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什麼樣的情況會在拍攝時就套用黑白?
反之,什麼樣的照片會適合後製轉黑白?
Maggie:這個部份端看我們用底片還是數位相機,不過就我而言,我覺得數位相機的黑白發色並不是很理想,必須透過後期才能得到比較理想的階調,所以若決定當下就拍黑白,通常我會選擇用底片,例如透過沖片的方式去呈現影像的階調;反之,如果是後製轉黑白,適度地控制反差與留下中間階調就成為一門學問,黑白的領域不是只有森山大道的高對比風格,還有更多的細膩層面等著各位去摸索嘗試。
▲ Day 3/5,畫面中的苦行僧讓我想到達摩祖師爺,而場景好比達摩在菩提樹下悟出正道,他對自己的外在儀容、拍攝鏡頭毫不在乎,一心專注只為了修行。攝影:Maggie。
August:我的情況只有一種,就是永遠都是拍彩色照片,若需要黑白影像,則都是事後透過後製處理,這是我拍照的習慣。一來是我不用在拍照當下還得費心設定的轉換,讓我能更專心觀察和構圖,二來是因為工作關係試過許多相機的黑白模式,目前還沒有一種能完全符合我的口味,因此選擇用後製方式來處理才對味。
▲ Day 2/5,風景算是我開始攝影以來一直都在接觸的題材,雖然不算非常熱衷,但有機會的話還是加減拍一下,畢竟美麗的事物誰不愛呢?對吧!拍攝這張照片的當下,我的心情很平靜,汪洋上的波濤讓我聯想到生活中的無奈,人生總需要些調劑,妥協並不是低頭認輸,而是找到一帖讓自己暫時忘卻煩惱的解藥。此時此刻,眼前的大海像是母親的懷抱,讓我憶起臂彎中的溫暖。攝影:August。
關於黑白影像,能不能分享一些拍攝和後製上的觀念?
Maggie:在我學習攝影的過程中,曾經有段時間我立志成為黑白攝影大師,當時的我對色彩不屑一顧,拿起相機就只拍黑白作品,加上中間受到客戶的肯定,助長了我在黑白領域的偏執,直到某天我的師父看不下去,丟了三本不同領域的雜誌給我,質問我當中的各種風格是否都能駕馭?如果連這些基礎的拍攝都不會,又怎麼能一步躍升為黑白攝影家?終於我才發現自己本末倒置,原來要拍下一張出色的黑白照片,必須建立在高度的色彩掌握上,因為好的黑白相片有賴於豐富的色階層次,包括光影的認識、曝光的控制,唯有學會綜觀色彩,方能精準駕馭黑白。
▲ Day 4/5,這張照片我取名為「鹿過」,當天其實是去國家公園拍老虎,但守了一整天一隻老虎都沒看到,反而出現了一隻路過的鹿,拍攝時我一直很希望牠回頭,但牠只是逕自前行,完全沒有正眼瞧我的意思。這段經驗提醒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換個角度想也不乏許多意外的驚喜。攝影:Maggie。
August:我不會特別注重細節的呈現,因為個人認為一張照片之所以決定要轉成黑白,就是要去除色彩對觀者的干擾,讓畫面的故事和情感能更被完整呈現,細節在這裡是沒有意義的,簡單來說,黑白照片個人講求的是fu,一張有故事有畫面的照片,fu就對了,照片就美了。在後製上,除了要留意紅、橙、黃、綠、藍色濾鏡對照片顏色深淺的影響之外,對比和曲線如何調整也是不可忽略的重點。
▲ Day 3/5,前陣子從新聞得知,新的兒童育樂中心將於11月開始試營運,也代表舊的兒童樂園將吹起熄號燈,那些關於過往和現在的回憶情感,全都湧上心頭,對於當過20年台北人的我來說,兒時回憶的重要拼圖自然少不了兒童樂園,尤其外婆家又在附近,小時候經常拜訪也是很正常的事,那裡有著太多的過往歡笑,以及父母疼愛的背影及笑容,尤其在自己為人父之後,才知道育兒是件辛苦但卻也心甘情願事情,就如同這張照片中的小火車,靜靜地留在原地,似乎懷念著過去在此服務的種種,而左上角的出口EXIT字樣,則是不得不去面對的事實。攝影:August。
一張出色的黑白作品需要具備什麼條件?相較於彩色,黑白更能夠傳遞什麼訊息?
Maggie:黑白相片更能夠突顯攝影者當下想要表現的,因為當一張照片去掉色彩之後,它只剩下線條、構圖和色階,所以拍攝者必須具備非常優異的視覺概念,能夠精準抓住觀者的目光,這就是黑白相較於彩色更困難的地方,我們無法用色彩去填補相片的空泛,脫下光鮮亮麗的糖衣,作品的深度一覽無遺,就好比一杯醇厚的黑咖啡,直觀地反映攝影者的品味。
至於好的相片不用多作解釋,如果一張黑白照片可以讓觀眾產生想像,對我來說就是出色的作品,無論彼此的解讀是否相近,最終迴盪內心的感動才是重點,那代表著攝影作品的價值,引發感受進而改變社會,這是我心目中的傑作,也是攝影所蘊含的核心宗旨。
▲ Day 5/5,在印度,我搭了3,800公里的火車旅行,這張照片拍攝於久德浦爾車站,畫面中的GS車廂幾乎已經是最爛的等級,沒有臥鋪、沒有座位別,只有摩肩擦踵的人群,能擠上車是你的本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很多逃票的人,即便火車開動,還是不斷有人闖過月台,搖搖欲墜懸掛在車門附近。當時我拿起相機對準這些面孔,你會發現一節車廂兩樣情:坐著的疏離、站著的擁擠;富者冷眼旁觀、貧者爭先恐後,並存的矛盾是文化與城市的縮影,而階級終究是僵化還是流動?攝影:Maggie。
August:因為黑白畫面沒有多餘的色彩,所以影像本身的結構性就顯得相對重要。其實你仔細去看會發現,有些人的黑白照片看起來很普通,甚至來說刻意轉黑白是多餘的步驟,維持彩色反而有較好的呈現,那就是因為影像本身少了結構,結構它可以是明暗調性、幾何圖形、故事輪廓……等,因為照片中沒有這些結構,所以只能用色彩來撐起影像,而好的黑白照片就是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個人一直都認為黑白影像很適合用來詮釋情感類的畫面,雖然我很少這麼做。但我之所以會這麼認為是因為,今天將色彩抽離之後,你更容易看清楚拍攝者的影像敘事內涵,彷彿褪下一身的衣物,毫無遮掩赤裸地呈現在你雙眼前,那是一種更直接的情感交流,感受也會更為強烈。
▲ Day 4/5,很平常的家庭記錄,直覺地想表現出女兒玩泡泡的喜悅,為愛而生的影像,不需要任何理由。攝影:August。
對於喜歡黑白影像的玩家,兩位能否提供一點創作建議?哪些攝影師的作品適合大家觀摩?
Maggie:先說攝影師的部份,Sebastião Salgado的《創世紀》攝影集堪稱一代經典,各位可以欣賞他對原始部落、人物的那種執著,鏡頭下將原初的自然與人性表露無遺,耗時八年集結而成的作品值得細細品味。另外一位是Gregory Colbert的《Ashes and Snow》攝影集,內容記錄了人和動物間的親密互動,從頭到尾無需文字贅述,透過黑白影像道盡了萬物和平共處的溫馨意涵。兩位攝影師我都非常推薦,他們將黑白之於情感、形體的詮釋表現到了極致。
如果要說建議,我覺得可以把這個活動當成開端,養成系列作品的創作習慣,學習用多張作品說一個精彩故事,當然製作專題必須先有概念,包括一系列的前期發想如人物選角、場景安排、器材設備、風格一致性等都要事先設想清楚,像前面提到的攝影師Gregory Colbert,要拍到這麼多不同的動物而且跟人這麼親密的畫面絕對是經過長期準備。但話又說回來,若不是以系列企劃為導向,我覺得拍攝就跟著心走吧,畢竟數位器材已經進步到相當水平,無論技術純熟與否,相機多半跟得上你的直覺,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帶著器材出門,多拍多感受,好好把握隨心所欲的攝影時光,因為當有一天你成為了攝影師,拍照這件事就不再這麼單純,任何的畫面、分享都關係到市場定位,那份享受的初衷也將隨之淡出、麻痺,漸漸地按下快門受制於包袱,各種顧慮紛至沓來即象徵著盡情拍照的日子已經結束,沒有自由的感官就沒有深刻的個人作品。總而言之,趁著拍照還沒有牽絆,希望大家創作不要設限,但是要有計劃,因為攝影終究是門邏輯的學問。
August:黑白影像生成的方式有很多,無論是用相機直接拍攝或是事後透過軟體後製都好,但要得到好的黑白作品,一定要多看,看大家都怎麼拍,影像的調性呈現……等等,然後再結合自己的攝影眼和觀點,才能拍出真正屬於自己的黑白作品。至於攝影師,個人推薦兩位我很喜歡的黑白影像攝影師:SATOKI NAGATA和Marius Vieth,前者幾乎都只拍黑白影像,而最擅長的就是利用光線來創造更多的可能;後者雖然彩色和黑白都拍,但可以欣賞的是他對於街拍方面獨特的攝影眼,時常讓人有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出現。
連續五天分享黑白作品,請總結一下挑戰心得。
Maggie:我其實沒有把這個活動當成挑戰,反而把它當作一個機會,除了可以藉機整理舊圖(笑),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在工作以外的見解及看法。
August:完成挑戰之後,雖然還是不清楚這活動到底是由誰發起,目的是什麼,但至少個人認為是個滿有意義的活動,這使我重新認識黑白影像,也讓我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進步之處。
▲ Day 5/5,單純喜歡這樣的氛圍,黑白照片凝結了女兒用水潑父親的頑皮神情,忠實刻劃出祖孫倆的真摯感情。攝影:August。
最後題外話,如果現在要點名下一位接受挑戰,你們想看到什麼樣的黑白作品?
Maggie:我直接說我不想看到的,像是單純的靜物、小景,欠缺內涵的糖水照;或美少女、笑容這類的主流通俗作品,大家應該要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而不要把黑白創作囿限在制式的思維框架。我們不妨從自身開始發想,選擇你生活相關、熟悉的題材進行鋪陳,舉例來說,是不是可以拍下自己每天早上起床的樣子?捕捉身邊寵物的睡姿是不是也滿有趣的?我想說的是,與其往外尋找題材,觀照自我反而更獨特、更具挑戰性,光拍睡醒的姿態,365天就成為獨一無二的創作,只要能夠堅持,你就能避免盲從,賦予黑白作品更多的敘事深度。
August:商攝和情慾。這兩項都是少有黑白照片呈現,會好奇這方面的高手如何透過黑白影像來呈現商品質感和情慾的表現。
寫在採訪之後:
當初會發想這樣的企劃,主要原因除了小編自己也有參加,另外就是身邊的好友一一接棒,每天打開臉書看到各式題材的黑白作品,心裡不禁好奇他們究竟如何挑選照片?一張黑白作品又該表現出什麼樣的深度?於是藉這個機會點名了August找了人文為主的Maggie老師還有親子見長的August編輯,兩位不約而同為黑白下了細膩的註解,包括階調的留意、手法的講究,他們從不依賴相機調控檔,而是透過底片、後製等方式賦予單色調更豐富的面貌;此外,在照片的選擇上皆以自身感受為出發,不拘於黑白嚴肅、強烈的刻版印象:Maggie的作品是旅程中的人生隨記;而August的相片則流轉著親情溫度,共通的特點是瞬間與神韻的掌握,當照片能夠傳遞感動,黑白的效果往往比彩色更直接,共鳴的範疇甚至能夠跨越國界。
▲ Day 1/5,現代化。攝影:霞客丁。
至於這個活動的緣起和存在意義,我想八成是從冰桶挑戰的架構演變而來,只是這次關照的對象是自我,考驗著我們整理系列作品的能力、彩色轉黑白的眼光,或者也可以當成是回憶的重溫,就像《看我次元刀,一定要切割的7種攝影病症》文章所說,經過時間的洗禮更能夠客觀地看待過去的記錄。最後也最重要的,我認為誠如Maggie老師所言,5天的分享只是開始,堅持創作往往才是最難的,大家不妨從簡單的計劃著手,帶著相機出門持續關注同一議題,久而久之自然能梳理出邏輯,用時間換取黑白影像的敘事深度。
延伸閱讀
女攝影師 宋美琪 Maggie Sung 專訪:光是攝影師的語言
抓住 8 點 小 訣竅 ,讓你拍出 達人 級的 黑白 攝影 作品
當代黑白影像紀實攝影大師薩爾卡多:攝影是平等的對待,拍下快門是生命熱情的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