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拍的照片人家總是瞄一眼就過去了?」其實,想讓人多看幾眼你的作品,在構圖上就要懂得控制觀看者的視線!許多攝影人總是花了各種心思:對拍象對象前後左右觀察,其至趴在地上、爬到頂樓觀察,只為找一個最好的角度,讓觀看照片的人體會出你的用心,讓在照片前多看幾眼,玩味你辛苦構圖和設計的構圖。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如何借用構圖的技巧,讓觀看者的視線停留在你的作品上,玩味許久。

畫面外

取景時,省略的總是比保留的多。當然,這就是重點:建立攝影師獨一無二的觀點,傳達發生了什麼事。只不過,畫面外隱約發生的事物,有時反而耐人尋味。傳統攝影(以此例來說,繪畫亦同)觀點認為,想呈現的東西都應塞進畫面。然而,也正是這種廣為接受的處理手法,讓偶一為之的影像別具意義,這種影像刻意指涉發生在畫面外的事件。偶一為之是其中的關鍵詞,因為你得冒著觀者看不懂的風險。圖中的朝拜者正在斯里蘭卡亞當峰山頂上熬夜等待日出。或許你覺得日出沒什麼特別,但對這群聚集此處的人來說可是意義重大。同一景框當中,最好不要呈現太陽,以保有一絲神祕、留下問號。那人在指什麼?答案呼之欲出,但留下這瞬間,能讓影像更加扣人心弦。

用構圖引導視線:攝影就是要用構圖控制觀看者的視線

用構圖引導視線:攝影就是要用構圖控制觀看者的視線

這幾張連續影像中,沒有那隻指向某方的手。

▲這幾張連續影像中,沒有那隻指向某方的手。

用構圖引導視線:攝影就是要用構圖控制觀看者的視線

這隻手及所有(嗯,或者多數)別過來的臉龐,讓影像的重點向右延伸。

▲這隻手及所有(嗯,或者多數)別過來的臉龐,讓影像的重點向右延伸。

 

 揭露

揭露是一種借自電影的技巧,雖可透過單一靜態照片來表現,坦白來講,實際操作起來是有難度的。但我們還是試試看吧。採用揭露手法時,要先透過相機為觀眾呈現一種事物,再藉由移動或變焦,揭露畫面中的另一事物,此事物通常要能出人意表。看似簡單,但若要製造強烈效果,就得具備驚喜要素。一開始,要誘使觀眾以為是某種特定情況,接著才從旁邊或角落,讓真正值得注意的物體現身。要拍出類似這樣的靜態影像,唯有悉心安排取景、構圖或光線,才能讓所有注意力立即匯聚於同一地方,直到視線在畫面上逗留良久,才又四處徘徊,發現另一事物。這種平衡手法很難十拿九穩,因為若該揭露的東西藏得太好,譬如縮得太小或光線過於微弱,都可能使觀者覺得無聊,移開視線, 結果渾然未覺。圖中是一片稱作 「科巴」的蘇丹陵墓,由於是從直升機上拍攝,我腦子必須動得很快。這位迷你白衣人物會成為拍攝重點,原因只有一個: 視線停駐片刻後,才會移向角落,發現它的存在。

用構圖引導視線:攝影就是要用構圖控制觀看者的視線

畫面中結合各種大小及位置,可確保注意力最初會放在陵墓上,然後才移向迷你人物。兩者均與地面呈強烈對比。

▲畫面中結合各種大小及位置,可確保注意力最初會放在陵墓上,然後才移向迷你人物。兩者均與地面呈強烈對比。

電影中這種的手法是透過向下及向右搖攝來揭露人物。

▲電影中這種的手法是透過向下及向右搖攝來揭露人物。

 

雙人鏡頭

這是一種經典拍攝手法,電影和電視上有關訪談及對話的拍攝,尤其常採用此手法。這種手法稱為「雙人鏡頭」:拍攝對象為兩名人物,通常以特寫和中景讓臉龐主導畫面。採取寬螢幕拍攝時,兩人既可並列,又互相保有呼吸的空間,因此很適合用此手法。雙人鏡頭有一大重點,即透過精心構圖,讓觀者的視線在拍攝對象之間來回游移,讓拍攝對象之間產生連結,通常效果都不錯;換言之,照片是動態而非靜態的。這張中國戲曲的照片是在舞台上拍攝的,我刻意採取選擇性對焦、ƒ/1.4大光圈,搭配85mm肖像鏡頭。焦點及光線均放在前景人物,因此視線會先受前景人物吸引。然而,對比的背景(右方黑暗,左方明亮且色彩繽紛)可確保視線會再挪向模糊但仍可辨識的女角身上。接著,較搶眼的男角會把目光吸引回來。注意力像乒乓球般,在兩名拍攝對象之間來回打轉。

光圈設在ƒ/1.4,鏡頭僅對焦於單一平面。光圈設在ƒ/1.4,鏡頭僅對焦於單一平面。

▲光圈設在ƒ/1.4,鏡頭僅對焦於單一平面。

注意力最初是放在較明亮、聚焦的前景人物,接著挪至後方,再返回前方。

▲注意力最初是放在較明亮、聚焦的前景人物,接著挪至後方,再返回前方。

 

本文已取得木馬文化授權,原文出自於《用構圖引導視線:圖解攝影師之眼,拍出讓人多看幾眼的構圖訣竅

用構圖引導視線:攝影就是要用構圖控制觀看者的視線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