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相機測光系統雖然愈發先進,但它所提供的僅是預設的參考值,無論是為了保留高光細節、表現暗部情緒,或配合後製動態範圍所做的取捨,每一次曝光選擇都是拍攝者主觀意圖的體現。本文將帶領你重新理解「正確曝光」的真義,學會如何從技術與美學雙重面向,做出每一次值得的曝光決策。

目錄
曝光不是數值而是選擇
讓相機理解你眼中的光
按下快門之前就先會預判
學會判讀直方圖
呈現影像情緒的曝光調整
在取捨之間決定曝光界線
以後製為導向的曝光策略

曝光不是數值而是選擇

無論使用哪一款數位相機或手機拍照,拍攝者的曝光決策往往始於測光。而相機的測光運作方式,是以偵測畫面或被攝主體反射的光線強弱來決定曝光數值。一般而言,相機(或手機)的測光系統,會預設畫面或被攝主體(視測光模式而定)的反射率為18%,並以此為依據建議出最符合當下「標準曝光」的參數(光圈、快門、ISO值)。正因為測光系統的運作邏輯乃植於「18%中性灰」的基準,所以當拍攝高亮度或深色物體時,這時相機給的建議未必是正確答案。而這也是為何現今攝影器材即便搭載先進測光或場景辨識系統,依然無法完全取代人為決策的主要原因,因此熟悉不同測光模式的特性與限制,正是掌握精準曝光的第一步。

 面對亮度充足、反差不大的環境,最適合使用權衡測光,很容易拍出曝光正確的影像。

▲ 面對亮度充足、反差不大的環境,最適合使用權衡測光,很容易拍出曝光正確的影像。

若習慣將主體安排在畫面中央,建議優先使用中央重點測光模式,效果通常令人滿意。

▲ 若習慣將主體安排在畫面中央,建議優先使用中央重點測光模式,效果通常令人滿意。

點測光適合用於微距生態題材,此時不用考慮周邊環境的亮度,即可得到不錯的效果。

▲ 點測光適合用於微距生態題材,此時不用考慮周邊環境的亮度,即可得到不錯的效果。

相機常見的測光模式大致上可分為「權衡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三種。其中權衡測光是針對畫面所有區域進行加權運算,在亮度充足且反差不大的環境,可說是最理想的測光模式。中央重點測光則是在權衡測光的基礎上,加強中央區域的測光比重,對於習慣把主體安排在畫面中間,且佔有畫面一定比例的玩家,無疑是最適合的測光模式。點測光則是以畫面中央約2~3%的極小區域做為測光範圍,特色是不會受畫面其他位置的明暗而影響,可針對特定物體(如微距攝影)做出正確的曝光判斷。

何謂18%中性灰?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所謂18%中性灰,指的是一種對可見光平均反射率約為18%的灰色調,既不偏亮也不偏暗。這種灰色的反射值被認為最接近自然場景中的「平均亮度」,相機的測光系統正是基於這個概念來運作。當相機對場景進行測光時,它會假設整個畫面相當於18%灰階,並依此為依據來設定曝光參數。然而,這個假設在實際拍攝中常常不成立!例如拍攝一幅純白雪景,相機會誤以為場景過亮,並強行壓暗曝光至接近18%灰階;反之,若是拍攝深色或黑色物體,則會強行拉亮畫面,因此才需要人為介入決策曝光。

讓相機理解你眼中的光

多數人初學攝影時,容易誤信相機的曝光量指示或曝光補償的「0」即是完美曝光,然而這個「0」並不是在量測真實世界的正確亮度,而是相機依據18%中性灰計算出的理論中間值。實際拍攝時,當背景為雪地、白牆、水面等高反光場景,相機會嘗試將其壓回18%灰階,導致畫面看起來比實際更暗;反之,在拍攝深色主體或大面積的黑色背景時,則會為了讓反射率接近18%灰階而提高亮度,讓暗部變得不夠深沉,甚至造成過曝。這些現象其實都指向一個核心問題:相機認知的標準並不等於你眼中的正確曝光,因此拍攝者應該養成辨別不同場景中主體與背景之間的亮度落差能力,意識何時該無視相機的測光建議,而去追求符合主觀創作意圖的亮度呈現。

 測光系統會受到環境光線強弱影響而產生誤判,故相機的曝光量指示僅供參考,最重要是自己學會判斷。

▲ 測光系統會受到環境光線強弱影響而產生誤判,故相機的曝光量指示僅供參考,最重要是自己學會判斷。

換句話說,一張影像的「正確曝光」,應該建立在拍攝者對現場光線結構的理解,而非盲目接受數值上的平均,所以當相機的建議與你的預期不符時,勇於打破「0」的桎梏至關重要。例如雪地或大面積淺色背景的人像拍攝往往需要增加曝光,才能還原畫面的純白質感與現場亮度感受;而捕捉城市夜景則需要適當減少曝光,方能保留霓虹燈的色彩與細節與眼睛所見相符。然而正確曝光的定義,對不同類型的拍攝主體而言也不盡相同,例如新聞攝影意味著如實還原現場;風景攝影則會盡可能保留畫面整體的層次與細節;在人像攝影中,通常主要讓膚色呈現理想的質感與光澤。唯一不變的是,曝光的抉擇必須服務於影像的主題與情感,而非被動盲目接受機器的數值,當拍攝者能跳脫「0 即完美」的迷思,以反差、亮度結構與氛圍表達為依據來判斷曝光,數值便不再只是冰冷的參考,而會轉化成創作意圖的精確延伸。

▼ 當拍攝大量淺色畫面時,相機會誤以為場景過亮而降低曝光,這時要適時增加曝光補償,以還原真實亮度感受。

▲▼ 當拍攝大量淺色畫面時,相機會誤以為場景過亮而降低曝光,這時要適時增加曝光補償,以還原真實亮度感受。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 拍攝夜景或大面積暗色物體,相機會誤以為場景過亮而拉亮畫面,此時要適時降低曝光補償,才會與所見相符。

▲▼ 拍攝夜景或大面積暗色物體,相機會誤以為場景過亮而拉亮畫面,此時要適時降低曝光補償,才會與所見相符。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按下快門之前就先會預判

由前文我們可以得知,真正的曝光控制並不是按下快門才開始,因此我們在拍攝前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學會觀察光線。看現場的主要光源是從哪裡照射而來?是直射光或漫射光?光線是強或弱?以及主體與背景之間的明暗落差為何?畫面中最亮與最暗區域的比例分佈等等,因為這些元素都會影響測光結果,也迫使我們在拍攝前就要考慮是否需要調整曝光補償,好讓拍出來的影像符合心中預期。

 預判就是在與光對話的一種過程,在按下快門之前,判斷應該要增加或減少曝光,才能拍出想要的畫面。

▲ 預判就是在與光對話的一種過程,在按下快門之前,判斷應該要增加或減少曝光,才能拍出想要的畫面。

舉例來說,日出時太陽剛躍出地平面,高度反差容易讓畫面呈現曝光不足的狀態,看來反而向是日落時分的感覺,這時我們可以採用權衡測光,並預先適度增加曝光補償進行拍攝,使整體影像亮度符合多數人對於日出的印象。又例如在逆光的午後想要保留背景的雲彩與色溫,則勢必要預先減少曝光補償,將前景或人物拍成剪影,以營造戲劇性的視覺效果。一旦在拍攝前就能確立判斷,後續的曝光設定就會變得有方向進行。

 ▼ 當面對如日出等強光源的場景時,在按下快門前就應先增加曝光補償,才能拍出符合心中預期的影像。

▲▼ 當面對如日出等強光源的場景時,在按下快門前就應先增加曝光補償,才能拍出符合心中預期的影像。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預判的核心,不只是判斷光線這麼單純,同時要注意場景中其它元素和光線分布的狀況,進而推測場景的動態範圍是否超過感光元件的承載極限,這個思考過程其實就是「在與光對話」。相機或許可以提供數值與直方圖,但它永遠無法替我們決定影像情緒與氛圍。只要學會在按下快門之前,就已經先在腦中完成曝光的選擇,如此一來拍攝就不再是被動地跟隨機器,而是以自身的觀察與判斷來主導畫面。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拍攝前就決定我們想要拍攝的結果,選定好對應的測光模式以及曝光補償,如此就能在同一個環境中維持一定的曝光水準,等到後製時,甚至只需要調整一張再批次套用即可,能大幅省下寶貴的時間。

▼ 日落時分環境光線較為暗淡,這時應該要預先降低曝光補償,才不會因照片亮度較高而減損雲彩層次。

▲▼ 日落時分環境光線較為暗淡,這時應該要預先降低曝光補償,才不會因照片亮度較高而減損雲彩層次。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學會判讀直方圖

無論相機或手機在拍完照後,都可以直接藉由螢幕檢視拍攝結果,這樣雖然帶來了便利,卻也同時隱含著風險。由於不同螢幕的亮度、對比與環境光條件皆可能會誤導我們對於作品亮度的判斷,因此想要真正掌握曝光的準確度,就必須跳脫「只看螢幕」的習慣,而作為量化的亮度分布工具–直方圖,便可成為判斷曝光是否精準的可靠依據。

 透過直方圖,我們可以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進而準確判讀每一張影像的曝光狀況。透過直方圖,我們可以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進而準確判讀每一張影像的曝光狀況。

▲ 透過直方圖,我們可以不受外在因素的影響,進而準確判讀每一張影像的曝光狀況。

直方圖又稱為色階分佈圖,它可以直實呈現一張影像的曝光狀態,其中橫軸表示亮度,由左至右依序代表最暗到最亮,縱軸則表示每一亮度值當中所含的像素多寡,若峰值愈高,則代表那處亮度所記錄到的訊息就愈多。因此我們可以藉由直方圖觀察畫面亮 / 暗部所佔的區域多寡,來評估影像的亮度是落在波形圖示的哪些地方。一張典型曝光理想的照片,直方圖應該呈現出「左右低、中間高」的山峰形狀,甚至無論是暗部或高光區域都還有向左和向右擴展的空間,不僅表示這張照片的曝光恰當好處,而且可調整的幅度還不小,是非常適合再後製處理的典型範例。

 以明亮調性為主的照片,可以發現曝光曲線是靠向直方圖的右側,表示影像將會偏亮。

▲ 以明亮調性為主的照片,可以發現曝光曲線是靠向直方圖的右側,表示影像將會偏亮。

不過並非所有影像都能符合這樣的情況,當看到亮部的分布緊貼右側邊界,就意味著高光已經溢出;若暗部的分布緊近左側邊界,則代表可能已經失去陰影細節,即便用肉眼觀看覺得影像沒有問題,但直方圖仍能揭示潛在的細節損失。所以學會閱讀直方圖,不只是為了避免錯誤曝光,更是為了評估畫面的亮度分布狀況。例如在剪影拍攝中,暗部貼左邊未必是錯誤,而是情緒營造的一部分;而人像拍攝時,膚色應落在中間調偏右的位置,這樣才能呈現健康、通透的膚色質感,換而言之,直方圖不是要你追求完美分布,而是幫助你看清畫面背後的亮度邏輯。

室內、夜景等照片,通常會盡量將曝光曲線向靠向直方圖的左側,讓影像維持暗調性。

▲ 室內、夜景等照片,通常會盡量將曝光曲線向靠向直方圖的左側,讓影像維持暗調性。

呈現影像情緒的曝光調整

當學會掌握符合我們意圖的正確曝光,接著便可以嘗試利用它來讓影像有更情緒化的呈現。一般而言,明亮通透的畫面可以帶給觀者輕盈、快樂與希望的感覺;深沉壓抑的影像則可強化情緒張力與懸疑感。而這些氛圍的營造,其實很大程度來自於拍攝者對於畫面亮度的自主掌控。例如當要捕捉主角開心的神情,不妨可以選擇稍微增加曝光,讓畫面整體更顯清透、明亮,藉以營造出充滿活力的快樂氛圍。這些選擇都刻意偏離「標準曝光」,卻更貼近拍攝者想傳遞的情緒語言。

 明亮或暗調的曝光策略,是表現影像情緒的重要手法之一,可以視想要強調的氛圍加以靈活運用。

▲ 明亮或暗調的曝光策略,是表現影像情緒的重要手法之一,可以視想要強調的氛圍加以靈活運用。

電影《侏羅紀世界:重生》中,當主角史嘉蕾.喬韓森、馬赫夏拉.阿里等人歷經被迅猛龍與翼龍混合的基因突變恐龍–突異龍,以及酷似異形和暴龍的結合體–扭曲霸王龍追捕絕境,最終成功乘船脫逃時,可以看到攝影團隊運用極具象徵意味的曝光策略:從陷入絕境的黑暗到脫困後航向光亮的黎明,令觀眾可以感受主角們重獲新生的暢快。這種由暗至亮、從壓抑到釋放的曝光變化,不僅是光線的轉換,更是一種心理的共鳴。

在取捨之間決定曝光界線

如前所述,在實際拍攝上其實經常會面臨畫面動態範圍遠超相機感光元件極限的狀況,尤其是身處反差極大的場景,光線的亮暗落差可能會大到任何技術都無法完美兼顧,這個時候拍攝者必須面對一個核心課題就是「取捨」。這並不只是單純的曝光控制,而是一種帶有方向性的創作判斷,是將技術與敘事融合的藝術決策。在每一次按下快門之前,我們都需要在心中問自己兩個關鍵問題:「我想保留什麼?我願意犧牲什麼?」

曝光沒有一定準則,可依想要呈現的畫面重點靈活調整。像這張是想要清楚呈現孩童開心的神情,所以讓天空過曝也無妨。 

▲ 曝光沒有一定準則,可依想要呈現的畫面重點靈活調整。像這張是想要清楚呈現孩童開心的神情,所以讓天空過曝也無妨。

這並不是退而求其次的妥協,而是有意識的選擇與構思。例如,拍攝逆光人像時,若選擇保留天空的雲朵層次,就必須讓前景人物陷入深邃的黑影;反之,若想捕捉人物的神情細節,那麼耀眼的天空便無可避免地過曝。這樣的抉擇並不存在絕對的對與錯,關鍵在於畫面的核心訴求與拍攝者想要傳遞給觀者的情感重心為何。

 又例如這張照片主要想讓觀者目光停留在天空迷人的夕陽與雲朵,故選擇降低曝光讓地景成為剪影。

▲ 又例如這張照片主要想讓觀者目光停留在天空迷人的夕陽與雲朵,故選擇降低曝光讓地景成為剪影。

這種思維與其說是技術選擇,不如說是一種敘事立場。取捨的背後,其實都是在決定觀者的視線將會停留在哪裡,以及情感將投射在哪個細節上。當我們捨棄某些高光細節,可能是希望讓觀者的注意力轉向陰影的神秘感;或是當決定讓暗部完全沉入黑色,或許是希望用極端的反差來營造戲劇張力。這些判斷並非隨機,而是來自對光線性質、影像情緒與構圖節奏的深思熟慮。隨著經驗的累積,相信拍攝者會越來越清楚哪些細節是可以放手的,哪些又必須保留住。這種能力並不是來自機械化的曝光公式,而是建立在對光線走向、主題表達與情感鋪陳的深刻理解之上。最終,你會發現它不僅可以讓影像更故事性,也更有說服力,甚至讓觀者在每一次凝視中,都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光影深處的真實與震撼。

這張照片利用犧牲暗部細節來達到強化亮部情緒的目的,使觀者直接將目光停留在畫面的重點處。

▲ 這張照片利用犧牲暗部細節來達到強化亮部情緒的目的,使觀者直接將目光停留在畫面的重點處。

以後製為導向的曝光策略

雖然在拍攝現場一次就把曝光設定得恰到好處,確實能減少很多後製的時間,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光線極端或反差巨大的環境下,我們還是需要做些曝光上的考量,才能為後製預留最大的調整空間。多數人拍照習慣使用JPG / HEIF格式,畢竟檔案小、方便分享,拍完即可直接傳送或上傳;然而,若拍攝前已經預期會進行後製處理,那麼RAW檔才是更理想的選擇。

 ▼ JPG在後製上不僅捉襟見肘,也容易出現色階斷掉等情況,因此若要讓影像能有更大的後製彈性,建議以RAW檔拍攝尤佳。

▲▼ JPG在後製上不僅捉襟見肘,也容易出現色階斷掉等情況,因此若要讓影像能有更大的後製彈性,建議以RAW檔拍攝尤佳。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RAW格式最大特色就是能完整保留感光元件捕捉到的所有原始數據,因此擁有比JPG / HEIF更豐富的色彩與階調資訊,以及更寬廣的動態範圍。而以後製為導向的曝光策略,其核心思路不外乎就是「盡可能地保留細節」,尤其在數位攝影中,亮部一旦過曝超過+2EV,要再拉回細節往往非常困難,因此有經驗的攝影者都會常採用「亮部優先」的曝光策略,也就是以不過曝為前提,盡量將直方圖推向右側,確保能紀錄到最多的訊號數據。

 ▼ 有時候甚至可以根據感光元件特性調整曝光策略,例如有些相機擁有較高的暗部容錯空間,因此可以讓曝光under一些以換取影像高光細節。

▲▼ 有時候甚至可以根據感光元件特性調整曝光策略,例如有些相機擁有較高的暗部容錯空間,因此可以讓曝光under一些以換取影像高光細節。

標準不等於正確!精準抉擇曝光完全指南

然而,這種方式並非萬靈丹,在高反差場景中,如果亮部再多一點就會爆掉,那麼與其冒險,還不如稍微壓低曝光,優先保住高光細節。這種做法雖然可能讓暗部顯得更暗,但透過後製提升暗部亮度與細節的成功率,往往會比從過曝的亮部中找回資訊要高得多。若場景是以陰暗氛圍為主,例如夜景、舞台表演或情緒濃厚的低光場景,那麼曝光策略就該轉向「暗部優先」,以確保畫面氛圍的呈現能夠符合我們預期,雖然部分高光細節仍可能會消失,但若這些部分在視覺上無關痛癢,這樣的犧牲是可接受的。總而言之,關鍵在於拍攝時就必須預想後製的方向,並依此做出曝光上的取捨與保留,當影像進入後製階段時,不僅能保有最大限度的調整空間,也能確保成品能更接近心中理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