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4×5(inch)規格以上底片的相機,就是大片幅相機,又稱為大型相機。大片幅相機比中片幅相機更少見,且操作上和常見相機極為不同,須對相機有一定程度瞭解並具備相關知識才能駕馭它,因此也稱之為「技術性相機」。除了比其他相機更大、更笨重以外,此種相機外型也不同於一般相機,反而比較像是某種工業用具。比起中片幅相機,大片幅相機的使用者更少,用具、配件也更不容易取得,但它在攝影領域中的重要性卻是無取代的。

大片幅相機簡史

早在1860年代,具備單眼相機結構的大片幅相機便已出現在市面上,但使用不便利,因此並沒有存續太久。到了十九世紀末,歐洲開始有人提出以光軸軌道為基礎的相機設計,讓鏡頭和感光媒介可以分別沿著光軸移動來完成對焦;到了二十世紀初,許多相機製造廠商以這種構想為基礎,開始設計生產此類相機。由於當時135片幅尚未普及,中片幅規格也仍在發展中,所以這些相機都是以大片幅規格底片為主,也是當時攝影活動的主流。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新興的北美洲也有不少攝影者投入大片幅相機的使用,並用它創造出許多令人震懾的影像。除了新聞記者普遍使用能手持拍攝的大片幅相機以外,分區曝光理論(Zone System)創始者 —終其一生在美國西部拍攝自然景觀的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他鍾愛的相機就是大片幅相機。

由於中片幅和135片幅規格的發展,大片幅相機在大眾市場上很快消聲匿跡,再加上其複雜的操控性,使得它逐漸成為專業攝影的標準;生產大片幅相機的廠商也和一般人熟悉的廠商大相逕庭,畢竟市場取向和訴求對象都不相同。這些公司在一般人心目中或許知名度不高,但在光學設計和製造技術上,是一點也不遜於當今任何相機大廠的。

攝影用語小常識:無可取代的 大片幅相機

 

攝影小常識|大型相機的製造廠商

  • 瑞士:Arca Swiss、Sinar
  • 德國:Linhof
  • 荷蘭:Cambo
  • 日本:Hosrseman、TOYO、Wista
  • 美國:Deardorf

 

大片幅相機的結構特色

大片幅相機的外型和輕便很難搭上關係。雖然它沒有自動化技術所需的電子機械零件,但由於其感光媒介面積較大,相對地各項組件的大小也必須擴增。另外,大片幅相機的組件雖然也不外乎是機身、觀景系統、對焦屏、蛇腹、鏡頭⋯⋯等,組合方式卻和一般相機大不相同,且這些組件都是高度模組化的設計,在相機不使用時原則上會拆開來個別存放。

大片幅相機的基本構造是由前後兩個平板所組成,前板安裝鏡頭,後板則為感光媒介或取景對焦屏的擺放位置,中間由蛇腹連結,底部則有支撐的基架,構造十分單純,沒有複雜的電子或機械裝置;把組件安裝在一起之後,就形成整部相機的機身。初次見到這些組件時,很難想像它如何組成一部相機的模樣。

在拍攝時,由於少了自動化技術的輔助,舉凡對焦、測光、快門上弦等動作,全都必須由攝影者手動調整,因此拍攝步調快不起來;而且由於大片幅相機較為笨重,幾乎都必須上腳架才能穩定拍攝,因此不大能應用在需要機動性的高速攝影場合,但對於極度講究畫質或是需要特殊效果的構思性攝影,它能發揮的長處又是其它相機難以望其項背的。

大片幅相機一般分為座架式相機(Field Camera)和單軌式相機(View Camera)兩種,其基本結構大致相同,但設計上有所差異。

座架式相機

可以摺疊收合,收合時就像個沈重的方盒子,而盒蓋就是相機的後板和底部基架;因體積比較小一點,所以攜帶上相對方便。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座架式相機在大片幅相機所具有的移軸功能上限制較多,能使用的鏡頭也比較受限,在使用長焦距的鏡頭時,機身穩定性也較差一些,一般主要使用在不需要太多移軸功能的戶外風景攝影。

座架式相機展開和收合的樣子。
座架式相機展開和收合的樣子。
▲ 座架式相機展開和收合的樣子。

 

單軌式相機

體積一般比座架式相機更大,前後板和底部基架是分開的,在移軸的功能上更有彈性,當使用不同鏡頭時,須延伸或縮短連結的蛇腹長度,若長度過長,還可用多個腳架加以支撐,增加拍攝的穩定性;相對來說,由於單軌式相機體積較大,且相機組件各自獨立、較為靈活,在組合及攜帶上比較麻煩,一般多用於攝影棚內的專業領域。

Sinar p3單軌式相機。
▲ Sinar p3單軌式相機。

 

可交換使用的鏡頭

和其它可交換鏡頭相機一樣,大片幅相機也有不少鏡頭可以交換使用,且其鏡頭相容性不像其它相機系統,受限於鏡頭接環,只要鏡頭本身所用的快門尺寸符合現代化標準規格,使用者便可以自行購買對應的鏡頭板,將鏡頭安裝在自己的相機上,不論相機或鏡頭是哪家廠商生產的都沒問題。

Fujinon的大片幅相機鏡頭。
▲ Fujinon的大片幅相機鏡頭。

 

(後面告訴你近代大片幅相機鏡頭的製造廠商有哪些!)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