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剛接觸攝影的那份初衷嗎?在多年後的今天是否還保有第一次按下快門的那股動力?我有幸於網路上認識一位朋友,在近五年的時光裡,我欣賞他對攝影始終不變的熱誠,以及用影像關心這塊土地的精神。

 

Frank Huang

比較習慣大家叫我法蘭克,現職產品PM。2009年買下人生中第一台單眼之後,就無可自拔的愛上攝影。習慣使用等效35mm和50mm鏡頭記錄生活以及身邊的人事物,經過三年的海外流浪回到台灣,希望透過雙眼和手中相機,真實記錄這塊孕育自己的土地。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話說緣起

關於這位朋友,我們都叫他法蘭克(Frank)。說到與他認識的契機,是因為那時候的我們都是使用OLYMPUS 系統,由於在攝影圈裡算是相對少數,因此我們這幾位O 家用戶自然就有共同的話題,也多了幾分親切感。雖然大家都在玩攝影,但以現在的角度回頭檢視過往作品,會發現當自己還在為所拍攝的美食和小品影像沾沾自喜時,法蘭克已經在用手中相機認真記錄他在異地的生活,以及家鄉的歲月痕跡,而這也是我之所以欣賞他的最大原因。更難得可貴的是認識他至今,縱使隨著技巧和觀念不斷進步,所使用的器材也今非昔比,但從他手中所產出的影像依然可看見最初的那份純粹,是他對生活的細心和敏銳,對家鄉的關懷與付出,這些都更令人感到由衷敬佩。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當初和法蘭克認識的時候他已經前往日本求學,但藉由這次採訪聊天得知,原來在出發至日本的前3 個月(2009 年8 月),他才正式開始接觸攝影這玩意兒。聊到當初決定踏上這條不歸路的緣由,只因為學美術的弟弟對他說了一句話:「拍照構圖很差,有待加強。」促使法蘭克開始認真思考,要多花點心思在攝影身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開始學習攝影有一台單眼相機是必須的,於是他依當時市面上的規格、價錢和輕便性作為條件篩選之後,OLYMPUS E-620 Kit 組(14-42mm、40-150mm)便脫穎而出,成為他攝影之路中的第一個親密伙伴。

法蘭克一直認為自己其實很幸運。因為在入手單眼沒多久後就出發前往東京的語言學校進修,由於是學生身份,因此時間上相對充裕許多,那時候的他也剛接觸攝影不久,加上身處異鄉對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好奇,所以在求學期間始終手離不開相機,瘋狂用快門記錄他在當地的所見所聞,「每天離開學校搭上電車回家的路上,相機都是拿在手上,不放過任何可以拍照的機會。」他認為“新鮮感”對愛攝影的人來說,於感官上的刺激是有莫大的助益,且當時去到東京求學算是人生中一段特別的經歷,所以也會想用影像將這在那裡的生活記錄下來,而且是漂亮地拍下來,不要只是一般的到此一遊照片,他堅定說道:「就算是生活記錄,也要將畫面拍得很漂亮,要讓照片有美感存在其中。」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需要還是想要?

然而會選擇這樣的組合除了是預算考量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服輸的個性。那時候雖然人在日本,但平常所接觸到的資訊主要還是來自台灣的網站和論壇,所以法蘭克也明白許多網友認為器材要一次攻頂才不會浪費錢的道理:「多數人對於所拍攝的作品停滯不前,通常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器材不夠好,很少有人會先自我反省,問題是不是出在自已身上。」他覺得其實就算手中拿的是Kit 鏡,只要花點心思,一樣可以拍出自己想要的畫面(不是畫質),「要拍出好的畫質真的需要高檔器材配合,但想要拍出富有情感的畫面其實無關器材,關鍵反而在拍攝者本身。」法蘭克認真的說著。

所以一方面想要把當時在日本的所見所聞漂亮地記錄下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要證明就算只運用手中現有的器材,一樣也可以拍出水準之上的作品,同時藉由網路分享與志同道合的攝友互相交流求進步,也能督促自己好好善用手中器材,提醒自己拍照時應該把心思放在技巧和想法上面,才不會淪為鄉民口中的器材控。「關於這方面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即可。」他認為「需要」和「想要」絕對有清楚的界線,但太多人把想要當成需要,甚至有些玩家還為了購買器材而負債,其實有點算是本末倒置了,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去達到差不多的效果,然後再透過自我提升來讓作品有更好的呈現,才是應該求追的事情。而這樣的思維著實也忠實反應在他的作品上,始終一直維持著令我欣賞的影像風格:雖然看似平凡,但卻蘊含著深厚情感,這是一種值得細細品味的過程,談心,也交心。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無法放棄的銀鹽魅力

除了數位之外,法蘭克其實也長時間拍攝底片,經手過的相機有純機械底片單眼Minolta X-300、經典銘機OLYMPUS OM-4、雙眼相機OLYMPUS Flex B F.Zuiko F.C. 75/2.8 及Rolleiflex2.8D Xenotar 80/2.8,面對手中多種器材當然也讓人好奇他是如何和它們相處,每天出門又該如何做出抉擇?聽到我的問題,法蘭克笑著說:「把它們當成是你的女朋友就好啦!」原來就像和情人相處的道理一樣,必須先去了解它的脾氣(特性和功能),並試著包容它的缺點(性能或重量),當熟悉之後,它回饋給你的影像成品,絕對會讓你感到值得。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雖然接觸底片機的時間和數位幾乎相當,兩者的照片數量卻有明顯差距,不過每當在回首作品時,看到底片作品所呈現出的氛圍和化學變化,都讓他對這個產業的式微感到無奈又可惜。因為對他來說,除了是底片能較忠實還原拍照當下的感覺外,另一個原因是手動對焦時所投注的情感連結,因為他使用的底片機均非自動式,都必須靠自己慢慢轉動對焦環然後按下快門,才能得到想像的影像,而當下對眼前景物的所有感受,都隨著這個動作一起被收入進底片裡,然後經過一段時間待底片拍完並沖掃回來,在重新檢視時,會有種穿越時空回到當下的錯覺,那是一種重溫的感受,無論冷暖都是如此清晰。

至於每天出門的抉擇,他不諱言剛開始的確全部都想帶在身上,但慢慢卻發現,就算今天一口氣帶10 台相機出門,但拍照時拿在手上的始終只有一台而已,「所以後來我大多以天氣作為首要考量,只要是陰雨天就會以數位為主,用意是降低底片的失敗率,因為底片機不像數位相機可任意調整ISO 值,且有陽光時拍攝的效果也會比較好。」法蘭克解釋。雖說如此,但後來在因緣際會下買了一台人稱喵兔的底片機OLYMPUS mju II,所以之後就算決定只帶數位相機出門的那天,也會將喵兔塞入包包中,「我始終無法割捨對銀鹽的熱愛,加上OLYMPUS mju II 夠小巧輕便,多帶它對我來說並不會是個負擔。」

用影像詮釋 生活美感: 黃兆基專訪

 

(後面還有哦!)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