只有一項因素,可能你會希望它輕巧、不要太貴、有原廠支援、又可變焦,如果考量到複數以上的諸多因素,Sony 12-24mm F4 G 就變成了很難取代的一個選擇。
▲雖然 12-24mm F4 這顆超廣角鏡頭在規格上並非是一個領先者,但相對輕巧的體積仍然是目前所有 FF 系統中的唯一。
在超廣角中 Sony 並非是一個規格領先者,但考量到「無反光鏡系統」以及「重量與體積」這兩點上,Sony 12-24mm F4 G 毫無疑問是第一選擇,在可變焦的超廣陣營中,它依舊是最輕巧的選擇(甚至比許多 16-35mm F4 小三元還要輕巧),搭配上目前最輕巧的全片幅系統(A7 系列),以及目前動態範圍最廣的全幅機身(A7R II),仍舊讓 Sony 12-24mm F4 G 成為 Sony 使用者的一時之選。
雖然說這顆鏡頭對筆者這類 Sony 使用者來說算是吸引力十足,但價格上如果可以低至 4 字頭的話,應該會優先列入購入清單吧?但無論如何,這樣的體積、焦段與設計,都足以堪稱是 Sony FE 接環歷史上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