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影功能已經是現在相機的基本配備,而且規格越來越強大,如果對它們一竅不通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本文跟大家介紹影片拍攝前的觀念釐清,讓你可以用最符合自身需求的相機設定,讓拍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相機錄影的參數設定,可以分成幾個部份來說明,包括:解析度幀率(影格率)位元率(比特率)編碼方式呼吸補償壓縮方式

解析度

相信大多數玩家要錄影時,首先面臨到的第一個問題不外乎是解析度。你可能會好奇選單上面的4K、2K、1080P和720P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其實,這些名詞通通代表著解析度。而解析度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畫面中所包含的像素數量,也就是一個畫面中具有多少個「點」。以常見的4K為例,4K解析度為3840 x 2160,代表著畫面中每一列水平有3840像素(3840點),每一行垂直則有2160像素(2160點),以此類推。 由此可知,當影片的解析度越高,其畫面細節也會越好,這點與拍照時選用相機畫素多寡是相同的道理,正常情況下,當相機感光元件的畫素越高,影像品質也會越為細膩。

解析度是指一個畫面中所包含的像素數量,以4K為例,代表水平有3840像素,垂直有2160像素,約略是800萬畫素的靜態影像。

▲ 解析度是指一個畫面中所包含的像素數量,以4K為例,代表水平有3840像素,垂直有2160像素,約略是800萬畫素的靜態影像。

一般而言,解析度當然是越高越好。現今 4K(3840 × 2160)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幾乎每台相機都可以錄製 4K 影片,若可以的話當然是建議直接拍攝 4K 影片,無論最終輸出的需求是 4K 或者是 FHD(1920 x 1080)。因為拍攝 4K 影片,就算事後要輸出成 FHD 解析度時,代表著在後製時擁有可以裁切的構圖彈性,與攝影的二次構圖是一樣的道理,在必要時可以讓影片有更活潑的視覺呈現。

以4K高解析度錄製的影片,若在有支持4K解析度的平台播放,即可享受高畫質帶來的視覺效果,非常適合用於風景等題材的創作。

▲ 以4K高解析度錄製的影片,若在有支持4K解析度的平台播放,即可享受高畫質帶來的視覺效果,非常適合用於風景等題材的創作。

幀率

又稱影格率,是指畫面每秒顯示的格數(frame per second), 通常相機會有 24p、30p、60p 等選項,格數越高畫面自然越清晰流暢,而且也較適合處理慢動作影片,以正常速度 30p 來計算,60p 可以得到 2 倍的慢動作效果,以此類推。但影格數越高對於光線的需求也越高,所以在低光源環境下就不見得是最理想的選擇。大家可以實驗看看,例如 iPhone 14 Pro 一般的錄影格式為 60p,慢動作影片為 240p,在光線不足的時候切換這兩者,就可以看出亮度上有明顯的差異。

至於一般錄影的影格率(幀率)又該如何選擇呢?我們的建議是可以從影片的題材而定。簡單來說,30p 適合拍攝大多數的影片,像是家庭紀錄、人物採訪、記者會甚至是vlog等,因為通常這些影片一來不會有大量的運動或動作需要清楚呈現,二來也沒有大幅度的後製需求,頂多修正一下白平衡、上上字幕或字卡而已,所以選擇 30 p 拍攝可以節省記憶卡和硬碟的容量。同理,60p 就適合用來拍攝較高要求或需要後製的影片,例如運動會、紀錄片、廣告CF 等等,除了影片中的動作會較為流暢之外,就算事後某些片段需要以慢動作呈現,也有後製調整的空間。至於 24p 則適合用來拍攝具有電影氛圍的創作,像是微電影或商業片等,原因是由於過去電影膠捲的標準就是每秒 24格,所以不少人影片創作者偏好用 24p 拍攝,那種帶點微微動態模糊的視覺效果,以傳達接近電影的質感和美感,而且經過潛意識的連結,想到是「拍電影」也會覺得比較浪漫吧!另外,要提醒的是電視的放映規格有兩種,分別是美規的 NTSC 和歐規的 PAL,台灣屬於前者,而 60p 和 30p 是 NTSC 制的標準,因此如果你發現相機的錄製設定是 50p 或 25p 不要覺得奇怪,因為那是 PAL 制的標準,記得在選單中切換為 NTSC 即可。

60p適合拍攝運動賽事或廣告CF,24p適合拍攝具有電影氛圍的創作,而30p則適合拍攝大多數影片,像是vlog、會議、採訪等。

▲ 60p適合拍攝運動賽事或廣告CF,24p適合拍攝具有電影氛圍的創作,而30p則適合拍攝大多數影片,像是vlog、會議、採訪等。

位元率

又稱比特率(或壓縮率、碼率),是指影片在單位時間內所使用的數據流量,流量的多寡與影片的畫質息息相關。我們用相機拍攝的影片,為了節省檔案大小、儲存容量等因素,一律都會經過壓縮,而壓縮的程度,就取決於流量。流量的單位以 Mbps 表示,也就是影片每秒所使用的數據流量為多少 Megabit(Mb),一般常見的流量有 50Mbps、100Mbps、200Mbps……等,數字越大,則代表壓縮越少,畫質越好,但影片的檔案也會越大。要注意的是,Mbps 不等同於我們所常用的 MB(Megabyte),1MB = 8Mb,所以我們可以藉由這個公式來推算所錄製影片的大小。例如選擇以 100Mbps 錄製1 分鐘的影片,而 100Mbps 是指每秒大約有 12.5MB(100/8=12.5)的流量,因此 1 分鐘的影片大小約略是12.5 x 60 = 750MB,以此類推。

有趣的是,許多人認為「解析度」是影響影片檔案大小的關鍵,但其實不然,真正影響影片檔案大小的主要關鍵反而是「流量」,若你手邊有相機不妨實際做個測試就能明瞭。你可以分別錄製 4K 和 FHD 各一支影片,拍攝內容完全相同(例如對著房間或辦公室錄影),長度也都以 1 分鐘為限,而影格率、流量、編碼方式、壓縮方式都設定一樣,當錄製完成後,再看看這兩支影片的檔案大小是不是相差無幾呢?!那麼為什麼許多人都會有 4K 影片的檔案大小比 FHD 影片還要大的既定印象?那是因為大多數相機在選擇 FHD 解析度錄影時,最高流量都會被限制在 50Mbps,而選擇 4K 解析度錄影時(前提是影格率設為相同),流量最低都有 60Mbps,甚至是 100 Mbps起跳,所以才會有拍攝 4K 影片時的檔案大小比 FHD 影片還要大的「錯覺」。

通常在相機的錄影選單中,有多種位元率可以選擇,使用者可依自身拍攝需求選擇最合適的位元率,以獲得最佳的影片畫面。

▲ 通常在相機的錄影選單中,有多種位元率可以選擇,使用者可依自身拍攝需求選擇最合適的位元率,以獲得最佳的影片畫面。

編碼方式

相機影片常見的編碼方式有 H.264 和 H.265 兩種。H.264 又稱 MPEG-4 AVC,是現今最主流、最普遍、支援度最高的編碼方式了,包括支援的播放器、影音平台、行動裝置也是最多的。至於 H.265 又稱 HEVC,相較於 H.264,H.265 則是更為先進的編碼器,它擁有更高的壓縮效率,但卻有著比 H.264 更好的影片畫質。不過,這也意味著當要處理 H.265 的影片時,電腦需要有較高的硬體規格才不會氣喘如牛,而且播放時也必須在有支援 H.265(HEVC)的裝置才能順利播放,除非後製完後輸出成H.264格式的影片。

以Sony相機來說,在選單中檔案格式裡,選擇XAVC HS格式所拍攝的影片就是以H.265編碼,而XAVC S格式則代表以H.264編碼。

▲ 以Sony相機來說,在選單中檔案格式裡,選擇XAVC HS格式所拍攝的影片就是以H.265編碼,而XAVC S格式則代表以H.264編碼。

壓縮方式

影片最常見的壓縮方式有兩種,分別是 ALL-I / Intra 和 IPB / Long GOP,前者是指幀內壓縮,而後者則是指幀間壓縮。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簡單來說,ALL-I / Intra(幀內壓縮)是每個影格都會單獨壓縮,優點是每個影格的資料都會單獨被記錄下來,若影片有需要大量後製處理的話,以 ALL-I / Intra 壓縮是最理想的選擇,但缺點就是檔案會很大;而 IPB / Long GOP(幀間壓縮)則是只壓縮相鄰影格中不同的資訊部份,優點是檔案相比 ALL-I / Intra(幀內壓縮)會小很多,非常適合採訪、會議記錄、婚禮記錄等長時間錄影且不需要大量後製的影片使用。

Canon相機雖然沒得選編碼方式,但還是有提供了解析度、幀率和壓縮方式,其中ALL-I和IPB分別就是指幀內和幀間壓縮。

▲ Canon相機雖然沒得選編碼方式,但還是有提供了解析度、幀率和壓縮方式,其中ALL-I和IPB分別就是指幀內和幀間壓縮。

呼吸效應補償

呼吸效應是指鏡頭在改變對焦距離時,所產生的輕微視角變化。將相機對準眼前的目標物並完成對焦,接著在相機不動的情況下,移動對焦點改對焦遠方的景物,這時會發現畫面視角出現些微的變化,而呼吸補償功能就是為了抑制這個現象而生的,當開啟後,能夠有效將鏡頭的呼吸效應降至最低,讓影片有更好的觀看體驗。

現今新推出的相機幾乎都有內建呼吸效應補償的功能,拍攝者可視情況選擇開啟或關閉。

▲ 現今新推出的相機幾乎都有內建呼吸效應補償的功能,拍攝者可視情況選擇開啟或關閉。

4:2:2 10bit到底是什麼?

在拍攝影片或是做相關功課時,相信你一定看過 4:2:2 10bit 或 4:2:0 8bit這樣的一串數值,而這又代表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個可以拆成兩個部分來說明。首先,4:2:2 代表「色彩取樣」,它是指色彩資訊的錄製比率,這個認真講起來有點複雜,所以你只要這樣記住就好:簡單來說,沒有經過壓縮的色彩取樣為 4:4:4,也就是能夠錄製到最完整的色彩,但與前面所提到的 ALL-I / Intra(幀內壓縮)相同,採用 4:4:4 錄製出來的影片檔案會很大,所以相機才會有 4:2:2 和 4:2:0 這樣的選項。4:2:2 保留了 4:4:4 一半的色度,4:2:0 則僅有 4:4:4 的1/4色度。通常產品定位或規格比較高階的相機,都有支援到 4:2:2 的內錄,也就是可以直接錄製到相機的 SD 記憶卡內;而定位較為中階的相機,則僅支援 4:2:0 內錄,若要錄製 4:2:2 的影片,則必須依靠額外的外接設備,也就是所謂的外錄。

動態錄影觀念啟示錄!這些錄影關鍵字你都知道意思嗎?

至於 10bit 則是代表「位元深度」,或又稱為色彩深度,它是指色彩亮度資訊的漸層。以單一顏色來說,10bit 為 2 的 10 次方,也就是有 1024 種顏色;而 8bit 則為 2 的 8 次方,僅有 256 種顏色。以上還只是單一色彩,若是以色彩三原色(紅、綠、藍)來看,10bit 則代表有 1024 的 10 次方,共 10 億種顏色;而 8bit 則有 256 的 8 次方,也就是僅有 1600 萬種顏色。也就是說,採用 10bit 位元深度錄製的影片,會比使用 8bit 錄製的影片,其色彩過度還要更為平滑,尤其是一些高反差或較極端的場景,比較不會有色彩斷階的情況發生,不過還是老問題,10bit 比 8bit 更佔容量空間。

通常較高的色彩取樣或位元深度,都伴隨著較高的比特率,主要是考量到影片的最終畫質呈現。

▲ 通常較高的色彩取樣或位元深度,都伴隨著較高的比特率,主要是考量到影片的最終畫質呈現。

所以 4:2:2 10bit 和 4:2:0 8bit 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呢?我們的建議是,看所要錄製影片的用途來決定吧!如果你只是拍拍家庭記錄、會議記錄、vlog……等不太需要重度後製的影片,其實用 4:2:0 8bit 來拍就已經很足夠了,而且還可以節省記憶卡和硬碟空間,對於電腦後製軟體的負擔也不會太大;反之,若是拍攝大片或商業性質的影片,則建議一定要使用 4:2:2 10bit 來錄製,因為如此才能為後製保留更彈性的調色空間。

這兩張圖來模擬高色彩取樣、高位元深度,與低色彩取樣、低位元深度的差別,一張色彩連續、一張色彩斷階。 

▲ 這兩張圖來模擬高色彩取樣、高位元深度,與低色彩取樣、低位元深度的差別,一張色彩連續、一張色彩斷階。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