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在接觸攝影一段時間後,總是希望可以得到一些比較明確和實在的肯定,參加攝影比賽和辦展覽獲得迴響更是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藉此肯定自己的能力,因為適當的鼓勵是可以讓路走更遠也是一種宣傳和行銷方式。《攝影的視界:國際攝影大賽獲獎揭秘》一書,顧名思義就是告訴大家如何可以在眾多國際攝影比賽中脫穎而出,這本書裡的有很多精彩的攝影作品,書中大多數內容是在介紹各國國際沙龍比賽的規則和方向,也有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得獎作品分析以及秘笈,由於我對於沙龍攝影比賽的了解有限,因此只能從自己參加攝影比賽的一些經驗和心得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還記得我第一次參加的攝影比賽是輔大校園美景攝影比賽,第一次參加比賽就獲得了銀牌獎(當時金獎從缺),這一個銀牌獎,在我攝影路上的確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肯定,讓我覺得自己是還不錯的,後來也開始接觸到一些國外的資訊,大三那一年也參加了現在在台灣很紅的攝影比賽法國PX3和美國IPA,第一次參加PX3也拿到了自然組花的第三名,對於一個當時還是大三的學生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掉下來的禮物,更是讓自己信心滿滿,打了一支強心針。當然,這幾年來,也陸續參加了很多許多國內外的攝影比賽,成績都還不錯。
▲《PEEP》 (2011 PX3 FINE ART 組金獎作品) 攝影:張國耀。我想借這張照片表達一種“窺視”的觀點。我總覺得喜愛攝影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有“窺視”的潛意識。攝影人必須有明銳的觀察力以致造成一種潛在“窺視”的欲望,總希望自己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風景”。這其實是一個人形公仔,我故意把照片轉換成黑白,讓人更看不清楚是真人還是假人,你是否也想近距離窺視一番呢?
很多人問我,你參加比賽有沒有得到很多獎金?答案是沒有的,國外的攝影比賽幾乎都是需要報名費,通常只有最大獎或年度獎才會有獎金,相較於台灣各大小的攝影比賽,獎金算是非常優渥,一個比賽的首獎可以從5萬到30萬不等,總金額都超過幾十萬,非常驚人!由於身份的關係,我都無法參加台灣具有代表性的比賽,也少了爭取獎金的機會,真的好羨慕可以靠得獎賺獎金過活的朋友阿!一些攝影人更會被列為獎金獵人,因為只要有獎金的攝影比賽,得獎名單就一定會看到他們的名字。
參加攝影比賽,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打開了我對於攝影的視野,因為你可以透過許多得獎作品中看出那些照片是比較容易獲得評審的青睞或是這幾年的比賽流行些什麼,說穿了,所有的攝影比賽或是偏商業趨向的攝影比賽,得獎作品都會有一定的規範,某些元素或某些題材甚至某些構圖都比較容易獲獎。有時為了參加比賽,免不了還是會拍一些看起來就會得獎的照片,但千萬不要為了參加比賽而去拍照,因為那大多數都是為了討好評審和比賽趨向去拍的,最重要還是要在照片中看到自己,如果拍到可以參加比賽會得獎的照片,然而照片中又有自己,那是一件非常幸運和幸福的事。但要記得,不是所有得獎的照片都是好照片,世界上有更多沒得獎的好照片。
如果在比賽中不幸落選,也千萬不要氣餒,俗語說,失敗為成功之母,我的攝影老師在二十年前曾經說過一句話:『參加比賽不是挑戰自己,而是挑戰評審』。這句話看起來非常諷刺,但實際上的確也是如此。因為攝影比賽的評審不一定是攝影家,也有可能是藝術家,評論家,藝廊老闆,設計師,或是比賽的贊助商,所以攝影比賽的評審不一定懂攝影,很多時候反而我們是在考驗評審是否可以看出你照片中想要表達和傳遞的事。我認為參加比賽,運氣,實力各佔一半,有時真的不是因為你的作品不夠好,而是不對評審的口味或是比賽的趨向不同,還有參賽者的多寡等等,都會影響你的作品名次。
一個大型比賽的評審,可能在一天內看上萬張或上萬組照片,要如何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呢?首先,如果是以單張作品來談的話,照片主題要明確,內容要強烈,因為評審可能不會幫你想太多,所以要想辦法第一眼就抓住評審的目光,還有記憶度。如果是系列作品也是一樣,內容和主題都要夠強,系列作品通常是5~10張左右,就好像我們看小說一樣會有起承轉合,必須在這5~10張照片裡面說一個完整的故事,讓評審留下印象。沒得獎的照片不一定是不好的照片;得獎的照片,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照片。
▲《百歲》(2011 PX3攝影集類銀獎作品) 攝影:張國耀。這是常見的「以同樣主題創作」的一種方式,我個人猜想這組作品未能拿到金獎是因為最後一張照片和前面四張的性質有點不一樣,前面四張都是以環境肖像為主,最後一張卻是一張特寫。
▲《天堂的後窗》 (2013 PX3攝影集類首獎作品) 攝影:張國耀。
延伸閱讀:http://digiphoto.techbang.com/posts/5008
所以選對比賽來參加也是非常重要的,比賽很多,那要怎麼選擇?可以找一些符合自己作品調性的比賽參加,可以提高得獎機會。或是選擇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比賽參加。在台灣如果想要得到藝廊或是藝術界的關切,就一定不能錯過三大獎,每年由北美館所舉辦的台北美術獎,桃園縣舉辦的桃源創作獎,還有高雄美術館舉辦的高雄獎,只要獲得三大獎其中之一,就等於拿到了進入藝術市場的門票。
每一項攝影比賽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比如說,在台灣每個縣市都會舉辦美展,在美展裡連續獲得第一名,就會變成免審查作家,作品還有機會被典藏。一些國外的比賽例如法國的PX3和美國的IPA等等就有機會獲得一些在國外展覽的機會等等。在台灣國內一年就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攝影比賽,其實在國外也是,參加比賽要慎選,否則也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已。
回到沙龍攝影比賽,通常是由世界各地的攝影學會所舉辦的,採取積分賽事,累積多少積分後,可以獲頒一些獎牌或獎盃等榮耀,有些還可以爭取世界排名等,但長期下來也有可能會花掉不少錢,是否值得投資就得自己思考清楚。
打動評審的作品建議:▲P.154左圖《歡慶》攝影:陳俊傑。各地的風土人情是國際攝影展取之不竭的題材,為了打動評審,可以拍攝具有當地濃郁民族特色的情境。
▲P.164左圖《拉卜楞寺的喇嘛》攝影:邢建華。利用每個人都會充滿對神秘和未知事件的探尋和好奇做為題材,可以讓作品蒙著無限遐想的面紗,這也是吸引評審的一項技巧。
捷徑是最遠的路
但回到現實的問題,得獎可以當飯吃嗎?我可以很誠實的回答你,是不行的。
當出到社會開始工作以後,客戶絕對不會因為你多得一個獎而多付你薪水,頂多就是讓你比其他人多了一些工作機會,那參加比賽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當初的想法其實也蠻簡單的,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作品,還有就是可以得到更多的肯定和鼓勵。比賽得獎一定會有較正面的迴響,但是後續的發展就得看自己的造化。大家都想成名,都想在圈子內佔有一席之地,參加比賽可以說是一條捷徑,如果獲得不錯的成績就會開始有人注意你,讓更多人認識自己,但是成名和得獎都只是一時,要如何持續創作和拍出好照片才是關鍵,一個成功成熟的攝影師或攝影家,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絕對不會只看三五年眼前的成就。藝術創作者,攝影家都會以十年為一個單位,創作都是在比氣長,要看也是看十年的努力和成果。在攝影史上或是當代很多厲害的攝影家也不是靠攝影比賽來成名的,只要你的作品夠好,不用靠比賽自然而然會有策展人,藝廊,出版社找上門,參加比賽只是多了一個機會和管道。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裡面有一句話:“凡是我得獎的作品都是違規之作”- 中國著名攝影家賀延光。我想,世界是現實的,參加比賽得獎就真的只是多了一些機會,攝影和攝影比賽對於每一個人的意義和所追求的都不一樣,有些人想靠參加比賽賺獎金,有些人則是想要透過比賽走成名,但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快樂的拍照,也千萬不要忘記當初拿起相機的起心。參加比賽只是一個開始,照片所要表達的才是終點。
延伸閱讀
《南風》鐘聖雄 X 許震唐 專訪,住在毀滅性建設下的台灣人民
張國耀
大家好,我是國耀,很喜歡拍照和攝影,請大家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