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做這本書的歷程,我總有千頭萬緒千言萬語想要和人分享,可卻在看到書的那一刻,什麼話也說不出。我對蟲沒有太多的喜好厭惡,唯有螞蟻,會由衷地感到不適。牠們曾經爬入我的耳朵,還記得牠們的腳在我的耳內踏步、搓腳,那個聲音所發出的「巨響」,讓我無法抱著慈悲的心去看待螞蟻這個生物。

1

不過,我對於可以趴在地上、水溝、樹林裡好幾個小時進行拍攝的阿生,滿是崇拜。

很簡單,因為他能做的,我做不到。

在那幾個萬籟俱寂的深夜裡,我自己和阿生的文字照片進行著對話。「嗯,照片放在這個位置比較好;啊!主角頭偏右邊,那可能放在左頁比較有視覺的延續感;這段文字,或許給它一個強而有力、簡潔意賅的標題會比較適切;這樣編排讀者懂我的用意嗎?」

從題材、定位到產出實體,我彷若身處十八層地獄天天天人交戰。《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既不科普也不寫真,說它是散文,那倒太過牽強。我到底該如何從現有的書本分類去定位它?我找不到。我找不到可以定義這本書的「確切」分類。但若從我自身的閱讀經驗裡去看這本書,它卻是擺在什麼位置都合適,你想從攝影、自然、昆蟲、人文、本土、生活、待人處事,甚至從現代人講求的人際關係切入,它幾乎可以套用你現有任何一段的人生際遇,用微觀的角度檢視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或許有人會覺得透過蟲書來檢視自己,未免太不科學或不切實際。原本我也是這麼想「啊!不過就是蟲蟲嘛!」可能是牠太過微小,我們就這樣順其自然地忽略了。不過,阿生說:「人的六年,蟲的數十世代,大地的一眨眼。」小小的蟲也許跟我們人類處於平行宇宙吧!我們發生的事情,牠們也發生過;我們的喜怒哀樂,牠們也正在經過。這也讓我發現我常對自己不在意、沒關係的人、事、物,太過隨便輕妄,忘了站在他人的角度,忘了讓自己的心再柔軟一點。

阿生眼中的昆蟲,不是生物分類法,也非界、門、綱、目、科、屬、種。我曉得這對不懂昆蟲的人來說,太不好親近了。他花了好長的時間去研讀、摸索及觀察,然後把最菁華的部份放在這本書裡面。你曉得拍一隻蟬要花到三年的時間嗎?你能懂生命演化在你眼前展開之際,以為會有個Happy Endding時,卻硬生生地被夾去當小菜的無言結局嗎?

從他眼中看出去的世界,是那麼地饒富趣味;蟲比人,人比蟲,相互對照人(蟲)生百態。

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當然在編排的過程中,我們對照片、對文字因觀看角度不同,常有異議,我覺得這樣做比較貼近讀者,他覺得那樣做非他本意,在雙方巧妙的平衡下,《一平方公尺的宇宙》呈現出你現在看到的模樣。雖然我真的覺得我可以再做得更好一點。全書共十二章,從自序到後記,章章都有梗,每一字都是血淚與汗水(我沒誇張,蟲蟲他們世代交換比人還快),從文章、排版到印出,我們加了很多想像在裡頭,它雖非什麼「人生必讀不然會死」的代表作,但我百分百肯定是我們真心換真心的好傑作。

「你看過了許多美景 你看過了許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旅行的意義(陳綺貞)。不論,你是什麼人,我想,我們都要經歷後,才能有感,寫出拍出有想法有溫度的畫面。《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是一本讓人讀來「超有感」的書,從大型阿生分支,延伸至蟲,放大到自然萬物。他趴下的一平方公尺,有個小宇宙;等你深入其中時,你會發現你也在他的場景裡面。

 

前往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編輯手札《一平方公尺的宇宙:我們的島,大型阿生的自然生態觀察 》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