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4 年起至今,由於太陽活動進入極大期,極光在北半球高緯地區出現機率大幅增加,因此全球掀起一波「追光」旅遊與攝影熱潮。然而極光究竟是什麼?怎該如何追尋與拍攝?本文將整理出關鍵 know how,讓你能輕鬆拍出極光代表作。

攝影 / 協力撰文:蔡孟哲(MJohns)

目錄
太陽週期與極光的形成
適合拍攝極光的季節
氣候對於極光的影響
機票、交通與住宿建議
攝影器材與禦寒裝備
關於極光的拍攝技巧
後製讓影像更接近真實

太陽週期與極光的形成

當來自太陽的高能量帶電粒子,以 200-800 km/s 的速度與地球大氣中原子和分子發生碰撞所造成的發光現象,是謂極光。故極光其實深受太陽活動影響,而太陽活動週期平均長度為 11 年。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與太空氣象預測中心(SWPC)的報告指出,目前我們正處於第 25 太陽週期(2019 年 ~ 2030 年),其中 2024 年至 2025 年這段時間,太陽的活躍程度將到達高峰(稱之為「太陽極大期」),因此進而導致高緯度的極光活動頻率增加,甚至平均每週都有機會觀測到極光。

 透過史波勒定律,人類可以預測太陽黑子的活動行為,來推測極大期出現的時間範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透過史波勒定律,人類可以預測太陽黑子的活動行為,來推測極大期出現的時間範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多數的極光發生在所謂的「極光帶」,大約位於北、南緯 66°~69° 的帶狀區域,在北極稱之北極光,在南極稱之南極光。不過隨著太陽活動進入極大期,極光出現的區域也會往南(北半球)或往北(南半球)推移;根據記錄顯示,2024 年 5 月中旬受到一次 G5 等級的地磁風暴影響,甚至在美國加州灣區,以及日本北海道都可以看見極光。

大多數的極光發生在所謂的「極光帶」,大約位於南、北緯 66˚~69˚ 的帶狀區域。(圖片來源:SWPC)

▲ 大多數的極光發生在所謂的「極光帶」,大約位於南、北緯 66˚~69˚ 的帶狀區域。(圖片來源:SWPC)

當發生地磁風暴時,極光出現的範圍會更擴大,甚至連美國北部和日本北海道都可看見。(圖片來源:SWPC)

▲ 當發生地磁風暴時,極光出現的範圍會更擴大,甚至連美國北部和日本北海道都可看見。(圖片來源:SWPC)

適合拍攝極光的季節

一般來說,地球的兩極皆能看到極光,但由於南極人煙罕至,交通也較為不便,因此位於北半球極光帶內的國家無疑是較佳觀賞地點。至於適合觀測極光的季節,約從每年的九月開始到隔年的三月左右,因為極光與銀河一樣,需要黑夜才得以觀測,而高緯度的夏天日照時間太長,客觀條件上並不適合觀測極光;反之,秋、冬兩季由於極圈地區黑夜時間較長,因此更有利長時間觀測與拍攝。

在極光帶,通常只要好天氣的夜晚,幾乎都可見極光;若遇到極光大爆發,抬頭望去天空均被極光所覆蓋。

▲ 在極光帶,通常只要好天氣的夜晚,幾乎都可見極光;若遇到極光大爆發,抬頭望去天空均被極光所覆蓋。

再者,通常冬季雲量與降雨機率較少,天候更為穩定,也提升了極光的可視機會。另外,根據研究顯示,秋分、春分這兩個節氣時間,地球與太陽風撞擊地球磁場所形成的磁索交錯最甚,故比夏、冬兩季更容易產生極光。若是已經進入穩定的冬季,高緯度地區在十二月至一、二月期間也是能夠觀測到極光。

氣候對於極光的影響

要能夠看到極光,首要條件就是祈禱有天空晴朗的黑夜,若天空烏雲密佈甚至降雨,諸如像看不到星星的情況下,要觀賞或拍攝到極光的機會可以說幾乎沒有,而最後才是考慮光害程度(例如月亮或城市的光害)。想要了解某個地方的一年平均氣候狀態,建議可以參考「Weather Spark」網站的數據和圖表。透過該網站我們可以快速瞭解到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的平均氣溫、雲層覆蓋狀況、降雨機率和黑夜時間長度等訊,並且利用這些訊息來分析是否合適前往觀賞、拍攝極光。

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藉由網站中的雲量類別(Cloud Cover Categories)、每日降雨機率(Daily Chance of Precipitation)、日照長度(Hours of Daylight and Twilight)這幾項圖表來判斷想要前往的地點,哪個時間最適合觀賞極光,同時再結合太空氣象預測中心(SWPC)或 Aurora Forecast 相關 APP 的極光預報資訊交互參考,就能大幅提升拍攝極光的成功機率。

在極光帶,通常只要好天氣的夜晚,幾乎都可見極光;若遇到極光大爆發,抬頭望去天空均被極光所覆蓋。

▲ 在極光帶,通常只要好天氣的夜晚,幾乎都可見極光;若遇到極光大爆發,抬頭望去天空均被極光所覆蓋。

但秋季出遊的好處是白天有紅黃楓情與白色雪景,晚上則拍極光,兩種願望一次滿足。

▲ 但秋季出遊的好處是白天有紅黃楓情與白色雪景,晚上則拍極光,兩種願望一次滿足。

另外,很多人建議觀賞極光要儘量在無月光的時候前往,主要原因是不怕受到月光干擾而看不清楚。但其實根據經驗,只要遇到強度稍大一點的極光,肉眼就可以清楚辨認,這時候有沒有月光其實是沒有太大的影響。反而有月光的夜晚不僅能夠幫助相機在黑暗中更容易進行對焦,並且還可以照亮地景使前景更加立體。此外,在構圖上還能將月亮納入畫面之中,使影像有更多的視覺元素以達到加分效果,整體而言可以說是利大於弊。若有時間彈性可以自由選擇的話,新月時拜訪更是很好的時機,主因是這時的月光不會過強到影響夜空太多,亦可以拍出漂亮的星芒效果。至於城市的燈火光害,一般只要開離市區就能夠解決,因此可以的話盡量往極光出現的方向前行,以背向城市燈火的方位會比較容易觀賞並拍到極光。

極光夠強的話,就算有月光的夜晚用肉眼就能看見,而且還會自動幫地景補光,讓照片看有更頭。

▲ 極光夠強的話,就算有月光的夜晚用肉眼就能看見,而且還會自動幫地景補光,讓照片看有更頭。

機票、交通與住宿建議

當決定出發的日期之後,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交通和住宿問題了。要觀賞極光,通常分為跟團和自由行兩種,一般坊間旅行社或私人攝影團體,均有推出專門的賞極光團,但如果你想要有更高自主性與時間彈性的話,當然建議還是以自由行為佳,雖然事前要做的功課不少且凡事都得自己來,但好處就是能從中獲得許多經驗、知識以及滿滿的成就感!自由行一開始會面臨到的不外乎是機票問題,這部份除了向旅行社或航空公司詢問之外,網路上也能找到許多比價∕訂購的網站,其中優先推薦 Skyscanner 和 Google Flights,方便規劃多點進出的機票與比價,若是出發與回程時間有較充裕的彈性,能找到比較低的價格購入。

透過 Google Flights 或 Skyscanner 可快速查詢起訖日期的航班與票價資訊,一定要善加利用。

▲ 透過 Google Flights 或 Skyscanner 可快速查詢起訖日期的航班與票價資訊,一定要善加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廉價航空會有提供不同地點飛往北歐的航班,增加分段購買機票省錢的可能性。另外,在機位的選擇上也可以稍加留意,如果搭乘的是夜間飛行航班,盡量選面北(北半球)的那一側,凌晨時分有很大的機會看見窗外的極光!至於住宿方面的選擇很多,建議進行多方面比價,常用的網站有 Priceline、Orbitz、Hotels.com、Travelocity……等等,各有不同的優惠跟折扣,在訂購之前也可以先查詢一下是否有折價代碼,有時候能省下不少旅費。

若有幸獲得幸運女神眷顧的話,有時候甚至在長程飛機上就能看見極光在窗戶閃耀飛舞!

▲ 若有幸獲得幸運女神眷顧的話,有時候甚至在長程飛機上就能看見極光在窗戶閃耀飛舞!

抵達目的地後,當地交通方式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環,若境內還有長途移動的需求,除了飛機之外還可以考慮搭乘火車,雖然耗費的時間較長,但所帶來的好處是除了節省旅費之外,也能欣賞到當地的獨特景色,為旅程增添更多的回憶。例如阿拉斯加連接 Anchorage(安哥拉治)到 Fairbanks(費爾班克斯)之間就有冬季極光列車,建議初次前往的朋友可搭乘一趟火車作為體驗;另一趟再買單程機票節省時間跟體力,兩點之間令人讚嘆的壯觀地貌可是搭飛機所見不到的。

極光列車是從 Anchorage 前往 Fairbanks 的重要交通工具,建議初次到訪者一定要搭乘。

▲ 極光列車是從 Anchorage 前往 Fairbanks 的重要交通工具,建議初次到訪者一定要搭乘。

▼ 雖然主要目的是拍攝極光,但也可以安排其他行程,一睹冰川和麋鹿真面貌才不虛此行。

▲▼ 雖然主要目的是拍攝極光,但也可以安排其他行程,一睹冰川和麋鹿真面貌才不虛此行。

2025 極光爆發年!極光拍攝技巧、交通、住宿建議全攻略

攝影器材與禦寒裝備

拍攝極光其實和捕捉銀河一樣,勢必需要在無光害的環境下進行才能提高成功機率,因此若想要取得較理想的影像畫質,選擇全片幅或 APS-C 片幅機種是較佳的選擇,尤其是全片幅相機相對能獲得更多細節與優異畫質,是預算充足玩家應該優先考慮的部份。不過以現今的科技水準,近一、兩年內推出的 APS-C 片幅相機其實也都有不錯的高感光度表現,再加上鏡頭也相對輕巧,是預算型玩家相當建議的選擇。

全片幅或 APS-C 片幅無反相機,再搭配超廣角變焦鏡頭,就是拍攝極光的主要器材。

▲ 全片幅或 APS-C 片幅無反相機,再搭配超廣角變焦鏡頭,就是拍攝極光的主要器材。

鏡頭方面,一般推薦以超廣角變焦鏡為主,除了能同時將極光和地景一起捕捉入鏡,讓畫面有更豐富的呈現之外,變焦設計所帶來的構圖彈性,在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也能提升拍攝的方便性。假如有機會遇到極光大爆發,相信就連超廣角鏡頭也很難裝得下眼前的震撼,這時若有攜帶魚眼鏡頭,便是它一展身手的時候了!

當極光曝發的規模很大時,可以使用魚眼來突破焦段極限,能容納更寬廣的畫面。

▲ 當極光曝發的規模很大時,可以使用魚眼來突破焦段極限,能容納更寬廣的畫面。

至於禦寒穿著與裝備建議,從頭到腳一般要有:毛帽、圍巾或頭套、內衣、發熱衣、棉帽 T、羽絨外套、雙層防水保暖大外套(GORE-TEX 外套)、內褲、衛生褲、厚棉褲、防風防水運動褲(如果預算夠可以買雪褲的話更加保暖)、兩層襪子以及防水登山鞋。手套部分則建議載兩層,內層以輕薄可觸控的手套為主,方便使用手機及相機,外層再戴上厚的開口式手套,不僅保暖並且也方便露出手指操作器材,只要按照上述建議進行穿著,一般來說就已具備基本的保暖防護。

身處天寒地凍的極光帶和環境,記得保暖工具一定要準備充足,才能夠拍得盡興。

▲ 身處天寒地凍的極光帶和環境,記得保暖工具一定要準備充足,才能夠拍得盡興。

不過在零下一、二十度的戶外待久了,通常四肢(尤其是手掌和腳掌)還是會冷到不舒服,這時不妨將車子發動開著暖氣回車上取暖,或是使用暖暖包以免凍傷。其他如有不足的配件,可到當地超市或戶外用品店購買,一般來說功能性會較符合當地需求,價格也會較台灣同級產品便宜一些。

汽車是很棒的移動工具,除了可以保暖之外,也能夠作為前景,增加畫面的可看性。

▲ 汽車是很棒的移動工具,除了可以保暖之外,也能夠作為前景,增加畫面的可看性。

關於極光的拍攝技巧

同樣延續拍攝銀河的訣竅,要獲得一張理想的極光作品,除了事前功課要準備充足之外,拍攝上也需要留意以下幾個重點,方能提高成功機率。首先,當然要弄清楚極光出現的方向,這點要從自身的緯度位置和觀察極光可見範圍來判斷,如果身處極光帶以南就要向北看,反之亦然。另外,如前面所述,地點的挑選也十分重要,因為這關係到畫面的構圖美感。一般而言,除了極光之外,建議也要尋找適當的地景或前景將它們一起囊括入鏡以增加畫面的豐富性。至於地 / 前景的補光問題,建議可使用手電燈或車燈來照明,若是在有月亮的夜晚拍攝,這個部份就毋須太過擔心了。

使用超廣角或魚眼鏡頭將極光連同地景一起捕捉入鏡,是最為推薦的拍攝手法。

▲ 使用超廣角或魚眼鏡頭將極光連同地景一起捕捉入鏡,是最為推薦的拍攝手法。

沒有前景?那就自己創造吧!利用車軌意示穿越時空的旅人也是一種表現手法。

▲ 沒有前景?那就自己創造吧!利用車軌意示穿越時空的旅人也是一種表現手法。

機身設定方面,記得選擇以 RAW 格式拍攝,才能為後製帶來更大的調整空間;同時要將「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功能關閉,以換取寶貴的拍攝時間,以及避免無謂的電力消耗,降噪工作則事後再透過後製處理即可。拍攝時,建議使用全手動模式,視現場情況和自己想要呈現的影像結果來調整參數。因為大多數的極光都不是靜止的狀態,所以透過快門速度的改變,我們可以得到視覺上較流動或跳躍感的極光;光圈當然要開到最大,感光度則以自己能接受的最高可用 ISO 值為主,或是可配合快門速度彈性調整。

使用 RAW 檔是拍攝極光唯一的途徑,方能為後製帶來最佳的調整空間。

▲ 使用 RAW 檔是拍攝極光唯一的途徑,方能為後製帶來最佳的調整空間。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功能記得關閉,才不會浪費寶貴的拍攝時間與電力。

▲ 長時間曝光消除雜訊功能記得關閉,才不會浪費寶貴的拍攝時間與電力。

另外,由於現場幾乎是極為昏暗的環境,故建議採用「手動對焦」模式,並參考螢幕上的對焦尺表,同時轉動鏡頭的對焦環,確認將對焦距離調整至無限遠(∞),方能確保萬無一失。最後,給各位一個貼心的小提醒,為了避免冷暖交替而使鏡頭起霧,建議開始拍攝之後,器材一律待在室外維持低溫,因為如果在車內、戶外頻繁進出的話,過大的溫差則會讓鏡頭起霧而不利於拍攝。

記得切換至手動對焦並轉至無限遠位置,確保能獲得清晰的極光影像。

▲ 記得切換至手動對焦並轉至無限遠位置,確保能獲得清晰的極光影像。

後製讓影像更接近真實

當辛苦熬夜忍受寒風終於拍到極光,建議還要適當後製才會讓照片更臻完美。至於後製的重點,不外乎是調整白平衡、增加銳利度和降低雜訊三個步驟,其中又以白平衡最為重要,因為這是影響極光色彩調性的最主要因素!若是以自動白平衡拍攝,通常畫面整體色調會不盡人意,所以一般建議以接近肉眼所見的顏色方向進行調整。以下便以 Adobe Lightroom Classic 進行示範,相信只要按圖索驥,即可讓辛苦拍攝的極光作品能有最完美的呈現。

在「基本面板」中進行影像的初步調整,色溫可控制在3000K~4000K之間,極光色調會比較接近真實。

▲ 在「基本面板」中進行影像的初步調整,色溫可控制在3000K~4000K之間,極光色調會比較接近真實。

在「細節」面板調整影像的銳利度和進行降噪處理,調整「銳利化」的總量、細節後,再按「減色減少」。

▲ 在「細節」面板調整影像的銳利度和進行降噪處理,調整「銳利化」的總量、細節後,再按「減色減少」。

LR CC自12.3版開始,支援AI技術的雜色減少功能,可輕鬆移除影像中的雜訊,還原影像銳利與純淨度。

▲ LR CC自12.3版開始,支援AI技術的雜色減少功能,可輕鬆移除影像中的雜訊,還原影像銳利與純淨度。

新增遮色片並選取天空,並針對曝光度、飽和度、清晰度和紋理進行調整,目的是使極光能更討喜。

▲ 新增遮色片並選取天空,並針對曝光度、飽和度、清晰度和紋理進行調整,目的是使極光能更討喜。

再新增一遮色片選取地景,並適度調整色溫、色調與亮度,以還原地景該有的樣貌,使影像更接近肉眼所見。

▲ 再新增一遮色片選取地景,並適度調整色溫、色調與亮度,以還原地景該有的樣貌,使影像更接近肉眼所見。

可用「調整筆刷」針對極光範圍,進一步微調白平衡、飽和度、清晰度和紋理等細節,達到突顯極光的目的。

▲ 可用「調整筆刷」針對極光範圍,進一步微調白平衡、飽和度、清晰度和紋理等細節,達到突顯極光的目的。

▼ 透過編修前/編修後的比較圖,相信各位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 透過編修前/編修後的比較圖,相信各位可清楚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

2025 極光爆發年!極光拍攝技巧、交通、住宿建議全攻略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