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 世博 是去年去上海的行程主菜,美術館、創意園區與設計景點,自然也不容錯過。或許該說,到上海不只看世博,而是窺看開始劇烈蛻變的創意上海。抵達上海當晚,我緩緩推開巨鹿路上極具個性的〈渡口書店〉大門,「 吳東龍 是吧?」才見過一次面的書店老闆高路,以一貫俐落又冷靜的語調展現她的熱情,瞬間連結起我三年前的記憶。

 

三年前看上海,驚訝比驚喜來得多很多

像是看到上海人穿著睡衣逛名店林立的外灘江畔,或在PUB外看見三輪車伕在窗外駛過,貧富階層的巨大差異所產生的文化衝擊很難解釋留下了哪些好與不好的印象。然而再度造訪,這樣的驚訝少了,反而驚喜增添不少,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位於黃浦江兩岸的世博園區。2010年的上海,反其道的將園區刻意規劃於市區之中;佔地與投下的經費人力堪稱空前,也期待創下史上最多人參觀的世博會。雖然世博在哪個城市舉辦都能成立,差別與趣味,也正是在於它所發生的城市。此次除了各國展館義氣加豪氣的熱情相挺(姑且容我先略過在園區罵了哪些不守秩序人群的話),先進城市的硬體設施與完善的園區規劃,在上海世博看到的是直逼已開發國家的水準現況,烙下極深刻的印象在於規劃格局。

它不討論這株那盆花了多少?也不僅著眼這館那棟會後的去向

藉由展覽會對城市進行大幅改造、對國民見識與素質提升與深化產生貢獻,所延續性著10年、20年的改變,是亮點,也正是持續觀看一個城市創意有趣的地方。上海想成為一個創意城市,當然不只倚靠世博會。

吳東龍 專欄:在 上海世博 窺看城市創意

觀看上海的設計,自然不能錯過創意產業園區

在上海,有75個以上授牌的創產園區。密度之高也莫怪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發其「創意城市」(Creative Cities)。尤其是擁有為數龐大的舊廠房、老倉庫與舊大樓的上海,透過創意產業園區設置的方式,留下老建築也為空間注入嶄新的創意元素。

 

這次參訪的〈紅坊〉是從鋼鐵廠改建

以雕塑藝術延伸出的藝術社區,紅磚白牆的園區除了內就有〈民生現代美術館〉與〈城市藝術雕塑中心〉兩大展覽空間,有不乏藝術與設計公司進駐;〈八號橋〉是由汽車廠房改建的創意園區,許多國際很知名的創意公司在此設立中國辦公室,也是許多創意活動舉辦的優先選擇。知名的〈田子坊〉則將原本住宅的巷弄改造成商業區特色餐廳與創意小店琳瑯滿目;至於第一波興起的〈莫干山50號〉,則擁有相當濃厚的當代藝術氣息,畫廊、畫室等藝術空間比鄰而居。漸漸地,每個園區走出各自的定位與特色,發展出有趣創意的種種可能。

對上海世博烙下極深刻的印象在於規劃格局。它不討論這株那盆花了多少,也不僅著眼這館那棟會後的去向。對上海世博烙下極深刻的印象在於規劃格局。它不討論這株那盆花了多少,也不僅著眼這館那棟會後的去向。

延伸閱讀

吳東龍 專欄: 旅行途中的美麗意外

吳東龍 專欄:感受2010東京設計師週

何孟修 專欄:運動之境

何孟修 專欄:微觀的趣味

名不符實的 Sony XDR-S16DBP 廣播收音機

吳東龍

台灣新竹出生的六年級中段班,主修工業設計,但也拿筆寫作書寫設計觀察、手握滑鼠畫圖描繪設計風格、指按快門寫真紀錄設計脈動。2006年起於台灣與中國出版個人的全創作系列書籍《設計東京》,現為設計專欄作家、書籍與視覺設計師,設計講堂規劃與講師,並參與展覽設計與相關企劃,文字與設計作品見於兩岸三地。09年成立《東喜設計工作室》,並於木馬文化成立並規劃《享讀》書系,發掘令人感動的設計,為多方位的設計工作者。部落格:www.tomicdesign.com

 

 插畫:Tubo
本文同步刊載於Stuff科技時尚誌 10月號/2010 第81期
如欲購買,請來信csc@cite.com.tw洽詢歡迎加入STUFF科技時尚誌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