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市民大道、捷運台大醫院站、育成高中、高雄大學⋯⋯都可以看到李光裕老師的雕塑作品,致力於雕刻藝術超過 30 年的他,作品融合西方造型的精準與東方內斂的思維,表現豐富的意象與深刻心境。我們有幸在參觀他位於汐止山上的家,與其說是住所,不如說是一處秘密花園、一座城市中的絕美桃花源。
當汽車緩緩駛入汐止山上,屬於夏天的燥熱與煩悶稍微獲得紓解,而在李光裕老師敞開大門那一刻,伴隨而來的是我們無法抑止的驚呼聲與感動。你可能無法想像,一個藝術家的工作室不是一方凌亂的空間,而是整座山頭,他將創作與風景合而為一,將實體作品經由空間虛體,創造更多層次結構,內外穿透、前後相通,這也是老師廣為人知的「借景造境」功力。
得意忘象 得象忘言
在李光裕老師年輕時期,就已經專注於身體塑造,不論人類或動物、局部或全部,都能表現出栩栩如生的生命力,而到了80年代後期,他開始研究手與腳,但這時作品已不再固守寫實的形狀,而是以「形上學」為觀點,例如1986年的《手非手》與1990年的《幽蘭》,皆是描述形象之外,更深遠的意境,近乎魏晉文人所說: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李光裕老師告訴我們:「在佛教的觀點,心,是藝術作品的作者,一切藝術世界皆由心造,但手,是創造文明、完成事物最重要的器官,而腳,則是生命之泉(湧泉穴位於腳底),透過腳才可以行萬里路,去想要去的地方。」
藝術家 是國家的正面資產
李光裕老師在1978年遠赴西班牙馬德里,進入舉世聞名的聖費南多(SanFernando)藝術學院,跟隨以人體結構著稱的西班牙雕塑家托雷多(Toledo)教授研習,畢業後又進入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並於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對於東西方國家、政府看待藝術的態度,李老師認為:「在歐美,政府把藝術家視為『資產』,給予很大的發揮空間,對於公共藝術作品的維護及保存也十分完善;而台灣政府則把公共藝術品當成『工程』,標案的時候規定多少尺寸就不能更動,如果藝術家在打造作品過程中想要調整,也會受到許多限制。」事實上,台灣民眾對於美與藝術的鑑賞力、接受度都愈來愈高,如何讓公共藝術更廣泛、完整地呈現,這也是致力於藝術多年的他,一直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的。
在寧靜的世界中沒有力量
或許有人認為,李光裕老師研習佛法,想法一定比較「超凡出世」,但他本人笑著說:「我非常入世啊!因為人是不可能與世界脫節的,我們的想法、生活也都必須朝國際化邁進。」他也認為,不論是台灣或是全世界,整體的環境都在改變,從前農村時代那種緩慢寧靜的生活型態已離人們愈來愈遠,因此,人必須學會跟著環境跑、積極追求正面能量,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以前,藥是用來治病的,但現在很多藥品的發明是用來讓自己變美、變瘦,這表示時代在滾動,「跟上世界的腳步,才能了解人性,也才可以從中發現困境、苦難,也才能透過藝術得到和平及愉悅。」
我不喜歡別人約我看展覽
李老師這句話著實讓我們嚇了一跳,他解釋:「其實在欣賞藝術品時,內心最好是純淨而不要有期待的,通常會約我去看展的人,都希望我可以用自己的觀點來分析藝術作品,其實這樣不會有幫助,因為心的感動是自發的,而不是被規定的。」就連對自己的兒子也一樣,他訓練他們獨自看展,為得就是培養他們能夠「不受框架限制」。
延伸閱讀
關於李光裕
●出生及學歷
1954出生於高雄市
1975國立台灣藝專雕塑科畢業
1982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畢業
1983西班牙國立馬德里大學美術學院碩士
1983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專任講師●個展
1992李光裕雕塑首展,悠閒藝術中心
1999「境界抒情」李光裕雕塑個展,郭木生文教基金會
2009「空身幻影:李光裕雕塑個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2011「山隱」李光裕雕塑個展,台中月臨畫廊●聯展
1998捷運公共藝術展,SOCA台北市現代藝術協進會
1998「心靈的撼動」,富邦基金會;台北富邦金融中心
1999「黑色之光」李光裕雕塑個展,台中敦煌藝術中心
1999新加坡1999國際雕塑展Volume&Form,AndresContemporaryArtPteLte
1999捷運台大醫院站月台公共藝術
2006【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印象畫廊
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印象畫廊
2007「印象當代開幕展」,印象畫廊當代館
撰文:陳瑩真、攝影:陳金燾
特別感謝:采泥藝術(chinigallery.com)
本文同步刊載於 Stuff科技時尚誌 8月號/2013 第115期
如欲購買雜誌,請來信csc@cite.com.tw洽詢
歡迎加入STUFF科技時尚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