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拍青蛙是從小雨蛙開始的。由於第一個晚上下著不算小的間歇雨勢,所以蛙鳴不斷,拍攝起來相當盡興;因為相當有趣,第二第三第四個晚上,都繼續找青蛙拍青蛙;這樣子持續了幾個月,就莫名奇妙的把台灣所有種類都拍齊了~@@,算是相當容易上癮的一個拍攝題材。
其實你沒想錯,這個題材以夜間拍攝為主軸。
在台灣拍攝青蛙這個題材的門檻算是相當低的,因為物種上只有33種(若加上兩種隱藏版,也僅35種),而且在自然環境中,除了其中兩種的找尋難度較高之外(橙腹樹蛙及Kurixalus berylliniris),其餘的種類,只要你和拍攝青蛙的網友有所交流,再加上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全部拍攝齊該物種。
而且,和其它攝影題材有別,接觸這個題材的一個大優勢便是:蛙友們大多熱心且樂意交流資訊。
拍攝青蛙的裝備需求
題到裝備這個部份,其實是不一定準的,就和所有攝影題材相同,有人以一牛車的器材來應對還自覺不足,也有人只是一台簡單的傻瓜相機就很開心了。所以,在此也只是憑個人經驗所列出器材清單,做為閱讀此文的參考。
入門:
- 照明用光源,建議至少3W
- 長筒雨靴,以厚底為佳
- 雨衣
- 防蚊液
- 足夠的電池
進階:
- 青蛙裝
- 副閃
- 副閃用腳架,最大高度最好比你高
- 照明環燈,可調出力
- 更多的電池
看到這裡,你大概就能夠了解拍攝這個題材可以有多省了,如果原本就有在拍照的朋友需要額外添購的裝備其實不多,但這對購物狂不會造成困擾,如果你硬是要多花些錢才過癮,也是有法子再列不少清單的。
赤蛙科
赤蛙科成員有14種,這是警戒心頗高的一個系列,接近上必須比較放輕動作,但即便如此,嚇跑他們的機率還是很高,有點耐心,大家自己看著辦吧。
▲【台北赤蛙(保育類)】活動棲息於南部以水田及灌溉溝渠為多,北部則為草澤與人工水域。身形纖細修長,成蛙約3至4公分,叫聲小且不連續,找尋依賴目視。
▲【海蛙】,台灣目前僅分佈於屏東,易找尋於積水之檳榔園與果園中,鳴聲如羊(夜裡在水溝中傳來頗具娛樂效果),雌成蛙體型可達10公分,而雄蛙成蛙個性相當謹慎,如果你一趟路跑很遠,卻只看到雄蛙一隻一隻跳入水中面臨槓龜危機,建議找尋雌蛙與幼蛙,相對安定較易於觀察拍攝。
▲【牛蛙】,是進口來台養殖的物種,野外所見為溢出或是被放生的個體,可以詢問蛙友找尋特定的池子(通常是人工池或某些特定的生態池),否則野外要找尋他們,難度並不算低。
▲【長腳赤蛙】,台灣分布在北部的物種,當時我特地從台南跑到宜蘭去,一個人開車開到快睡著(畢竟單程超過400公里),只為了去看看幾種在當地人眼中尋常不過的蛙種,這是比較少數在冬日為活動旺期的青蛙。
▲【澤蛙】,是台灣最強的種類,分布的數量與廣度最大,即使是市區的草地,也有可能發現牠們。這一張是在蘭嶼拍攝的,而且是白天自然光下。
▲【貢徳氏赤蛙】,其鳴叫聲似狗音,所以之前有新聞報導遊客聽到這聲音以為狗溺水,還通報消防隊要來救援。由於貢德成蛙體型大,所以早期因野外被人過度捕抓食用列入保育;但近年來數量頗為穩定,已由保育名錄中移除。
▲【虎皮蛙】,與貢德相似,都是早期因過度捕食而被列入保育,但因近年野外數量趨於穩定而移除保育。虎皮是赤蛙科成員中警覺性較高的物種,我也曾經一個晚上找(見)到數十隻,卻只有兩三下按快門的機會。
▲【拉都希氏赤蛙】,也算是對於環境容忍度比較高的物種,在不少有水域的環境中(低海拔),都可以見到牠們,而且,族群數量都滿多的。雖然很多人常用拉肚子來形容牠們的聲音,但我自己倒是滿喜歡這類隨處可見的生物,嗯嗯叫的,親切而有些撒嬌(個人覺得啦)。
▲【斯文豪氏赤蛙(特有種)】,在山區常被以鳥蛙稱呼,只要你有聽過他深夜中響徹溪谷的啾音,必會認同這個一般俗稱;這是由南到北都廣泛分布的物種,體色除了褐色之外,也有鮮艷的綠色個體(褐綠交錯配色);可是因為成蛙大而肥滿,至今仍常常被人類抓去加菜.....
▲【金線蛙(保育類)】,看起來體型這麼壯的青蛙,很難想像鳴叫聲音小且似放不開,這是在我國小的時候還很容易在水溝與農田見到的青蛙,現在早已因為數量少分布侷限而列名保育類野生動物了;其實在南部(局部棲地)一年四季都還能見到,只是有熱季淡季的區別。
▲【古氏赤蛙】,野外找青蛙不外乎是先由聽蛙音開始,古氏的聲音正好是「古古古」,南部也有但數量與分布明顯少於中北部。他們比較喜愛接近靜水域的緩流區,在中北部郊山地區的排水溝不難發現,是台灣蛙類中體型唯一雄普遍大於雌蛙的。
▲【梭德氏赤蛙(特有種)】,垂直分布在低山區的溪流環境,一直到海拔三千多公尺,都有梭德的族群,很了不起。縱分布則南北都有,而繁殖盛期依南北與海拔各有差異。
▲【豎琴蛙(保育類)】,台灣原本僅在極為窄隘的唯一區域可見族群,原是台灣數量最稀少的野生動物;幸好今年有傳發現第二族群棲地,算是喜訊。豎琴的聲音很美,聲音及遠,辨識度很高。
▲【腹斑蛙】,算是很愛叫的蛙類,聲音有點像海狗,非常宏亮。由於每次我與他們相遇時都是要找其他的物種,所以雖然彼此遇上的頻率很高,卻都直接略過;這幾年來,我發現硬碟裡僅有兩筆拍攝記錄。
樹蛙科
樹蛙科台灣名錄上有11種(另,樹蛙隱藏版有兩種),樹蛙科的成員是比較容易親近的類別,只要別遇上太極端的個體,一旦發現,通常拍攝的機會是比較高的。
▲【橙腹樹蛙(保育類)】,由於這是森林型的蛙類,且數量極稀,所以在找尋上難度頗高。基礎習性是活動於積水的合適樹洞週遭,鳴叫的聲音頗為動聽,在音節上和諸羅有小些的類似點(個人覺得)。橙腹是很多拍攝青蛙者的過關魔王,算是台灣第二難找的青蛙。
▲【白頜樹蛙】,一年四季出沒、分部由北到南,平地至低山區可見,範圍廣泛數量眾多,白頜的聲音如敲著空筒,相當容易辨認,樹蛙之中,最容易離你家很近的物種。
▲【台北樹蛙(保育類、特有種)】,分布以台灣北部為主的台北樹蛙,是以冬天為主要繁殖期的物種,通常雄蛙會挖好土洞然後再躲在裡面低頻鳴叫,聲音沉悶但可及遠。雌蛙由於在植物上靜靜呆著的時間很長,所以比起雄蛙外顯而易找。
以夜為主,居有定所
如果你想跳過夜間觀察這個環節,但生態攝影本在野外,相信和這個類別的題材打照面機會還是頗多,但日拍種類和活動型態可能就頗為侷限。他們白天休息,且大多躲藏得不錯才休息;濕度較高的夜晚,那才是他們把握且雀躍的時刻。
這題材很好定位,除非環境遭大改變,否則不像找尋特定種類昆蟲在相同棲地觀察上槓率那麼極端,是相當親近而容易的題材類別。
雖然大多環境在拍攝上會遇上各種小難題,相信你上癮之後會一一克服且樂在其中的。
誠摯的祝福大家‧也別忘了在過程中靜下心來,聆聽那美好的情歌,曲曲不同,款款都是對生命的期待。
阿生 筆於台南
延伸閱讀
大型阿生
拍蟲拍蛙拍蛇拍活的。台南人,自認為是個「滿腦子蟲的流浪漢」。熱愛山林與其間的住民們,一年總有好長一段時間要上山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