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以及延平北路間的日式建築,與北門(承恩門)遙遙相望,一直以來都給人一種神秘的色彩,但近期隨著重新修復與對外開放,讓這座百年建築得以重現世人面前,至於它好玩在哪?又有哪些新攝點值得取景?本文我們就帶你來趟古蹟尋訪之旅,Let's go~~

鐵道部園區空拍全景(照片: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林一宏攝) 

▲ 鐵道部園區空拍全景(照片: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林一宏攝) 

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園區前身就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簡稱鐵道部),從日據時代起就肩負臺灣鐵道營運重要使命長達70年之久,如此隨著環境變遷以及捷運興建需求,目前鐵道部已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並將順勢轉型成博物館型態來活化保存,而在歷經了16年的重整與修復,終於在今年7月初正式對外開放,未來更將與「臺博館本館」、「古生物館」以及「南門館」共同打造一個臺博館古蹟生態圈,希望透過彼此間的互動,讓這些歷史脈絡可以重新取得聯繫,讓大家對於臺灣近代史的發展軌跡能更深度的認識與清晰輪廓。

鐵道園區主要歷史概述

  • 1884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德兩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
  • 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
  • 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
  • 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
  • 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理工場、塗工場。
  • 1915年起拆除基地南邊原有建物。
  • 1918年新建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並存,成為南廳舍、北工廠配置。
  • 1934年臺北工場搬遷至松山(今國定古蹟臺北機廠)為止,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捷運興建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 

拍照必備機絲 

就我們這次拍攝經驗,建議各位如要前往鐵道部園區拍攝,除了超廣角鏡頭與中望遠鏡頭必備外,最好能同步帶上C-PL偏光鏡輔助,不僅可讓藍天更藍、白雲更白外,在拍攝一些櫥窗展示品時,更能有效消除反光與人影,讓你可更容易獲得滿意的影像作品。另外,由於館內無法使用三腳架或單腳架,再加上光線較為昏暗,建議各位搭配器材最好具備防震機制或者可提供較高的ISO可用度,這樣才能讓手持取景構圖更加流暢。至於若要拍到比較純淨影像,建議各位最好上午09:30一開館就前往拍攝,較能避開人潮取得理想視角與畫面。

拍攝一些櫥窗展示品時,透過C-PL偏光鏡的輔助,就能有效消除反光與人影問題。

▲ 拍攝一些櫥窗展示品時,透過C-PL偏光鏡的輔助,就能有效消除反光與人影問題。

最好一早開館就前往拍攝,較能避開人潮拍到滿意的影像作品。(鐵道部廳舍二樓橢圓廳;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林一宏攝) 

▲ 最好一早開館就前往拍攝,較能避開人潮拍到滿意的影像作品。(鐵道部廳舍二樓橢圓廳;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林一宏攝) 

必拍攝點1:鐵道部園區建物正門 

鐵道部園區最具特色建物應該就是帶有濃濃巴洛克風格的紅磚廳舍(正門部分),不管建物輪廓或者精緻的巴洛克泥塑都相當引人入勝,再加上重新整建的周邊街廓,步行其中滿有置身國外的Fu,這也難怪這地方會成為網紅們競相打卡的熱門景點。以拍攝來說,廳舍正門早上屬於順光,若要拍出建物特有的層次立體感,建議早上時段前來取景(可搭配C-PL偏光鏡使用);至於傍晚時分,由於有色溫襯底,再加上廳舍、迴廊有燈光的點綴(迴廊開燈時間不定,只能碰運氣囉),可營造出有別白晝的不同意境,不過需特別留意的是,由於夜景拍攝時段適逢下班時間,延平北路一段車流量稍大,如要拍到較為純淨畫面,只能抓準車流空檔拍攝,一般來說,每個綠燈通行時間,再加上車流的時間差,每波大概都能提供4-10張左右的拍攝機會,至於如何捕捉到最佳畫面與角度,就看個人功力囉!

早上屬於順光方向,可以拍出廳舍建物特有的層次與立體感。

▲ 早上屬於順光方向,可以拍出廳舍建物特有的層次與立體感。

 夜間的廳舍在色溫襯底下可呈現出不同的美感與風貌,喜愛夜景題材創作的朋友們也能前往取景喔!

▲ 夜間的廳舍在色溫襯底下可呈現出不同的美感與風貌,喜愛夜景題材創作的朋友們也能前往取景喔!

必拍攝點2: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區 

以前在日本旅行時,都非常羨慕他們鐵道博物館有大型的鐵道模型可以參觀與拍攝,現在鐵道部園區二樓(第二展示區;G205)也斥資了2300萬打造了76平方公尺的大型「鐵道動態模型」,以1:80比例真實重現了1970至80年代鐵道部的周遭地景,之所以會選定70年代作為模型的發揮主軸,是因為當時臺灣正處鐵路電氣化規劃初期,是個蒸氣火車、柴電機車以及電氣化列車併行的過渡年代,而透過這樣的模型的重現,的確能讓年輕一代更了解臺灣鐵道發展的近代史。其他像是扇形車庫、三代台北車站(1941-1986)樣貌以及周遭環境……等也在這模型中做了清晰的描繪,而且比較特別的是,這動態模型還會呈現出白天與夜間兩種不同樣貌,各有不同風情,如不趕時間的話都能留下來一同體驗。 

這鐵道動態模型常態展區屬於開放式空間,只要不要超過警戒線都能隨心拍攝,至於鏡頭焦段上則建議在24-105mm間,當然若要近距特寫一些畫面的話,則可搭配70-200mm鏡頭使用,不過由於動態模型展演各區都有不同的時間表,各位拍攝前需特別留意,以免錯失最佳拍攝時機。

斥資2300萬打造的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區是該園區必拍攝點之一,可讓你重新回味70年代臺灣鐵道的相關景況。

▲ 斥資2300萬打造的鐵道動態模型常設展區是該園區必拍攝點之一,可讓你重新回味70年代臺灣鐵道的相關景況。

【旅遊玩拍】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園區必拍4大亮點一次掌握,好逛好拍好好玩!

該展區會呈現白天與夜間兩種不同樣貌,讓你可以感受截然不同的拍攝體驗。該展區會呈現白天與夜間兩種不同樣貌,讓你可以感受截然不同的拍攝體驗。

▲ 該展區會呈現白天與夜間兩種不同樣貌,讓你可以感受截然不同的拍攝體驗。

鐵道動態模型展出時間表。 

▲ 鐵道動態模型展出時間表。 

必拍攝點3:八角樓男廁 

建於1919年,為磚造一層樓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因職員以男性為主,因此只設置男廁。屋頂砌石板瓦,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為通風口,和外牆間由八根鋼筋混凝土樑相連接,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有門便所則分佈於八角形的的兩個邊,每個邊有兩間共四間,便所後方配置便於清除的戶外化糞池。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至於在拍攝上,我們會比較建議各位可以使用魚眼鏡頭以低角度仰角呈現,透過魚眼鏡頭扭曲誇張的變形效果,不僅可將八角樓的特殊曲線與造型完整記錄外,也能展現其特有的張力與視覺美感。

透過魚眼鏡頭的扭曲變形特性,不僅可忠實記錄該場景外,也能讓八角樓的獨特曲線與造型更顯張力。 

▲ 透過魚眼鏡頭的扭曲變形特性,不僅可忠實記錄該場景外,也能讓八角樓的獨特曲線與造型更顯張力。 

必拍攝點4:2樓園區歷史展示區(H) 

前往拍攝前,原本以為廳舍二樓長形迴廊會開放參觀,這樣就能透過置高優勢就能拍到不一樣的北門(承恩門)風情,不過可能礙於安全理由,這些迴廊是不對外開放的,所以目前想要拍到北門(承恩門),只能在2樓(H)園區歷史展示區透過窗台進行取景,雖然有點小遺憾,但透過窗框構圖還是能拍到還不錯的影像作品喔!

透過2樓園區歷史展市區(H)的窗台,就能直視北門(承恩門)進行拍攝囉!

▲ 透過2樓園區歷史展市區(H)的窗台,就能直視北門(承恩門)進行拍攝囉!

透過窗框構圖,可以拍出不同風情的北門(承恩門)影像作品喔! 

▲ 透過窗框構圖,可以拍出不同風情的北門(承恩門)影像作品喔! 

其他拍攝點 

除了上述必拍攝點外,鐵道部園區還有食堂、電源室、工程室、戰時指揮中心(防空洞)以及清代機器局遺構……等,也都是相當不錯的取景題材,而且館內還有許多雕塑、小景甚至各種特展與常設展可以拍攝,只要花點時間,再加上攝影眼的仔細觀察,你將能在這地方找到許多拍攝樂趣。

 戰時指揮中心

▲ 戰時指揮中心

中央樓梯

▲ 中央樓梯

院區一隅

▲ 院區一隅

院區一隅

▲ 院區一隅

院區一隅

▲ 院區一隅

參觀相關資訊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9:30至下午5:00止(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均照常開館)

【購票資訊】鐵道部園區(北門館)全票:100元|半票:50元、四館聯票全票:130元|半票:65元、會員卡:全票:300元


你可能也喜歡這些文章