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老話總是不會錯的,不單是底片的選擇,還是鏡頭的選用,或者是好的沖洗店家等等,直到沖洗完成以後數位化的步驟其實都是重要的。想把底片掃出好的效果,就必先要有好的裝備和準備,我們今天先不說準備這部份,我們先來談談裝備這問題。

為甚麼老是說一定要買底掃?

想把底片轉化成為一張好成品,其中一種方法是沿用傳統的光學工具,而另一種就是使用掃描器把底片數位化。而在底片漸漸被邊緣化的年代,好的底掃漸漸買少見少,轉而換來是很多不同的數位相機式底掃,甚至是使用數位相機翻拍的情況。

這類型的底掃,掃出來的成品...就好像底片翻拍的感覺一樣,我們都叫它們作「類底掃」,因為它們帶不出一種底掃成品出來的那份細膩感。

這類型的底掃,掃出來的成品...就好像底片翻拍的感覺一樣,我們都叫它們作「類底掃」,因為它們帶不出一種底掃成品出來的那份細膩感。

看來好像很方便,很易用似的。但事實是──這類翻拍模式,是很難把底片的能耐反映出來的。第一,相機 / 類底掃的畫素有限;第二,拍出來的密度不夠反映底片本身的特質;第三,光暗階調不足,所以很多時候會讓新接觸底片的朋友產生一種──底片只會出怪色,很 LOMO 的感覺。(笑)

而店家本身的掃描工具其實並不差,然而很多時候因為時間有限的關係,一般都很難為您的每張相片進行很精準的掃描和個別的處理。所以不難發現,不論您使用哪支底片,好像拍出來的色彩和反差都是差不多的──飽和、銳利 和 高反差。

然而,事實當然不是如此,所以有心拍底片的朋友,不妨找一台好底掃,回家享受那從小塊底片轉化為大張照片的旅程。

 

一台好底掃

樓上那照片中的「類」底掃就不說了,我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一般常見的底掃款式。

專業底掃

先說說最常見的專業底掃一般在二手市場上能見度還算是高的款式大概只剩下 Minolta 的 dimage scan dual 和 Nikon 的 Coolscan而價格也可能不是一般初玩底片的朋友會願意投資的金額至於價格更高的,更專業的如 imacon 等就更不用說了(好貴)!然而,這類底片掃描儀可是專門為底片掃描的好工具。

Nikon Coolscan V ED,2003 年的出品... 所有的出品都應該已經過保而且...機絲操作上的毛病也逐漸浮現,所以我這台也賣走了(笑)。

▲Nikon Coolscan V ED,2003 年的出品... 所有的出品都應該已經過保而且...機絲操作上的毛病也逐漸浮現,所以我這台也賣走了(笑)。

雖然樣子跟那 yashica 類的東西很相近,然而這類專業底掃所使用的感光元件和掃描用的鏡頭,都是專門為掃底片而設的,不論在密度和精細度,還是光階的處理上,跟那些類底掃完全是兩碼子的事。一般我們會以兩個量度方式去看底掃的能耐:第一是可掃描的畫面精度,也就是說常見的dpi,這可以讓我們清楚底掃可以掃描得到的最大畫面值,一般來說不錯的底掃都會有約 4000dpi 的能耐。

RDP / CZ 28-85 / Coolscan V ED,專業底掃掃出來的銳利感很不錯,然而也有一些其實不是缺點的小缺撼,就是因為解像力好的關係,顆粒感的呈現也會比較厲害。但,當然可以用軟件去解決問題。

RDP / CZ 28-85 / Coolscan V ED,專業底掃掃出來的銳利感很不錯,然而也有一些其實不是缺點的小缺撼,就是因為解像力好的關係,顆粒感的呈現也會比較厲害。但,當然可以用軟件去解決問題。

而第二點就是光暗階調的表現能力,我們會以 dmax(optical density)去量度這能力。數值越高當然越好,同時也表示著畫面的光暗動態會更好。例如說 Nikon Coolscan V ED 就有 dMax 4.3,而最新(可能也是最後一代)的 Coolscan 的 5000 和 9000 ED 就有 4.8 的 dMax 了。

Olympus 35RC / DNP 200 / Coolscan V ED

▲Olympus 35RC / DNP 200 / Coolscan V ED

雖然以上說的底掃款式很好,是家中掃描底片的最佳選擇,但畢竟它們都是歷史悠久的款式。(說最新的,其實都已經推出好幾年了。)加上保養問題,都是一大麻煩地方(Minolta 已經倒下)。所以有不少朋友都轉而去選擇另一類底掃方案,就是下面介紹的平台式底掃了。

 

平台底掃

平台底掃的外型其實跟我們常見的掃描器一樣,只是它在機頂處增加了一個有專門色溫的燈箱,和配上一顆好一點的鏡頭和感光元件。在云云出產這類底掃的品牌當中,最為有名和專業的可算是 Epson 的出品,而 Canon 佳能也有推出較為實惠和初階的底掃供大眾選擇。

Epson GT-X970,也就是 V750 的日本版07 年出品,至今仍在製造中,所以新品還是有的。

▲Epson GT-X970,也就是 V750 的日本版07 年出品,至今仍在製造中,所以新品還是有的。

這時候您可能會問:平台掃可以取代專門的底掃嗎?

如果我們以上面的兩種量度標準來比較的話,在 dpi 上大家是平分秋色的,大家都能夠輸出很大畫素的照片。然而在 dmax 的比較上,平台掃則比較遜色了。像 Epson 的高階型號 V750 來說,最高 dmax 也只有 4.0次一級,V600 則只有 3.6,Canon 的就更不用說了,掃出來的色階和光暗階調都相對比較暗啞,且欠缺柔順的層次感。(P.S. 雖然 Canon 的 8800F 和 9000F 在介紹中說它有 4.8 的最高 dmax 值,然而...一分錢一分貨這道理大家都應該是了解的!)

Epson GT-X970(上)、 Canon 8800F(下)、Yashica Mat-124 / Kodak Ektacolor Pro 160GT-X970 的色階光暗表現和細膩感,是比 8800F 的好,不過價格當然分別也大...

Epson GT-X970(上)、 Canon 8800F(下)、Yashica Mat-124 / Kodak Ektacolor Pro 160GT-X970 的色階光暗表現和細膩感,是比 8800F 的好,不過價格當然分別也大...
▲Epson GT-X970(上)、 Canon 8800F(下)、Yashica Mat-124 / Kodak Ektacolor Pro 160GT-X970 的色階光暗表現和細膩感,是比 8800F 的好,不過價格當然分別也大...


除了以上兩點的比試以外,其實平台掃還有兩個相對專業底掃來說不好的地方,好像說底片跟掃描鏡頭之間會隔了一層平台玻璃,也許有機會影響到畫質和銳利度的展現,同時一般的平台底掃的 size 都會比較大和笨重...

 

價格?

好像一直都沒有說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價格問題,因為畢竟購買底掃都不便宜,也許是一件需要深思的投資。

Bronica Zenza 80/2.8 / Shanghai GP3 / Epson GT-X970

▲Bronica Zenza 80/2.8 / Shanghai GP3 / Epson GT-X970

先說比較平易近人的平台掃吧,我們稱為「可用」的。入門級非 Canon 的 9000F 莫屬了,價位大概在 $1600 HKD(約 $5500 台幣)左右,而比較好一點的 Epson V600 則屬於兩千多港幣的價位,最高階的 Epson V700/750pro 就大概要 $4000 HKD 了。

然後到專業底掃了只有一句就是...看緣份了。因為市面上買少見少的關係,價格一年比一年高,於是價格變得像買海鮮一樣,每次不同。但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只能掃 135底片的 Nikon Coolscan V ED,大約 4000-6000 HKD,能有交易而可以掃 120 的 Nikon 8000/9000ED,就更不用說了。

Pentax 50/1.2 / Portra 160NC / Epson GT-X970 (V750)

▲Pentax 50/1.2 / Portra 160NC / Epson GT-X970 (V750)

 

底掃所負責的是...

說完了底掃的種種事情,其實大家不難發現,底掃其實只是負責從底片到數位的步驟。對色彩的控制和負片轉換顏色上的處理,跟底掃多半是沒有關係的,好的底掃只是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原片,讓掃描軟件去處理後半段的程序,所以下一回我們就會說,掃描器所使用的軟件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底片 掃瞄 與 後制 漫談(一):理想的掃瞄品 和 理想的作品

漫談 老相機 :關於 對焦屏

相機 沒有 測光 系統 怎麼辦 ?

淺說 照片 比例

Photalks

photalks 是取 photography 的音 "pho-tog" 而來的,其實就是想有一個地方,說說攝影。寫東西並不是我們的正業。從字裡行間也可以看得出不同人寫東西的風格。

Photalks部落格
Photalks FB粉絲頁 
Photalks 微博 

本文經Photalks授權轉載,同步刊登於底片掃瞄/後制漫談 (二) - 好底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