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陣子認識的編輯推薦一本攝影工具書《Oh!原來閃燈是這樣打的》給我,原以為是一般的閃燈攝影技法教學,後來大致看了一下發現還滿適合我的拍攝方式,我原本就不太常使用大型燈具,而這本書主要又是以小閃燈為主。翻開自序我的嘴角就不爭氣的上揚了,作者達斯汀說,他在媽媽的墳前發誓「我再也不出書了」……翻到後面,我笑得更開心了,因為後面全都是照片……(這對不愛看字的人應該算是一大福音吧?)
1
高CP值的基礎常識+基本配備
這本書在第一章跟第二章的部份說明我們開始用小閃燈時,應該要俱備的常識,以及配備的選購方向。器材該怎麼買?配備五花八門,我是不是要破產了?其實這些問題很簡單,一次攻頂,買對的買你需要的,你的玻璃心就不會硬是要破個好幾次。此外,一般初學者通常都會想說光是相機的光圈、快門與ISO的交互運用就搞得我一個頭兩個大了,再加上閃燈這個變數,那真的是不得了……在第二章的部份,達斯汀用最簡單幽默的文字與圖解,說明這幾個變數之間的關係,如果有大量文字的閱讀障礙的話,那就直接看圖解吧!
▲小小兵你在看什麼?
▲Oh!原來閃燈是這樣打的,小閃燈真的能打出pro級的專業感嗎?
光線的方向性及強度
整本書的比例,第三章的照片圖解佔了絕大部份,而裡面內容最主要想說明的是「光線的方向性」與「光線的強弱」(就是光比啦)。若簡單的把光比分類,大致可以呈現三種不同的感覺。第一種就是光量很強讓你一眼就看出是打閃燈;第二種就是將你的閃光燈融入環境光中,如同在城市夜拍的時候,常會看到的背景光源,而你希望打在被攝人物身上的光源與現場的環境光是相互融合不突兀的,假若光線補得太強,整個畫面看起來就會像是小相機的機頂閃直打,光線的質感非常死硬。想要改變這種死硬的光線,就得學會閃燈的出力。第三種則是模擬太陽光,我覺得好的打燈方式,就是打到讓人家看不出來這是有打光的照片。
增強佈光邏輯
這本書在後面說明了很多不同光線的佈燈方式、閃燈出力及使用的小道具,如色片或是反光板等等。我在閱讀的時候,會先看成品並且在腦中猜測這樣的光線是怎麼打出來的?用了幾支燈?搭配的小配件是什麼?有些照片我以為只有用了一支燈,看了佈光圖後,發現他其實是用了四支燈。看照片其實也可以訓練自己的佈燈邏輯,久而久之,這個邏輯就會變成是你自己的東西。
一般來說,我們在打燈的時候,最直覺想到的就是藉由光線讓主體變明顯,再者是主體的邊光等等。在室內棚拍的環境下,我們會去想說要將光線打在背景紙上面,讓背景不要那麼暗;但如果將場景移至戶外,通常我們很少會去考量到背景光線。這本書就有提到如何使用小閃燈搭配燈具,來營造現場環境光。例如我單看書中的某些照片,會以為背景的藍光或紅光,是街上招牌的燈光,但看了佈光圖後,發現那些燈光原來是達斯汀利用小閃燈加上濾色片打出來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閃燈的優點:體積小、機動性高、成本低(跟外拍燈比)。
▲看了佈光圖,除了可以核對與自己心中所想對不對之外,也能再進一步做變化的修正。
用照片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
因為人眼可視的動態範圍遠比相機高出很多,這在拍攝時,也會造成完成後的畫面與我們想像中的有些落差。例如你看一張照片,臉部光線充足,身體的光線較弱,就會誤以為這只打了一支燈,但其實他在身體的部份,用了四支燈去呈現整體的視覺效果。所以看完整本書,會發現如果以相機的思考邏輯,去看一張照片,那些微光的地方,其實應該是要全黑的;但對人眼而言,那些全黑的地方,其實應該都要有些亮度。因此我在看照片的時候,就會先去猜測這邊可能是用了幾支燈,再看右頁的解答。自己先去理解思考,再去看解答,有助於整體佈燈邏輯的建構。
可能會有人覺得現在相機的RAW檔的動態範圍修復空間都非常大,有需要用到這麼多的燈具來拍攝我們的照片嗎?這可以視個人需求下去做決定,當你前製的完成度愈高,那麼後期的修圖效率就會高上許多,特別是在大量的照片下,不需要一張一張地去做校正,甚至其實有些光線效果是後期修圖做不到的。雖然這些問題看似繁鎖,但這在拍攝前都是需要被好好思考過的哦!
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是屬於「圖像式閱讀」的人類(其實就是看字會想睡覺啦),那真的可以收藏一下這本書,內容沒有讓你覺得疲累的文字敘述,如果你已經會使用閃燈的話,這本書大概「一秒」(以我來說可能是一秒,若加上看一下圖說可能要到三秒吧!)就讓你看懂完整的佈光方法。
Oh!原來閃燈是這樣打的
小閃燈也能打出pro級專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