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肯藝廊
從開幕首波藝文攻勢開始,巴比肯中心就註定以精準詮釋的主題、前鋒人格的姿態,和全世界的藝文界相濡以沫,就連咱們台灣也樂於延續它那深諳創意張力之道,例如2012年3月,才應國家兩廳院之邀來台的美國全才前衛媒體藝術先鋒Laurie Anderson(蘿瑞安德森),於「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演出的革命性音樂劇場《妄想》就是蘿瑞於2010年受巴比肯中心委託,為溫哥華冬季奧運所創作的作品。
巴比肯藝廊(Barbican Art Gallery)是身為巴比肯中心那遍地灰沈最封印不住的耀眼明珠,也是英國最大型的藝術場地之一,形塑出它獨特地位的,是作為二十至二十一世紀藝術先驅作品的展示地,頌揚藝術界塑造發展及帶領改變的靈魂人物,例如:放眼當代藝術界奧斯卡獎美譽的「TurnerPrize」(特納獎)得主,很多都曾經在此舉行展覽。
隨後,策劃的展覽從現代藝術一路演進,在2004年歷經改革後以全新的策展概念,推出更多廣納多元形式的創意表現,在當代藝術之外,尤其著墨於建築、設計、攝影、數位創意和多媒體藝術等動態組合,例如:2010年秋天展出《超現實房屋》(The Surreal House),集結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等超現實主義先鋒藝術家和建築師的一百多件作品,關注超現實主義在當代藝術、電影、建築憾動至今的餘震;2011年夏天,繼挑戰以動畫為主題的皮克斯動畫展之後,推出慶祝世界影壇動畫片誕生150週年的《Watch Me Move百年動畫展》,生動暢言動畫在當代視覺藝術文化中所扮演著的獨特角色,而在倫敦之後,更於2012年1月移師台北市中正紀念堂展廳,讓數位創意在一百多部影片以及實驗動畫中繼續跳動。
▲Barbican OMA Progress。(©Lyndon Douglas)
藝廊內的建築進程縮影
巴比肯藝廊最聲譽卓著的,還有領導潮流、挑戰陳腔濫調的建築展覽,歷史強檔包括:2007年二十五週年慶時,向芬蘭國寶級環境藝術設計大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致敬的大展,探討這位橫跨60個年頭的北歐設計巨匠,是如何在現代主義的設計概念下,打造一個個充滿強烈情感與地域主義的永恆經典;2009年有科比意的現代主義建築展;2010年初推出英國設計、建築巨匠Ron Arad的首場英國回顧展。
2011年秋季至2012年初,巴比肯藝廊被大型展覽《OMA Progress》徹底改造,這是叱吒全球的荷蘭建築團隊OMA繼2003年在柏林之後的重量級大展,也是首次在英國的大型展覽。
OMA精神領袖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在官網上親述,這是OMA首次最完整、深入的作品呈現;策展團隊是於2010年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以比利時館展覽的成功策劃備受矚目的Rotor,這次他們以偵探般的角色潛入OMA位於鹿特丹、紐約、北京及香港的辦公室,深入窺視旗下兩百八十名左右的建築師、設計師及研究員,以便發掘OMA的資料庫及日常運作,從這些建築菁英們個人的創意腦記憶庫、辦公桌上的電腦資料庫,甚至腳邊的垃圾桶中,慎重選取、再重新排列組合了大量文件、舊物、文案、影像及模型,以原創性十足又略帶幽默剖析的全新角度,透視OMA建成及未建成的項目及其概念作品。印象至為深刻的,是竟在設計師們靈感來源的隨手拍圖像中,赫見台灣士林夜市的小吃攤商,相片旁以英文備註:建築專案發展的過程就像在台北逛夜市,你自以為只要依著既有的藍圖向前即可,卻在一攤攤誘人的美食中,深陷計畫外的美好迷失!在國際規模的建築展盛宴中赫見家鄉味,莞爾之餘,更感親切!
▲Barbican OMA Progress。(©Lyndon Douglas)
當倫敦宣布以「文化奧林匹亞」(Cultural Olympiad)為名,以洋洋灑灑開展的藝文節目名單,宣誓在各式展演中優雅迎接奧運來臨的姿態,巴比肯中心自然不能缺席,於是,2012年度令人目不暇給的陣容早已隆重宣傳:實力派演員凱特布蘭琪將在此演出舞台劇《Grossund Klein》,講述一個女人在歷經痛苦情傷後賦予自己新生命。
巴比肯中心更和倫敦知名舞蹈劇院「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合作,將於6月起向已逝的舞蹈劇場之母Pian Bausch(碧娜鮑許)致敬,推出連續一整月的《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World Cities 2012》(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世界城市2012),這是鮑許從1986年以來分別與十個城市合作的城市組曲系列,這次將有十部舞作將隆重上演、其中七部更是英國首演,令全球當代舞蹈迷引頸期盼。在巴比肯藝廊,五月至八月也將推出英國有始以來最大規模的包浩斯設計回顧展《Bauhaus:Artas Life》。
逆著野獸式建築的狂囂,藝術齊開的花朵徹底馴化水泥巨怪,在巴比肯中心,堅固的量體、雋永的藝術看來似乎永遠不會煙消雲散。
▲2012 Announcement graphic。(©Courtesy of the Barbican Centre)
延伸閱讀
本文同步刊載於設計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