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充斥的世界裡,黑白攝影始終以一種獨特型式存在。它有別於我們常見的彩色影像,當去除顏色干擾後,能以明暗層次與強烈的情緒張力,為畫面帶來更深邃的視覺體驗,讓觀者專注於光影、紋理與構圖的純粹美感。本文將分享黑白攝影的拍攝要點、適合題材以及後製技巧,幫助攝影愛好者創作出更具感染力的黑白影像。
目錄
黑白攝影的魅力與起緣
彩色與黑白攝影的思維轉換
光線與反差的掌握技巧
構圖與題材的選擇要點
濾鏡在黑白攝影中的角色
黑白攝影後製的N種方法
黑白攝影的魅力與起緣
許多人初次接觸攝影時,往往會被鮮豔的色彩吸引,因為色彩能迅速抓住目光,傳遞直觀的情感。不過當畫面中的色彩被抽離,只剩下黑、白與無數灰階時,影像便進入另一種純粹的境界。這正是黑白攝影的魅力所在,它能將觀者的注意力重新導向光影、形狀與質感,而非僅僅依靠色彩而已。黑白攝影的起緣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由於當時的攝影技術尚未能重現真實色彩,因此所有影像都是以灰階呈現。
▲▼ 色彩能傳遞直觀的情感,但黑白影像能呈現另一種純粹,留下永恆印象。
然而,即使彩色技術的誕生改變了攝影的面貌,黑白攝影仍未被完全取代,並孕育出不少經典大師,無論是過去的美國著名風景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法國紀實攝影大師亨利.卡蒂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或是當代以極簡構圖、長時間曝光拍攝黑白風景照聞名的英國攝影師麥可.肯納(Michael Kenna)、擅長用黑白影像記錄全球社會議題與人類處境的巴西攝影巨擘: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以及以黑白街頭影像見長的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等,皆以黑白影像與拍攝技巧奠定其地位。由此可見,黑白攝影並不侷限於時間與特定題材,而是能跨越時代與不同領域,展現出恆久而多樣的表現力。
▲ 利用光影與層次展現自然的形與韻,是黑白風景攝影的經典手法。
對不少創作者而言,黑白攝影是一種挑戰。色彩能快速傳達情緒、建立氛圍,但黑白攝影則必須依靠光影變化與構圖設計來吸引觀者目光,因此創作者必須尋找新的方式來呈現影像張力,這也正是黑白攝影的迷人之處,它迫使創作者以更敏銳的觀察力去理解場景的核心,並藉由光線、曝光、對比、幾何、構圖等手法將影像完整呈現出來,賦予影像截然不同的視覺效果。此外,黑白攝影還可以讓影像脫離具體時代,呈現永恆的氛圍,使黑白照片在觀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街頭瞬間的定格,讓黑白影像更具敘事張力。
彩色與黑白攝影的思維轉換
初學者在嘗試黑白攝影時,往往會發現畫面顯得單調,甚至毫無重點。會有這種落差是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充滿色彩的世界,視覺與心理都早已習慣透過顏色去辨識與感受。例如藍色的天空常給人開闊與自由的印象,翠綠的草地帶來生機與舒適,金黃的夕陽則蘊含溫暖與浪漫的氛圍。然而當色彩一旦被抽離,畫面中這些直觀的情感就會隨之消失,如果缺乏光影層次、幾何結構或有力的構圖支撐,影像自然就會顯得平淡,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 黑白攝影最大的挑戰就是要設法用其他元素支撐視覺,影像才不會顯得空洞、平淡。
因此,想要拍好黑白攝影的關鍵思維轉換,就是不再依賴色彩,而是要設法讓其他視覺元素走到舞台中央,這當中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尋找光影」。光是攝影的核心,若沒有光線,任何影像都無法形成;而當色彩不再成為主角時,光與影所構成的對比便成了營造影像張力的首要關鍵,它能突顯主體,塑造氛圍,甚至影響觀者的情緒反應。
▲ 光是攝影的核心,無論彩色或黑白攝影皆是;尤其是後者,光影可以撐起一張影像。
▲ 就算只是簡單的窗光,在有影子的加持下,瞬間就讓黑白影像有了情緒和氛圍。
除了光影之外,幾何與構圖同樣也是拍好黑白攝影不可或缺的元素。線條、形狀與結構在缺乏色彩修飾的情況下會更為突出,影像中的水平線、對角線、弧線,甚至是重複的圖案或紋理,都能成為吸引視線的重要因子。因此初學者在嘗試黑白攝影時,若能善用光影、幾何等元素,並透過構圖技巧為影像加分,就能讓畫面擁有強烈的視覺張力與層次感,即使沒有色彩,作品依舊能夠打動觀者。
▲▼ 光與影可以構圖各種幾何形狀,若再加上機會快門,就能獲得頗具水準的黑白作品。
換句話說,黑白攝影並非色彩攝影的「簡化版」,而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敘事方式,它要求創作者主動去發現光影的走向、結構的佈局與細節的質感,並透過這些元素去建構影像的核心。當我們開始跳脫對色彩的依賴,重新學會以其它角度去觀察世界,便能真正進入黑白攝影的思維領域,創作出具有力量與深度的作品。
光線與反差的掌握技巧
由前面我們可以得知,在黑白攝影中,光與影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視覺語言。沒有色彩輔助,影像的表現完全取決於光線的分佈與明暗層次,就算是幾何形狀和結構,在黑白影像中也是需要藉由光線照射與產生的影子來形成,因此只要學會掌握光線,便等於能夠駕馭黑白影像的情緒與深度。光線一般可分為硬光與柔光兩種,強烈的硬光能夠創造出高反差效果,讓畫面充滿戲劇性;相反地,柔和光線則能提供豐富的灰階細節與紋理,適合表現如人像攝影的細膩情感。因此創作者應根據拍攝題材決定需要戲劇性的硬光,還是詩意的柔光,才能拍出理想的黑白作品。
▲▼ 強烈的硬光能夠創造出高反差效果,讓畫面充滿戲劇性。
▲ 柔光能提供豐富的細節紋理,適合表現如人像的細膩情感。
有光的地方就會有影子,而光影所形成的明暗反差,通常是初次接觸黑白攝影的玩家應該優先掌握,也是最容易上手的拍攝技巧。光線的照射角度與方向,會影響影子的形態與樣貌,例如正午時分的陽光照射在建築外牆,會出現極端的明暗反差,使結構線條更加鮮明突出;日出後與日落前的斜射光,則會讓被照射到的物體投射出長長的影子,不僅能夠延伸畫面視覺,也可以強化影像張力,吸引觀者的目光停留。當順光時,由於影子在畫面中的比重不高,所拍攝的黑白影像一般會顯得較為平淡;而逆光則正好相反,除了能藉由拉長的影子增加畫面的可看性之外,也可利用剪影效果達到強化主角或物體形狀與輪廓的目的。
▲ 強烈的頂光會形成極端的明暗反差,可使結構更加鮮明突出。
▲ 斜射光或逆光可拉長主體影子,大大豐富畫面的可看性。
值得一提的是,光影與反差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在嘗試用光線來建構黑白影像時,也需要學會掌控光比,才能拍出更符合心中預期的黑白作品。一般來說,可以善用相機的測光模式並配合直方圖,來精準判斷場景的明暗狀況,再適度進行曝光補償的調整,幫助我們獲得理想的拍攝效果。
構圖與題材的選擇要點
想要讓黑白影像更加吸引目光甚至更有深度,除了運用前述的光影與反差之外,幾何形狀與構圖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尤其是將影像中的色彩抽離後,這些將不再是附屬元素,而是成為主導畫面視覺的重要核心。其中,幾何是最直接的視覺引導,亦能影響影像的情緒與氛圍,例如水平線能營造穩定與平靜,垂直線則帶來莊嚴與高度感;對角線與曲線則使畫面更具流動感,圓形通常給人完整與柔和的印象,而三角形則能帶來力量與穩固的感覺,尤其是建築或城市題材中,幾何結構能展現黑白攝影的抽象特質,使得作品更為加分。當色彩消失後,這此幾何形狀會因明暗對比而顯得更加清晰,因此拍攝者要善於觀察並捕捉它們的存在,才能藉此為影像創造出更具渲染力的情緒及視覺張力。
▲ 只要細心觀察,即可發現生活中有不少由光影組成的幾何圖案可以捕捉。
▲ 運用剪影和高反差所形成的方形幾何,獲得一幅決定性瞬間的黑白街拍作品。
除了幾何線條的運用外,「留白」也是黑白攝影中不可或缺的構圖語言。適度的留白不僅能使主體更加突出,也能引導觀者的視線停留在影像的重點,當畫面過於擁擠或資訊量太大時,影像往往會顯得雜亂而且沒有重點;反之,若能巧妙利用留白的構圖手法,讓主體孤立於畫面之中,並藉由光影與幾何線形狀等其他元素為其加持,便能營造出強烈的孤寂感或靜謐氛圍,這也是黑白攝影特有的敘事方式之一。
▲ 即使是黑白攝影,若構圖時有適當的留白,一樣才達到強化視覺的目的。
至於黑白攝影的題材選擇並無絕對限制,但某些主題更能展現其特質。例如街拍常藉由瞬間的光影、人物神情或場景對比,傳達出強烈的故事感;人文題材則可利用灰階層次呈現情感深度,使觀者更專注於人物神態與環境細節;風景題材中,雲霧、岩石、波浪或樹影等,都能透過黑白的對比展現形體與質感的張力;至於極簡主義或抽象題材,則更能發揮黑白的純粹與象徵性。
▲ 街拍是黑白攝影很好發揮的題材之一,可藉由光影、人物神情或場景對比為畫面加分。
▲ 黑白風景攝影中,不妨善用黑白對比與灰階來展現形體、質感與視覺張力。
濾鏡在黑白攝影中的角色
在黑白攝影中,色彩雖然不會以原本的樣貌呈現,但是不同顏色會以灰階的形式轉化為明暗層次。這表示紅、黃、綠、藍等色彩在轉換為黑白時,會有不同的灰階對應,而拍攝者若能善加利用彩色濾鏡的幫助,就能主動干預這種轉換結果,藉此改變影像的對比與細節呈現。彩色濾鏡在黑白攝影中的基本原理是「讓顏色相同的光線通過,對其部分相同或相鄰的色光部份通過,而對立的色光則給予全部阻擋」,因此會直接影響黑白影像中各種顏色的亮度。所以在黑白攝影時套用不同顏色的濾鏡,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畫面效果。
▲ 彩色濾鏡嚴格來說是底片時代的產物,用在黑白攝影可以增加特定顏色的對比度。
▲ 部份相機有內建可套用不同彩色濾鏡的黑白模式,可以更方便拍出想要的影像效果。
舉個例子,若想要讓黑白的風景照更加吸睛,我們可以套用紅色濾鏡,因為它能讓紅色或暖色調的光線通過到達底片或CMOS進行感光,因此會使畫面中相同顏色的物體變得明亮,同時讓與之相對的藍色顯得更深暗。應用在拍攝藍天白雲的場景時,紅色濾鏡能使天空大幅變暗,白雲則更加鮮明立體,營造出強烈的張力與戲劇感。與之相較,黃色濾鏡則較為溫和,效果介於紅色與不使用濾鏡之間。它能略微加深天空的色調,使雲層更加分明,但又不會像紅色濾鏡那樣誇張。同時,它也能讓照片中的人像膚色看起來更自然、討喜,減少瑕疵的顯現,因而成為黑白人像攝影中最常使用的濾鏡之一。
▲▼ 原圖直接轉黑白影像較顯得平淡,在套用紅色濾鏡後,可以發現藍天變得更深邃,白雲更加立體。
綠色濾鏡則特別適合用於拍攝以植物主的自然場景。因為它能讓綠葉顯得更明亮,並與花朵或其他顏色的物體形成清楚的對比,使植被的細節更清晰可見。至於藍色濾鏡一般則較少被使用,但在某些特定題材中仍有其價值。它能使藍色的天空或水面顯得更明亮,而讓紅色與黃色的物體變得更暗沉。這種特性可以用於營造陰鬱、冷峻的氛圍,例如霧氣瀰漫的景象或是帶有孤寂感的場景。
黑白攝影後製的N種方法
黑白攝影的魅力,往往不僅來自拍攝瞬間的光影控制與構圖安排,也來自後製階段對明暗層次、反差與質感的細膩調整。數位時代的黑白創作早已不再侷限於相機內的單色設定,而是可以透過Adobe Lightroom、Photoshop等應用程式,以更靈活的方式塑造畫面風格。這裡分享幾種典型的後製方法,將能幫助創作者更輕鬆完成符合心中預期的黑白作品。首先是最基礎的「灰階轉換」,以軟體將彩色照片轉為黑白,並可透過調整各種色彩通道影響不同顏色在灰階中的亮度。這與前述的在黑白攝影中套用彩色濾鏡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加強紅色通道能讓膚色變亮、減弱藍色則可讓天空更深沉。這類轉換是數位黑白處理的核心,可模擬傳統濾鏡效果並靈活調整各區域明暗,適用於人像、風景等多樣主題。
▲▼ 透過Lightroom或Photoshop將照片轉黑白後,還可利用各種色彩通道加強影像效果。
另一種常見方式是透過「遮色片」進行局部調整。黑白影像的張力往往來自光線分布,透過明暗分區處理,可讓主體更加突出。攝影者可使用漸層濾鏡、筆刷或 AI 遮罩功能,針對天空、人物、建築等區域進行亮度或反差微調。這類方法近似於暗房時代的遮擋與加曝技法,是現代數位後製中極具表現力的技巧。不過要留意的是,適度的高對比能突顯結構與線條,但過度會造成灰階斷層或細節流失,例如建築或街頭影像可採高反差手法,營造硬朗的視覺衝擊;而人像或自然風景則適合保留中間調,使畫面更柔和與具層次。
▲▼ 善用遮色片或遮罩針對局部畫面進行調整,可以讓黑白作品更符合心中預期效果。
第三種是「銳化與顆粒」,它能強化黑白照片的質感。適度的銳化可提升邊緣細節,而模擬底片顆粒則能增添懷舊與真實感,特別適用於街頭、人文題材。不同類型的顆粒粗細與分布,可影響觀者對畫面時間感與空間距離的感受,這也是數位黑白創作中最能自由揮灑的部分。
▲ 無論是透過軟體或機身內建的功能增加顆粒或雜訊,能為黑白影像帶來底片懷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