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師們的照片裡的 光線 總是來得如此巧妙?反觀我的作品,畫面一片平坦,就算已經重新 構圖 七七四十九遍,那光線還是無法進入我的照片,即使是想捕捉快樂氛圍,照片中看起來仍是一片死寂...光線的確是攝影不可多得的好夥伴,除了 太陽光 以外,生活中也存在許多 人造光源 ,假若各位初學者對光線有一定的認知程度,在拍攝時,就能確切掌握拍攝主體與周圍背景的表現方式哦!

認識光線 

攝影既然是一門「用光作畫」的藝術,如何巧妙地運用光線的物理特性與照相機的成像原理,在影像中營造出想要的視覺效果,以符合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念,就是拍出好照片的基礎。不論你拍攝主題是什麼、在哪裡、什麼時間拍攝,攝影的對象其實始終只有一個 — 光線。沒有光,就沒有創造影像的可能。

19世紀中葉攝影術剛剛發明之初,我們能夠運用來拍照的有效光源只有一個,那就是太陽。在那個曝光時間動輒長達好幾秒甚至數分鐘的年代,拍照可是一件非得在大太陽底下僵著不動好一陣子才能完成的辛苦差事;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在相機科技、顯影技術及照明科技上突飛猛晉,拍照時可運用的光源也越來越多。除了想當然爾的太陽光與有時也幫得上忙的月光,還有各式各樣的人造光源,例如常見的螢光燈、鎢絲燈,以及種類繁多的閃燈與棚燈,甚至於人眼不可見的紅外線、紫外線與X光線,也可以應用在攝影中,只是不可見光在一般攝影中的應用很少見。

新手入門的必修學分:用光作畫

 

光線的物理性質淺說

不論我們使用自然光源或人造光源拍攝,光線依然還是光線,遵循同樣的基本定律。在繼續深入探討各種光
線的運用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光線的幾個物理特性:

1. 直進性
光線以直線前進,不需要任何介質的幫助;但如果受到其它物體的重力場影響,光線的傳播路徑便會發生偏折。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黑洞。這也說明,要改變光線行進的方向,該重力場必須很強大才行。

2. 反射性
光線遇到無法穿透的介質時,會從該介質表面再反射出去(更準確地說,是光線被物質所吸收後再輻射出來)。依據入射角的不同,光線反射後的方向也會有所不同。

3. 折射性
光線穿過介質時,會因其密度而產生偏折現象,不同的介質密度會產生不同的折射角,由該介質的折射率來決定。此外,光速在不同介質中亦會轉變。以肉眼觀察一支插入水中的筷子,會發現水面下的筷子看起來像是折斷了一樣,與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並不相連,就是因為水的密度使光線產生折射現象所造成的錯覺。

4. 繞射
光線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雖然是直線行進的,但如果遇到孔隙或障礙物邊緣,則會以扇型衍射出去,此種情況稱之為「繞射」。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太陽光透過樹梢縫隙時所形成的環形日暈。

新手入門的必修學分:用光作畫

 

光線是甚麼

光是電磁波的一種,由稱為光子的基本粒子所組成。歷史上,科學家對於光線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爭執不休,就連愛因斯坦也曾加入此一戰局,並且憑其「光量子論」奪得了諾貝爾獎(而不是一般人以為的「相對論」)。目前,科學界大多認為光線同時具有粒子性與波動性,稱為波粒二象性。

電磁波家族包含廣泛, 從頻率低往高數來, 共有無線電波(1888年發現)、微波、紅外線(1800年發現)、可見光、紫外線(1801年發現)、X射線(1895年發現)與γ射線(1900年發現)等等,最後於 1930年產生微波。除了部分科學、醫學領域會使用不可見光來攝影,大部分攝影所使用到的都只有可見光這個部分。

 

(光線的質與亮對照片有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